□ 劉文霞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當代解讀
——兼對中國“中等收入階段”發(fā)展的再認識
□ 劉文霞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之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唯物史觀做了高度凝煉與概括。重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其社會形態(tài)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歷史地去看待“中等收入階段”,進而增強我們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其經濟結構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辯證地去看待“中等收入階段”,進而使我們準確地把握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特征;其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能夠使我們透過現象思考“中等收入”背后的問題;其社會基本矛盾理論能夠使我們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探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動力。
唯物史觀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中等收入階段 中等收入陷阱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fā)現之一,在社會科學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唯物史觀的發(fā)現,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寧指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1](P311)唯物史觀可以“用于指導”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切科學工作,當然也包括經濟學研究工作。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宏觀經濟的一種重要方法。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越來越為人所知。“陷阱”的實質是一個“階段”,如果跨過去了,陷阱將不復存在,如果跨不過去則會陷入其中。無論是否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階段”確是我國不能回避的經濟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利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唯物史觀思想,從社會形態(tài)理論、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和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出發(fā),對我們深刻理解“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59年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2](P33)馬克思的這段話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從公有制的原生社會到私有制的次生社會序列的起點。隨后,馬克思又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以及取而代之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依次演進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2](P33)就我國而言,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這個制度也存在一些矛盾,但是它卻是已經消除了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那種“對抗”,正因為已經消除了那種“對抗”,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正是有了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保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1978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55美元,到了2010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4000美元,達到4382美元。世界銀行從1987年開始對人均國民收入作了一個劃分,它將世界各經濟體按照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劃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個級別。其中中等收入又分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兩個層次。按照世界銀行的這一劃分標準,2010年我國已經進入到上中等收入的發(fā)展階段。
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并非輕而易舉,就中國社會的縱向發(fā)展而言,舊中國民不聊生,受帝國主義侵略。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以前,雖然也曾經犯過“左”傾錯誤,給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很大損失,但是人均GDP增長速度還是達到6%左右,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甚至也超過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以9.8%的速度迅猛增長,超過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其發(fā)展速度是首屈一指的。從橫向來看,我們國家與印度兩國國情有諸多的相似點,發(fā)展模式也備受世界關注。它們都是20世紀中期擺脫殖民主義束縛,走上民族獨立發(fā)展道路的國家。這兩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都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也都是熱切盼望快速崛起的大國。如果對比這兩國的發(fā)展情況,那么中國相對做得更好。從1980年至2003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年均達到9.5%,而印度為5.7%。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的實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國內不變價格計算,其增長速度全球第一,而印度為第九。另外,按國際公共價格計算,這一時期中國的實際人均收入上升了300%,印度增長了125%。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看,我國經濟都保持了較高的速度增長??焖俚陌l(fā)展實現了我國從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意味著我國從根本上結束了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同時,高速的經濟增長也印證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步性。成功的實踐是我們黨堅持“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3]而是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結果。
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步入“上中等收入階段”,要歸功于我們的制度、理論、文化和道路的正確性。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制度自信,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始終堅持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堅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無論前進道路上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自信,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自覺地同各種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劃清界限,在實踐中“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4]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并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堅定信仰。
在“上中等收入階段”,我們堅持四個自信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認識。從國際發(fā)展的經驗看,許多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階段以后,由于沒有及時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結構轉型,很難跨越中等收入這一門檻,從而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例子如:菲律賓、阿根廷、墨西哥等國。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671美元,2014年為2865美元,若把通貨膨脹考慮在內,人均收入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阿根廷與墨西哥經過三四十年的發(fā)展,仍然屬于上中等收入國家,沒有進入高收入行列。鑒于以上分析,我們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深刻認識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結構及存在問題,努力克服“中等收入階段”的各種挑戰(zhàn),避免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對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表述。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已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盵2](P32)從這里可知,社會是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而存在的。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其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與社會意識形式)三個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有機體。
生產力是構成經濟結構的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fā)展”,[5](P1000)是指人們生產使用價值或財富的能力。馬克思認為決定勞動生產力的情況主要有“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2](P32)按照馬克思的這一說法,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勞動者、生產資料、管理、分工協作、科學、自然力等。當前,我國已進入到上中等收入階段,我們的工業(yè)化還尚未完成,但信息化卻快速發(fā)展??梢哉f,在這一階段,信息是生產力的又一關鍵性滲透要素,生產力在這一階段處處滲透著信息的成分。工業(yè)化與信息化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使我國一步步走向富強,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生產力發(fā)展的多層次性與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目前人均收入差別較大,地區(qū)、城鄉(xiāng)、行業(yè)之間的收入差距十分明顯。
生產力的不平衡、多層次狀況決定了我國生產關系的結構呈現出復雜的情景。在生產關系上我國現階段并不是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綜合經濟基礎,這種綜合經濟基礎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6](P53)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馬克思又進一步論述了“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一思想。他指出:“生產關系總合起來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生產關系的總和”。[7](P724)這表明,馬克思不再把社會的經濟基礎理解為單一的生產關系,而是把經濟基礎規(guī)定為“生產關系的總和”。從生產關系看,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是一種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結構。具體包括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以及國家資本主義所有制、聯合所有制、股份制、中外合作經濟、私營經濟、外商獨資經濟等成份。而且這些成份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也是不斷變化的,就是說,它在每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能一成不變的。在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經濟成分的表現形式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會有所不同?,F階段,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制度并存。除了按勞分配以外還有個體勞動所得、憑債權取得股息、按股分紅以及非勞動收入等。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隨著我過經濟改革的深入與發(fā)展,我國逐步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與我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多種體制,如在所有制與經營權逐步分離的過程中,出現的與所有制相適應的承包制、租賃制、經營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等,與分配結構相適應的稅收制、財政體制等。我國生產關系在本質上是勞動者之間平等互利、互相合作的關系??傊F階段我國的生產關系結構,有著體制、本質各層次上的不同,而且每個層次上又有著諸多的環(huán)節(jié)和部分,各種縱橫層次和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構成了我國特殊的生產關系結構。
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使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所以,這個階段發(fā)展經濟仍然是中國的首要任務,要發(fā)展經濟,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又產生了分配不公、誠信缺失、階層固化、貪污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人們積極性的發(fā)揮。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傊?,要繼續(xù)發(fā)展生產力,必須改革與上層建筑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社會主義是一種美好的社會制度,但是從歷史上看,任何一種形態(tài)的社會制度建立后,不可能是完美無缺,一成不變的,而是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與發(fā)展過程。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就目前而言,經濟的很多問題可以說是由政治問題引發(fā)的,政治產生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同時給予經濟發(fā)展以極大的影響。所以在經濟建設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必須在堅持“四基本原則”、“三個有利于”的前提下繼續(xù)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同時,要重視對相關制度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要實施對多種生產關系的全面協調與管理,使其平衡發(fā)展,在改革上層建筑的同時,使各種生產關系更好地按照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的要求辦事,生產出更多品種、更優(yōu)質量的產品來滿足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2](P32)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社會存在是指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對經濟發(fā)展起著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在我國步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以后,社會存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四大紅利的消失,其中包括持續(xù)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放大成本優(yōu)勢的資源紅利、享受全球化進程的外貿紅利和釋放經濟體制潛能的改革紅利,這些都漸漸淡出了經濟領域。這些紅利是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的重要方面,它們的消失意味著在經濟領域內曾經起重大推動作用的因素,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逐漸消失。這將對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極大影響,我們必須從資源、環(huán)境、人口的現狀出發(fā),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而要提高效率,其根本出路在于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關鍵是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fā)展的制度方式和技術方式等方面的轉變。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步入了上中等收入發(fā)展中國家行列。但是,我國地域廣大,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每個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差別很大,人們的觀念和社會意識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不完全統(tǒng)一性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性。當前,我國民眾社會意識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與個體幸福感不強同時并存,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的現代化成果的要求更加強烈。第二,物質發(fā)展的快速提升與精神發(fā)展的相對滯后同時并存,民眾對重建社會公共道德的呼聲日趨緊迫。第三,民主意識的提升與依法參與度不高并存,民眾由行動邏輯取代觀念邏輯的意識更為鮮明。第四,個體自主意識的強化與集體社會認同的弱化同時并存,民眾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
在中等收入階段,鑒于我國社會意識出現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從社會存在方面尋找其產生的原因與解決方式。對于當前的中國而言,發(fā)展仍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中等收入的背后,中國經濟社會依然面臨著發(fā)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因此,不折騰、不爭論、不走彎路、凝聚力量、埋頭發(fā)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態(tài)度。另一方面,在發(fā)展中我們必須重視社會意識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忽視它的反作用。要著重解決收入差距、生活重壓和社會保障的問題,讓民眾在協調與共享中提升幸福感。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重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要重視對民眾的法制教育使之形成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相適應的法紀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鞏固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
唯物史觀認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從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出發(f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改革中實現發(fā)展,這既涉及到人口、資源、環(huán)境、資本等“顯性”因素,又會涉及到制度、政策、觀念、習俗等“隱形因素”。因此,作為一項系統(tǒng)的改革,要求我們在整體布局、全盤考慮的同時又要分清層次,找準重點。
首先,解決生產力內部的矛盾,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動力。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沒有生產力的發(fā)展,一切都無從談起。生產力內部的矛盾,既包含水平結構的矛盾也包含空間結構的矛盾。這種矛盾從水平到空間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要素結構的矛盾。因素結構主要指勞動力結構因素、勞動對象結構、勞動資料結構及教育結構。當前,就勞動力結構而言,其主要矛盾體現為勞動力的成本價格在上升,勞動力的就業(yè)結構、自然結構(性別和年齡)、文化素質結構等在發(fā)生重大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勞動對象的數量、質量和種類也都發(fā)生了變化。而且,科技的創(chuàng)新也給人們的生產工具帶來重大變革。與此同時,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間也存在著突出的矛盾。因此,提高生產力結構要素的質量和素質,更好地發(fā)揮其功能,有利于其結構的優(yōu)化,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二是地區(qū)結構的矛盾。生產力的地區(qū)結構是指在不同的地區(qū)生產力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內在聯系。我國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各地區(qū)的資源稟賦不同,在生產力結構上形成了發(fā)達地區(qū)、中等發(fā)達地區(qū)和落后地區(qū)的結構,同時,按照集聚的生產力因素或主體產業(yè)的不同,又構成了農業(yè)區(qū)、資源區(qū)和加工區(qū)的結構形式。必須在解決生產力地區(qū)結構的矛盾過程中,能夠在實現地區(qū)間生產力的協調中,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三是技術結構的矛盾。技術結構是指不同先進程度的生產技術之間的構成。從生產技術水平高低的角度,按照世界公認的標準,可把技術劃分為原始技術、初級技術、中等技術、先進技術和尖端技術。就我國目前而言,其原始技術、初級技術和中等技術所占的比重較大,而先進技術和尖端技術的比重較小。因此,在解決技術結構矛盾的過程中,通過發(fā)展先進技術和尖端技術,能夠促進生產力提高;四是產業(yè)結構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業(yè)為主體的產業(yè)結構,在現代服務業(yè)方面偏弱。同時,我國產業(yè)結構的地區(qū)之間呈現出“同構化”與“低度化”并存的局面。另外,還有部分行業(yè)生產能力過剩。鑒于此,我國要在以提升產業(yè)結構為突破口,構造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五是產品結構的矛盾。產品結構是指各類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當前,產品結構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產品結構不合理,供給側出現了問題,社會有需求但是提供的產品不是老百姓需要的,需求與供給產生了矛盾??缭健爸械仁杖胂葳濉?,解決生產力中出現的這些矛盾,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其次,解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動力。當前階段,我國生產關系內部的矛盾也是千頭萬緒。其中,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誘因之一是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我國的基尼系數幾度超過國際警戒線。許多學者在分析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很多緣由,如城鄉(xiāng)差別擴大,地區(qū)不平衡,行業(yè)壟斷,公共產品供應不均、再分配調節(jié)落后等等。但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關系。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應該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當前的表現是財產占有上的差別,這是導致收入差別的最大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跟所有制結構變化應該是有很大關系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在這種頂層設計下,就收入分配方面,我們選擇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模式,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實現財富的積累,即使出現個別不公平現象,也是可以容忍的。因此,我國在經濟改革中出現了很多僅僅圍繞“以效益為中心”促進非公有制企業(yè)發(fā)展的做法,在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必然出現利益失衡現象。在解決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上,很多人提出了從分配關系入手,特別是從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等再分配領域入手,完善社會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狀況。當然,這些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僅僅從分配的角度去解決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決定分配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鄧小平曾經說過“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盵8](P149)社會主義有兩條原則:一條是公有制;一條是共同富裕,二者有著內在的聯系。在所有制中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在我國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當然,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要繼續(xù)深入探索公有制具體化的實現形式,使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fā)展。
再次,解決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需求,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動力。在中等收入階段,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又一主要誘因是政治腐敗。經濟發(fā)展中,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如果政府過多地干預市場,企業(yè)在競爭中為了尋求自身的發(fā)展,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在不能通過正常的市場競爭獲得時,就會尋求于政府官員,如果法治不健全,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尋租”與“權錢交易”,造成腐敗現象。這時如果不能及時改變治理模式,就會使經濟發(fā)展停滯,社會政治處于不斷的動蕩中??梢哉f,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不是一個財政問題,不是一個貨幣問題,它更是一個制度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化制度改革,使上層建筑適合于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時,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積極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綜上所述,我國進入了“中等收入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擺脫了貧窮落后、被動挨打的局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輝煌成就的取得使我們更加堅定中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與道路自信。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當前的經濟結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現狀,并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探尋動力。
[1]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李貝貝)
F124
A
1243(2017)02-0044-006
作者:劉文霞,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博士研究生,德州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郵編: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