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昊
近來,日本天皇因傳聞表露出提前退位的意圖,而在日本島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天皇現(xiàn)在僅僅是國家象征,已不再具有實際干預(yù)政治的能力。然而在日本的歷史上,天皇的退位、皇位的交替所伴隨著的政治權(quán)力斗爭卻是十分激烈的。譬如花園天皇(1297-1348)的退位,就是日本歷史上較為有名的政治事件。這一事件因為日本福岡大學(xué)教授森茂曉的詳細考證,真相已漸漸浮出水面。
皇統(tǒng)的分裂:輪番做天皇
在平安時代后期的日本,天皇退位之后成為上皇,或稱為“院”,這位“院”又有一個稱號叫“治天之君”,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皇家的大家長,也是國家的領(lǐng)導(dǎo)者。鐮倉時代后期的后嵯峨天皇以后,他的兩個兒子后深草天皇、龜山天皇相繼執(zhí)政,于是皇統(tǒng)也就發(fā)生分裂,后深草天皇一支為持明院統(tǒng),龜山天皇一支為大覺寺統(tǒng)。前者以其住所而得名,后者以龜山天皇的兒子,后宇多天皇所創(chuàng)建的大覺寺而得名。兩支皇統(tǒng)一度交替繼承皇位,因而可能同一時期有好幾位“院”,但只有其中一位是真正的“治天之君”,即真正的掌權(quán)者。
文保元年(1317年),天皇是持明院統(tǒng)的花園天皇,他的父親伏見上皇健在,但實際上的“治天之君”是花園天皇的哥哥,已經(jīng)退位的后伏見上皇。與此同時,還有一位來自另一支皇統(tǒng)大覺寺統(tǒng)的后宇多上皇健在。這位后宇多上皇在愛子后二條天皇早逝之后,仍然一直窺伺著“治天之君”的位置,并想把自己的兒孫送上皇位。
這一年年初,花園天皇已經(jīng)在皇位上待了十年了?;蛟S對中國的君主而言,十年并不算長,也未必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墒菍τ谝呀?jīng)習(xí)慣兩皇統(tǒng)交替掌權(quán)的“在野黨”后宇多上皇而言,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要想把花園天皇從皇位上拉下來。這位后宇多上皇當(dāng)時已經(jīng)出家,并受了密教的傳法灌頂,是一名合格的密教修行僧(因而稱呼其為后宇多法皇更為貼切,本文為敘述方便統(tǒng)一稱上皇)。但是他對政治權(quán)力的渴望并沒有因入了佛門而改變——此前的諸位上皇們也大多如此。
后宇多上皇的愿望是讓他的愛子后二條天皇年幼的孩子,即邦省親王繼承皇位。但是邦省親王過于年幼,又體弱多病,因此折中的方案是把后二條天皇的弟弟尊治親王推上皇位,做一個過渡,再把皇位傳給邦省親王。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過渡者”總不會只安于做一個過渡者。
1317年的四月七日,鐮倉幕府的使節(jié)上京,來到朝廷重臣西園寺實兼的家中。西園寺實兼世襲了關(guān)東申次,這是一個要職,扮演著溝通鐮倉幕府與朝廷的角色。幕府使節(jié)拜訪西園寺實兼的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花園天皇那里,他得知,鐮倉幕府或許是在和西園寺實兼以及后宇多上皇商量著退位和擁立新皇的事情。雖說皇位的轉(zhuǎn)移,說到底是天皇家的家事,但是鐮倉時代中期以后,在皇位繼承上幕府有著巨大的發(fā)言權(quán)。基本上天皇家所決定的人選,若不得到幕府的同意,那是通不過的。因此后宇多上皇很早就與鐮倉幕府拉好了關(guān)系。
后宇多上皇一方的方案是先把皇位交給尊治親王,然后邦省親王即位,最后再看時機把皇位傳給后伏見天皇的兒子量仁親王(也就是花園天皇的侄子)。這一方案迅速遭到了持明院統(tǒng)(伏見上皇、后伏見上皇、花園天皇)一方的反對。最后無果而終,幕府的使節(jié)僅僅待了一個多月就回了鐮倉,事情算是擱置了。
后宇多上皇再次上臺
然而事情最終又起了變化。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持明院統(tǒng)一方的支柱,花園天皇與后伏見上皇的父親,53歲的伏見天皇在九月三日突然撒手人寰。于是后宇多上皇當(dāng)即抓住了這一機會,第二年初,他就給花園天皇施加壓力。這時花園天皇22歲,哥哥后伏見上皇31歲,而后宇多上皇52歲,在政治經(jīng)驗和閱歷方面,花園天皇哥倆完全不是后宇多上皇的對手。后宇多上皇在伏見上皇死后就恢復(fù)了與鐮倉幕府的秘密交涉,再一次向鐮倉幕府派出使節(jié),確保幕府方面的支持。使節(jié)在文保二年(1319年)的二月十二日返回京都,帶來了順利的消息。
二月十五日,后宇多上皇開始著手準備即位各項禮儀。二十日,鐮倉幕府駐京辦“六波羅”的使者去了西園寺實兼的宅邸,再次傳達幕府方面的意見。這一事件中,西園寺實兼這位與幕府關(guān)系密切的重臣自始至終都堅持站在后宇多上皇一邊,鐮倉幕府更是如此,在各方勢力的支持下,后宇多上皇處于完全有利的位置。
二十一日以后,后宇多上皇與諸多重臣,以及東宮儲君尊治親王商談。之后,后宇多上皇連自己執(zhí)政的房子都選好了,他甚至心急地想在尊治親王即位的同一天就把愛孫邦省親王立為儲君。到了二月二十六日,事情如期進展,花園天皇退位,尊治親王正式即位。皇位交替十分順利,這位尊治親王,就是后來的后醍醐天皇。而后宇多上皇也再一次坐上了“治天之君”的位置,因為他兩個兒子都當(dāng)了天皇,所以他也兩次以上皇的身份作為“治天之君”執(zhí)政。這在日本歷史上是少有的事情。
在皇位交接的過程中,后宇多上皇一方與花園天皇、后伏見上皇一方做了屢次談判,也基本上達成了約定,即在尊治、邦省親王繼位之后,盡早將皇位傳給后伏見上皇的兒子量仁天皇。兩支皇統(tǒng)依舊和平共處,交替執(zhí)政,這一約定也得到了鐮倉幕府的認可。
奪權(quán)開啟的南北朝時代
兩年之后,自覺年事已高的后宇多上皇主動交出了權(quán)力,讓后醍醐天皇(尊治)親政。三年后這位兩度執(zhí)政的后宇多上皇離開了人世。作為“過渡者”的后醍醐天皇在父親死后越發(fā)感到不安,當(dāng)時的儲君邦省親王與另一旁在野的花園上皇、量仁親王也時時刻刻覬覦著皇位。這為皇權(quán)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正中三年(1326年),自幼體弱多病的東宮儲君邦省親王去世。在幕府的裁定之下,后伏見上皇的兒子量仁親王按照先前的計劃坐上了東宮的位置。后伏見上皇為了博得幕府的支持可謂費盡苦心——他急忙向鐮倉派遣使者的事情,被世人譏笑為“賽馬”。這樣下去,可能沒過多久后醍醐天皇這位“過渡者”就會被趕下皇位。但這位已經(jīng)38歲,對政治正處于迷戀之中的天皇當(dāng)然不會輕易妥協(xié)。
再之后的事情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事件了。后醍醐天皇最終選擇了打倒鐮倉幕府,然而并未成功。事情敗露之后,后醍醐天皇被幕府抓捕、流放。此事被幕府稱為“主上御謀反”——“天皇造反了”。這可是轟動全國的大新聞。后醍醐天皇被鐮倉幕府廢位,量仁親王如愿被推上皇位,就是后來的光嚴天皇。但是沒過多久,全國的反幕浪潮就一個接著一個地爆發(fā)了。幕府一方的足利高氏(后來的室町幕府創(chuàng)建者)倒戈,攻陷了幕府在京都的據(jù)點六波羅,而幕府的總部鐮倉,也被叛軍攻克。于是,持續(xù)了一百多年的鐮倉幕府宣告滅亡,鐮倉時代正式結(jié)束。那位被鐮倉幕府扶上臺的光嚴天皇,位子還沒有坐多久,就被迫退位,成為上皇,而且沒有“治天”之權(quán)。后醍醐天皇如愿重返京都,實施親政。
之后的歷史如疾風(fēng)驟雨一般。后醍醐天皇短暫的“新政”之后,足利高氏(尊氏)舉起反旗,于是后醍醐天皇不得已逃出京都,后來在奈良南面的吉野山落腳。此后經(jīng)過兩方勢力的多次拉鋸戰(zhàn),足利尊氏一方占據(jù)了京都,并把那位已經(jīng)下野的光嚴上皇又拉了出來,請他做了“治天之君”,同時把他弟弟請出來做了天皇。于是,光嚴上皇與逃到吉野的后醍醐天皇分土而治,在歷史上分別被稱作“北朝”和“南朝”,雙方開啟了長時間對峙和戰(zhàn)亂的“南北朝時代”。
(蘭博堂薦自《周末》)
責(zé)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