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諳哲
摘 要:明末清初是個復雜的時代,政治黑暗、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人們思想解放、城市文化發(fā)達,身處朝代更替、內(nèi)憂外患的文士們,思想心態(tài)就更為復雜。本文以社會歷史研究法具體剖析當時文人所處的時代大環(huán)境,分析他們在這個歷史階段所產(chǎn)生的三種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
關鍵詞:明末清初 思想心態(tài) 社會歷史研究法
一、社會歷史研究法
社會歷史研究法,就是一種按照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去解釋藝術活動的研究方法。正如法國哲學家泰納《藝術哲學》所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和風俗的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鄙鐣v史研究法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根據(jù)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更深入地解析作品的深層含義。
二、明末清初文人復雜的思想心態(tài)
(一)個性人欲與道德的矛盾性 1.高度的中央集權是中國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而到了明朝,集權政治發(fā)展到了歷史的巔峰。高度的中央集權需要統(tǒng)治者高度的身心投入來維系整個體系的運轉(zhuǎn),顯然,明朝中后期的幾個具有其他“才能”的皇帝并不具備這個能力。大權的旁落意味著權利的爭奪,隨著宵小當?shù)溃鹿賹?,首輔獨斷,黨政激烈,官場腐敗,明朝統(tǒng)治秩序逐步失控。統(tǒng)治秩序的混亂,帶來社會矛盾的加深,進而導致思想意識的松動。晚明講學之風的盛行、王陽明心學的泛濫,與之關系甚大。2.萬歷前期,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措施,使得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們在心學的引領下越來越關注人的價值,重視人的欲望,開始瘋狂拜金與縱情聲色。這便帶來了個性解放的大思潮。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的不僅是物質(zhì)生活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經(jīng)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改變。3.明代的官方思想為“存天理,滅人性”的理學。社會矛盾的銳化導致統(tǒng)治思想的松動,產(chǎn)生的結果便是“異端”思想的出現(xiàn)。從左派王學的王艮“百姓日用即道”到“童心說”的李贄的“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講學之道,已深入人心。同時,與心學頗為相似的禪宗,也充分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正是心學與禪宗的交錯傳播與影響,使得人們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生發(fā)“異端”,以一種全新的批判精神對待傳統(tǒng)、人生和自我,注重人性與強調(diào)個性的思潮開始在明朝激蕩。這也造成了傳統(tǒng)綱常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敘位于朝,無尊卑之分;征年于鄉(xiāng),無長幼之節(jié)”,一方面是新興的學說蔓延盛行,一方面是傳統(tǒng)的封建倫理道德崩塌。囂張言論為世人放縱提供了精神支持,倫常不古又反證了學說的應時,兩方面互相呼應,互相推動著明末世情的顛覆性演變,構成了明末思潮的反叛底色和淋漓盡致的社會表現(xiàn)。明末清初思想的反叛底色在不羈言論與倫常不古的遙相呼應中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變化。4.物質(zhì)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產(chǎn)生的是對相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文化的發(fā)展,恰恰能夠慰藉人們精神上的空虛,這種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使得文化中心不斷下移,越來越多的文人開始接觸和創(chuàng)作市井平民的文學,并以俗為雅。如王國維《錄曲余談》談道:“至明中葉以后,制傳奇者以江浙人居十之七八,而江浙人中,又以江之蘇州、浙之紹興居十之七八,此皆是風氣所然,不足異也?!痹絹碓蕉嗟闹安坏谴笱胖玫奈膶W作品走上案頭,這自然是與經(jīng)濟發(fā)展和個性解放思潮密切相關的。而市井文學的核心便是表達個性和自由、展示情與欲,并伴有娛人娛己的娛樂化傾向。這一切又反過來加速了人們價值觀的崩塌。
陳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屬于心學一派。陳確思想中最令人不解的是既要人們強調(diào)人欲的重要,又要人們以最嚴格的態(tài)度面對它。他強烈主張“習”是“性”的主要構成部分,但無時無刻又強調(diào)切勿沾染惡習,并刻意保持善習。因為“習”是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吧髁暋币浴皬托浴笔且环矫娉姓J現(xiàn)實之不可抗拒,一方面又想控制自我,如陳確《寄劉伯繩世兄書》中說:“嘗謂絕欲非難,寡欲難,素食非難,節(jié)食難,此吾道之大,所以遠過老、佛也?!标惔_一方面秉持心學,肯定人欲;另一方面卻在內(nèi)心深處有一條嚴苛的道德標準,傳統(tǒng)的道德并未在他身上完全消失,這才有了他認為的人如果道德上有所陷溺,則為“禽獸”的說法。
(二)師心悅禪、悠游末世與強烈的政治愛國理想的交錯 1.晚明時期,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官場腐敗,黨政嚴酷,科舉制度僵化荒謬。大明王朝的丑惡弊端使得他們漸漸失去了對取士為官與政治現(xiàn)實的關注,一切的陰暗面讓他們心灰意冷。正如袁中道所言:“半生寥落暗悲傷,百病相侵守一床。事業(yè)于今那敢問,只祈年壽勝周郎?!?.名士之風的遺傳。中國文人的血液里從來都流淌著兩種血液:一種是儒家積極的入世,經(jīng)緯天下;另一種則是老莊的清靜無為和淡泊自然。唐宋之后,文人士大夫意在把二者結合一體:在享受物質(zhì)的同時,追求精神的欣悅以期創(chuàng)造一種以修身養(yǎng)氣、消遣時光為追求的藝術化人生形式,而這種儒道的結合在晚明被發(fā)揮到了極致。無法做到儒家的“兼濟天下”之時,悠游末世便成為他們既自得又無奈的選擇。3.當王朝真正發(fā)生危難之際,悠然末世的文人們的內(nèi)心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激蕩,隱藏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忠君愛國、戎馬救國的思想又再次迸發(fā)了出來。隨著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成為晚明文士的共同心聲。他們將個人的命運退其次,慷慨濟世,哪怕以身殉國也在所不惜。
冒襄,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復社四公子之一。北方的大明王朝在清兵的攻打與各地起義軍的騷擾下,已亂作一團,而江浙一帶的士大夫此時卻依然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冒襄也浸淫其中。一方面,他主持清議, 起草《留都防亂公揭》,抨擊閹黨,議論朝政,懷抱著報效國家的壯志;另一方面,又喜觀青山大川之勝,徘徊于名姬駿馬之間。悠游末世中又蘊藏著強烈的政治理想與愛國情懷,其思想中的矛盾與復雜可見一斑。
(三)入清后消極悔罪的心態(tài)與排斥中融合的現(xiàn)實 1.隨著清朝統(tǒng)一全國,許多文士欣然地追逐新朝的功名,但多數(shù)是在反省悔恨和追思。他們反思著明朝的滅亡,明朝官場的腐敗和黑暗,門戶黨爭和黨同伐異。當然,反思的部分還有對明朝后期奢靡放縱的生活方式的反思。明朝中后期人欲個性的解放,享受現(xiàn)世和拜金之氣蔚然成風,袁宏道曾說人生有五樂:耳目之樂,男女之樂,著書之樂,游玩之樂,頤養(yǎng)天年之樂。其實眾多文士對前朝舊事的追悔從個人的名號、社團的名稱,到齋館的名字中亦可見一斑,其中多充斥著“愧”“慚”“棄”“慎”“止”“省”等消極性的字眼。還有就是他們一系列“不”的舉動,皆表明了他們的反思:不赴夜宴,不進城市,不講學,不入社。2.朝代的更替對文人帶來的心理震動是巨大的,而夷夏之變更是極大地加劇了這種內(nèi)心的傷害。中國自古以華夏自尊,由炎黃子孫的漢族人構成,禮儀之邦之外的其他民族均為夷族,正是這種以漢為尊的自我優(yōu)越感和種族觀,造成了被異族統(tǒng)治時格外屈辱的心態(tài)。同時這種夷夏之變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變革,如留辮留頭等,更是使得從小深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明人從內(nèi)而外的排斥。3.清朝前期穩(wěn)定,與其恩威并施的文化政策不無關系,他們尊重漢臣,給投靠之人優(yōu)厚的待遇,并主動學習漢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漢人對清廷的反感,還有在厚葬崇禎、表彰英烈、招納降臣、開科取士上,都表現(xiàn)得有禮有節(jié),得到了一部分士人的支持。這就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開辟了一條道路。明末文士在清朝一般有三種人生道路:部分選擇隱逸,如張岱、陳洪綬;部分選擇仕途,如錢謙益和方以智;還有一部分則選擇發(fā)揚經(jīng)世傳統(tǒng),通經(jīng)致用,崇尚實學,并引領了一股風氣,如黃宗羲、王夫之和顧炎武等。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是晚明思想的一大結穴。他出身仕宦家庭,早歲生活優(yōu)裕,物質(zhì)享受極端奢華。富裕的家庭,特殊的社會思潮、人文氛圍,造就了張岱的紈绔習氣和名士風度,造就了他縱情聲色和游戲人生。正如他《自為墓志銘》中所言:“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p>
等到了知命之年,張岱卻經(jīng)歷了天地巨變:滿清入主,社稷傾覆,生靈涂炭,家道破敗。明亡后,他如其他熱血志士一樣,投入到抗清的大流中,后來抗清失敗,不得已還歸龍山,從此隱逸山林。他后來也常?;诤薏⒃诓粩喾此贾约旱那鞍肷?,坦言自己“學節(jié)義不成”“功名邪落空,富貴邪如夢忠臣邪怕痛”,常有“沉醉方醒,惡夢始覺”之感。不得不“持向佛前”一一懺悔。其消極悔罪之痛溢于言表。
參考文獻:
[1] 丹納.藝術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于慎行撰,呂景琳點校.谷山筆塵[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3]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陳確.陳確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 袁中道.珂雪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任可澄主編.黔南叢書·第3集第5冊[M].貴陽:貴陽文通書局,1922.
[7]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張岱著.夏咸淳校點.張岱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 張岱撰.淮茗評注.陶庵夢憶(第2版)[M].北京:中華書局, 2009.
[10] 王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11] 吳瓊.明末清初的文學嬗變[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