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編)
古代中國,老百姓的衛(wèi)生習慣不算好,公共衛(wèi)生系統也跟不上。清朝末年,人們仍習慣于隨地傾倒廢棄物,滿街都是垃圾和積水。因衛(wèi)生設施不足,很多城市居民還有隨地便溺的習慣。日本記者內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曾這樣描述:“北京的人家里沒有茅廁。大街和胡同的角落、胡同里的墻邊,到處都是拉撒糞便的地方。所以走在北京的街上,總能聞到充溢在空氣里的糞便的氣味,整個北京感覺就像是個大茅廁?!?/p>
光緒末年,西方衛(wèi)生觀念逐步傳入,朝廷開始建立公共衛(wèi)生管理機構,并命專人清掃街道。與此同時,也要糾正國民的衛(wèi)生習慣。在當時,各衙門采用出告示的方式,提倡市民講求清潔衛(wèi)生。
為了做到通俗易懂、循循善誘,這些告示都很體己。
比如五城都察院出告示,不準亂倒灰土、污水:
目下已交春令,不免瘟疫雜災。街道上務必要干凈,派站段巡勇,認真稽查,不準各住戶任意糟蹋。打掃的灰土,有官車運送城外,污水不準在街上亂倒,免得氣味熏蒸。
分巡處從細菌傳播的角度告誡大家不要亂倒臟水:
近來各鋪戶住戶都在大街道路上,或在馬路溝里,常倒臟水。這個事情,很不合衛(wèi)生的道理,本廳今日說說衛(wèi)生的道理給你們聽。街上所倒的臟水,一有了臭味,必生出一種微生物,就是瞧不見的小活蟲,飛在空中氣內,人人可都看不見,要拿幾千倍顯微鏡,才能看出來呢!這類蟲兒,入了人的口鼻,到了人的腸胃,就能發(fā)作各種的時癥病,如鬧霍亂、得瘀癥、拉痢疾、發(fā)瘧子都是這類微生物鬧的,本處怕商民受了病,故此出示,告訴大家趁早防備,省得大家受病。以后你們要是有了臟水,千萬要找個背靜地方去倒,不可倒在馬路溝里,也別倒在當道上。至于蔥頭蒜皮,一切糞土,更要倒在旮旯里。 這兒上既是干凈了,空中的氣味也就正了,還能有受病的人么?并且你們商民,能在本地住著,應當大家打掃,大家干凈才是,要是大家由性兒倒土倒水,那就算違背了警務章程,本處一定把他拿到局里罰辦,絕不寬容一點。你們商民人等,可要仔細小心,人人遵著行,別辜負本處這一番的囑咐哇。
協巡營的巡警勸諭市民講求衛(wèi)生,注意廁所干凈,不要隨地大小便:
衛(wèi)生要講究干凈,第一件不干凈的事就是在街上拉屎撒尿。從此奉勸大家,院里有地方蓋茅廁就蓋上一個,院里沒地方蓋茅廁的,就買一個坐桶。以后要再到街上大便小便,我們可有言在先,査著就要論罰。據我們想,還是不受罰的好。
外城巡捕東分局告誡各住鋪戶認真打掃各自門前清潔:
街道干凈,于衛(wèi)生是大有益的。本局安設木段,就為的是清理街道。不過地方太大,經費又少,不能處處都有木段,全仗鋪戶住戶,各將自己門前常常打掃,別潑臟水倒臟土。
(摘自《時拾史事(第1輯)》九州出版社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