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濤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課堂學習與考試的關聯性不大,造成課堂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率不高的現象。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考試內容都不能離開課本進行編寫,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也要依據《高考考試說明》來指導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興趣;考試說明
眾所周知,學生只有將語文學好,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高中語文與高考內容聯系緊密,學生的學習效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高考成績。然而有些學生對于高中語文存在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對于高中課堂教學與高考的關系存在誤解。教師要深入探究其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一、高中語文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原因
1.根深蒂固的思想影響學生的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強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生由于自身的懶惰或者對于其他能力的不重視,僅僅注意到“說”的能力的練習。認為只要能將語文知識運用到交流中,就能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認識不到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的隱性關系,對于語文課堂教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現象。
2.教材與課程教學的安排
在語文教材的編寫上,眾多的文體相互摻雜,學生學完古詩就有可能學習現代文,對于系統(tǒng)性教學有一定的阻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低下。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要完成教學任務,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于課本的教學上,不注重方式方法的選擇,造成教學效果的枯燥、乏味,這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一定的影響。
3.實踐與理論脫節(jié)
教師可以將考試當做實踐,將語文課堂學習當成理論,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沒有起到指導的作用。也造成了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誤解,使學生認為語文課堂學習不重要,對于考試的幫助作用不大。
二、結合語文教學與高考的隱性關系,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1.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發(fā)表觀點,教師再進行一定的指導與糾正,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文本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教師在教學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詞語游戲,提到快樂、幸福,你們能想到什么?從而以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文本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使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文本的學習,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加深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擁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從而為考試做好準備。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讀后感,將自己閱讀文本后的感受、疑問等進行記錄,之后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各年的《高考考試說明》
《高考考試說明》作為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對于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它沒有為語文教學提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提供語文教學方法的指導。但是,教師通過認真研讀《高考考試說明》和歷年的高考試卷,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向都會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高考考試說明》中對于語文教學的指導性規(guī)定有:充分利用語文課本的示例作用,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這些都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性指導,教師依據說明進行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擇,從而能更好地與高考相呼應,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高考考試說明》對于“語文能力考查層級”進行了說明,語文教師應進一步研究“說明”并盡可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層級得到提升?,F階段高考對于“識記”級的語文能力的考查在逐年降低,而對于“語文運用”能力的考查則在逐年提升,因此,教師要根據高考指揮棒,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
3.糾正教學中錯誤的方法與認識
(1)改變以考代教的方式
很多教師習慣于在考試前加強對學生的模擬考試,這樣造成了很多學生對于考試的恐懼。教師要適量、適時地進行考試訓練,保持學生的平常心。
(2)改變“重文學,輕語言”的教學現象,增加應用文的教學內容
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應用才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總之,《高考考試說明》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指揮棒,教師要充分研究與了解其中蘊含的語文教學觀念與思想,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法貫徹新思想、新觀念,從而使語文教學能更加順應時代的需求,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韓梅.高中語文教材隱性知識的教學探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5.
[2]劉嘉.論高考作文與高中作文素質教育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