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桓帝年間,有個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厲害。每當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皺著眉頭,直至忍無可忍,便賜了一樣東西給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覺得味辛刺口,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恰好有同僚來訪,感覺此事稀奇,便讓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便聞到一股濃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覺。原來所謂“毒藥”,乃名貴的“雞舌香”(即丁香)。而后,朝廷官員面見皇帝時口含丁香便成為一時風氣。
所以,大約也是從中國漢代開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自己的仕途。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可見,含丁香治口臭,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方法極類似于現(xiàn)在的嚼口香糖。
想那古代官員們,一邊畢恭畢敬地上朝奏事或聽差,一邊勤勤懇懇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風景。而“口銜丁香”,也慢慢演變成在朝為官的意思。
收錄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三人文章選集的《三曹集》里就有曹操曾借贈送丁香給諸葛亮,表達想與其共事之意的記載,他曾給諸葛亮寫過:“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信。雖然據(jù)說諸葛亮也有口臭,但曹操此舉絕不是想諷刺諸葛亮,而是想籠絡他為己所用。
唐代劉禹錫在被貶為郎州司馬后曾作詩《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其中有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更是明明白白地用口銜丁香一事表達共事于朝廷的意思。
到明清之時,口含丁香避口氣、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贈友,也成為常見禮節(jié)。
選自《老年文匯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