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洪澤湖大堤歷史演變研究

2017-01-19 23:04:19簡培龍
中國水利 2017年9期
關鍵詞:洪澤湖大堤淮河

簡培龍,簡 丹

(1.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223100,淮安;2.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淮安分公司,223001,淮安)

水與社會

洪澤湖大堤歷史演變研究

簡培龍1,簡 丹2

(1.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223100,淮安;2.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淮安分公司,223001,淮安)

洪澤湖大堤始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歷史。它從名不見經傳的土堤逐步演變成舉世聞名的流域性防洪大堤,其延伸、增高、培厚和加固的演變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防洪、屯田是高家堰始建的動機;黃河奪淮是大堤發(fā)生演變的自然影響因素;明清時期治黃保漕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保民生、促發(fā)展是大堤歷史演變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等人為影響因素;技術進步是大堤演變的重要支撐。洪澤湖大堤是仍在發(fā)揮巨大作用的堤防工程,為下游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家堰;黃河奪淮;漕運;洪澤湖大堤;歷史演變

洪澤湖大堤是一條人工和自然等因素合力影響而形成的大堤,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建,距今已有1 800余年歷史。大堤主要歷經明、清兩代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演變,在演變過程中大堤得到了延伸、增高、培厚和加固。其歷史演變過程,就是一部黃河、淮河和運河在特定時期洪澤湖地區(qū)綜合治理的治水史。從長度上看,從最初的15 km攔水堤堰延伸到今天長達70.63 km、全國第四大淡水湖的流域性防洪大堤;從作用上看,從最初僅涉及數(shù)萬人的攔洪擋水、屯田灌溉堤堰,逐步發(fā)展成為明、清時期灌溉、防洪、保證運河漕運的經濟大動脈,直至現(xiàn)今涉及2 600萬人民防洪及水資源保障等國家層面的大型水利工程;從工程規(guī)模和標準上看,從初期經常決堤的矮小土堤,逐步發(fā)展到斷面大且高達8~9 m的石工堤,直至當今能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水上長城”;從筑堤技術上看,從當初簡單的堆土筑堤,逐步發(fā)展到采用石工墻技術及減水壩、坦坡、石閘、防浪消能設施等相關水利工程技術筑堤,治水技術和治水方略為當時世界領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治水歷史。

研究洪澤湖大堤的始建、延伸、增高、培厚和加固等物理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以及導致演變發(fā)生的經濟、社會、政治和自然環(huán)境等影響因素,了解洪澤湖的形成過程,對于認識水利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影響、普及水利史知識、弘揚水文化,以及加強現(xiàn)今的洪澤湖大堤工程建設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堤在物理形態(tài)上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洪澤湖大堤的長度、高度以及寬度演變記載并不十分明確,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名變化,堤堰維修、重筑之間的覆蓋與交替,都難以準確考證、辨別。但大體上可從相關史籍或文獻中整理出脈絡。

1.大堤土堤長度、高度、寬度以及內部強固的演變過程

(1)東漢始建

據(jù)《淮陰市志》推斷,東漢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陳登任廣陵太守,筑高家堰,名捍淮堰,堰西為富陵湖,湖西通淮,并立陂塘。堰長三十里。北起武墩,南迄今西順河鎮(zhèn)附近。始建時的高家堰高度和寬度未見記載。

(2)明代重修

明萬歷以前,高家堰部分堤段被沖毀,隨后加以修筑,但其工程規(guī)模均較小。直至隆慶四年(1570年),高家堰大潰,王宗沐為了保證漕運運道安全和淮安、揚州兩府民生,于隆慶六年重修高家堰,自武家墩至石家莊,長計30里(1里約合0.5 km,下同)。堰高1丈(1丈約合3.2 m,下同),底寬5丈,面廣2丈。

(3)明代擴展

萬歷六年(1578年),潘季馴出任總理河道兼提督軍務,由于黃河奪淮影響漕運,他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治水方略,把修筑高家堰作為治理黃河、淮河的首要任務,遂對高家堰進行全面延伸、增高和培厚。修筑后的高家堰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總長 10 878丈,折合約 60里;根據(jù)不同地形調整其高度和寬度,底寬為6~15丈,頂寬為2~6丈,高1丈 2尺,使洪澤湖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防洪水庫。根據(jù)后來設立的水位標志推算,當時堰頂高程在12.2 m左右。周橋以南地勢高亢,高程一般在10.5 m左右,不作堤防,留作“天然減水壩”。 崇禎九年(1636年),明朝對高家堰進行了最后一次修筑,土堤延伸至周橋一帶。

(4)清代延伸

康熙十七年(1678年),靳輔出任河道總督,他偕同治水專家陳潢開始修復高家堰大堤,先是將清口至周橋90里的舊堤盡皆增高筑厚,然后將周橋至翟壩30里原本無堤之處建堤。同時對洪澤湖大堤進行增高培厚,臨水面加修消浪坦坡。高家堰自永濟河西岸經七里墩、武家墩至周橋閘北,共長12 800余丈,加固時原大堤斷面一律加高到1丈,同時加寬堤身,迎水面加5丈,背水面加 1丈,使底寬達到8丈5尺左右,頂寬達到2丈5尺。在有臨水坦坡不能施工的堤段,改在背水面加筑戧臺,戧臺面寬 1丈,底寬2丈。兩年后,又把原有堤頂加寬至6丈,并在堤面筑高6尺的子堰一道,將坦坡的坡比由1∶5放緩到1∶8。周橋以南高亢地帶也因石工墻加高3尺而加筑土堤,此時堰頂高程約14 m。至康熙十九年秋,高家堰土堤全部筑成,形成了當今洪澤湖大堤的基本堤線。

(5)當代完善

洪澤湖大堤是淮河流域重要防洪大堤,經過新中國5次大規(guī)模的加固,在長度、高度、寬度上都達到了歷史最大值,堤基和堤身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軟堤基處理、截滲加固等,使其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封閉了廢黃河高地至碼頭鎮(zhèn)長3.38 km的堤段,以及三河閘南堆頭涵洞以南至張莊高地的堤段,使洪澤湖大堤總長達到70.63 km?,F(xiàn)在,洪澤湖大堤堤頂高程在19.0~19.5 m之間,堤頂寬8 m。高良澗至蔣壩之間25 km主要堤段迎水面有寬50 m、高4 m的防浪林臺,對于維持大堤穩(wěn)定、增加滲徑、抵抗風浪沖擊具有很大作用。堤背水面在1976—1978年修筑了二級高程分別是14 m和11 m、寬15 m的戧臺,堤底寬度達到150 m。

2.大堤石工堤演變過程

(1)石工堤始建

明代,高家堰已經修建到周橋,洪澤湖初具規(guī)模,湖面擴大,風浪侵襲成為威脅大堤安全的主要因素。明萬歷八年(1580年)始創(chuàng)建石工堤。所謂石工堤就是在原土堤的臨水面包砌石工,像一堵墻一樣,所以也稱石工墻,以增強大堤抗御風浪的能力,延長大堤的使用壽命?!逗臃酪挥[》記載,到萬歷十一年,建石工墻3 110丈,堤段位于武家墩以南1 013丈向南至距高良澗3 842丈處。石工墻始建時標準為內外兩層石、直立墻,砌高1丈。

(2)明代石工墻續(xù)建

原計劃在始建段兩端各向南北延伸,修筑至武家墩和高良澗,長4 855丈。萬歷十九年,實際完成約2 700丈。

(3)清代石工墻延伸、增高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總河張鵬翮修建洪澤湖大堤石工,將古溝至六壩處的土堤改成石堤;于武家墩至小黃莊一段大堤加砌石工;補修小黃莊至古溝段未完石工;修成古溝至林家西石工。這樣,自武家墩至塘埂共7 200余丈“俱創(chuàng)砌石岸”。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發(fā)帑百萬,大修高堰石工6 300丈,次年六月工成。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由河臣高斌主持修建周橋至信壩石工墻。信壩以南至蔣壩一律石基磚甃結構。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命薩載將高堰舊用磚砌者改為石料,以“俾濱湖大堤全段石工”。至此,北至碼頭鎮(zhèn)東南石工頭、南迄蔣壩船塢的 60.1 km石工墻全線告成。大堤自始建到蔣壩石工尾完工,歷時202年。

乾隆十六年大堤全線石工完成時,堤頂高程達到17 m,與明代相比,相對高度增加一倍,絕對高度增加6 m左右。

二、大堤始建的經濟、社會、政治和自然條件因素

洪澤湖大堤在明清以前稱高家堰。民國時期的水利著作《淮系年表》認為,東漢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陳登任廣陵太守時,“大筑高家堰,于諸湖蕩之東北隅,約三十里”。 陳登(169—207),下邳淮浦 (今江蘇漣水西)人,徐州州牧陶謙表陳登為典農校尉。典農校尉,三國置,主屯田。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度龂尽り惖莻髯ⅰ份d,陳登“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粳稻豐積”。建安四年,筑破釜塘以溉田。建安五年,陳登始筑高家堰。高家堰工程其一阻攔淮河洪水泛濫(故亦稱捍淮堰),保證下游屯田及村鎮(zhèn)的防洪安全;其二用于攔蓄湖水灌溉,為屯田提供水源保障。高家堰的始建是根據(jù)當時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政治、軍事形勢需要,而實施的重要水利工程。

1.屯田是洪澤湖大堤始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因素

洪澤湖地區(qū)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堰水屯田的記載,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稘h書·廣陵厲王傳》載,漢宣帝初(前73—前70),“奪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東漢年間,淮河侵射水,今淮安及里下河地區(qū)受水災威脅嚴重?!短煜驴份d,“山陽縣高家埝,漢建安中陳登所筑,一名捍淮埝,埝長三十里,中地卑而工高,西為阜寧湖(實為富陵湖),湖西為淮,每淮溢入湖,賴此埝障之”。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當時高家堰以下早已屯田墾殖了,陳登筑高家堰阻斷淮河侵射水之害。因此,高家堰正是由于防洪和屯田需要而建筑的。此后歷代都注重在洪澤湖一帶經營屯田,元代筑塘屯墾規(guī)模擴大,至元三十一年(1267年),設“洪澤屯田萬戶府”?!对贰け尽酚涊d,洪澤屯屯墾田地353萬畝(1畝=1/15 hm2),此外,尚有民屯田地數(shù)并未計入。因此,屯田需要不僅產生了高家堰,也使它得到進一步維修、加固和延伸。

2.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水利、氣候條件是洪澤湖大堤始建的自然因素

現(xiàn)洪澤湖地區(qū)在漢朝時屬于魏國,享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譽。洪澤湖地區(qū)位于古淮河中下游,以古淮河淤積為主,原始表土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便于墾殖。水利條件更為便利,眾多小湖蕩分布在淮河左右,淮河入海通暢。小湖蕩枯竭時,淮河為其補充水源;而洪水滿溢時,淮河又代為排泄入海。高家堰以西一片平疇,萬家湖、泥墩湖、富陵湖在西面湖湖相連。為了屯田需要,當時東漢廣陵太守陳登進行實地考察,看到洪澤湖地區(qū)一帶土肥水美,自然條件優(yōu)越,宜農宜漁,只要筑好堤堰,攔洪蓄水,即可旱澇保收。于是在建安五年完成了30里長的堤堰修筑,取名叫捍淮堰,因堰附近有高氏人家居住,也稱高家堰。

三、黃河奪淮和漕運是洪澤湖大堤延伸、增高、培厚的決定性影響因素

1.屯田攔水灌溉的塘壩是高家堰向南延伸的基礎

高家堰始建后,直至明代萬歷之前,基本以發(fā)揮灌溉、村鎮(zhèn)防洪效益為主。高家堰當時只是位于淮河右岸萬家湖、泥墩湖以及富陵湖等湖蕩東面的堤堰,后與唐堰等堤堰一起逐步發(fā)展起來。三國時期,魏將鄧艾自正始二年(公元 241年)在淮河南北進行大規(guī)模軍屯,創(chuàng)建了白水塘等。到了唐代,洪澤湖區(qū)屯田業(yè)越來越發(fā)達,證圣元年(公元695年)于白水塘北面開置羨塘,與白水塘合,擴大屯田。白水塘與羨塘堤壩就是唐堰,后來與高家堰相接。唐堰后經數(shù)次興廢,高家堰與破釜塘堰漸成現(xiàn)今洪澤湖大堤的走向和基礎。

2.黃河奪淮是洪澤湖大堤演變的自然因素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于河南李固渡西決黃河入清河,以阻金兵,黃河從此開始連續(xù)奪淮。在黃河奪淮以前以及奪淮初期,淮河以及黃河水流入海相對穩(wěn)定,對防洪及漕運的影響遠沒有明中后期及清朝時嚴重。明弘治七年(1494年),“劉大夏筑堵黃陵崗等處決口,筑太行堤成。黃河全流入淮,會于淮陰,奔騰浩渺,東潰西決,治河者自此疲于奔命”。黃河被固定南徙,由泗水入淮,形成黃河全面奪淮局面。黃河奪淮后,其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于下游淮河河道中,尤其在明朝中后期,隨著淮河尾閭的不斷淤墊,清口以下的淮河被黃河侵占,造成黃河、淮河同時出水不暢?;春有沽鞑粫?,便在高家堰以西諸湖洼潴積,水位迅速抬高,頻頻沖決高家堰,沖開里運河堤,在里下河地區(qū)泛濫。高家堰決口,淮河水位驟降,又往往“河躡淮后”,黃淮合一,經由洪澤湖,沖擊下游地區(qū),不僅造成田地絕收,人民無家可歸,也使維系朝廷運行的漕運受到巨大影響,洪澤湖大堤也因黃河奪淮而逐步建設起來。

3.保漕運是洪澤湖大堤延伸、增高、培厚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

保證漕運的需要,使得大堤逐步延伸、增高、培厚,直至現(xiàn)在的堤形。

漕運起源于秦代,終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中國古代,漕運是保障軍隊作戰(zhàn)和穩(wěn)定、維持朝廷政權運行的重大事項,對維系王朝的政治生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漕運在轉輸過程中,客觀地起到了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社會文化交流、區(qū)域開發(fā)等積極的社會作用。運河是漕運的大動脈,而黃河、淮河與運河交匯在淮陰清口。黃河奪淮后因黃河泥沙淤積致使清口堵塞,不能行漕船。黃河、淮河、運河的治理以保證漕運通暢成為頭等大事。明朝在漕運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力以赴治理清口。潘季馴提出“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水方略,加筑高家堰,攔蓄淮河水,形成洪澤湖并抬高其水位,調劑運河水量;借淮河清水沖刷黃河淤積的泥沙,達到黃河、淮河安然入海,漕運暢通的目的。早期實踐證明此方法有效,并延續(xù)使用到清代。隨著以保漕為主的“束水攻沙”方略的實施,清口上下河床仍不斷淤高。當黃河水高于洪澤湖水時,河水倒灌,湖底淤積,湖水不能沖刷黃河淤沙或不能出清口,就要繼續(xù)加高洪澤湖大堤,抬高水勢加大沖刷力,使漕船能夠通行。在河漲湖低、堰高湖漲的相互較量中,洪澤湖大堤不斷延伸、增高、培厚。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祖陵始建于湖西南泗州楊家墩。由于明祖陵經常受到大水浸淹,明朝高家堰的延伸和增高受到限制,只修建到周橋一帶,但洪澤湖已基本形成。到了清朝,沒有保明祖陵的限制,大堤修建完全服從漕運需要。

清朝所需漕糧“仰給江南”,每年從運河調運的漕糧不少于400萬石。漕運支撐了清朝國家收入的大半壁江山,一年財政收入7 000萬兩白銀,漕運實現(xiàn)其2/3。因此,漕運備受統(tǒng)治者關注,清政府每年要撥1 000萬兩白銀用于治理河道??滴?、乾隆兩位皇帝先后多次親自到清口、洪澤湖大堤等處視察,指授方略,靳輔等重臣逐步把大堤修建到蔣壩,形成更大的洪澤湖,基本保證了漕運運道暢通。

四、保民生、促發(fā)展,新中國對洪澤湖大堤進行全面加固

新中國成立時,洪澤湖大堤千瘡百孔,成了沒有控制的季節(jié)性過水湖泊,不能有效調節(jié)淮河洪水。新中國成立后,洪澤湖大堤得到最為徹底的加固,成為銅墻鐵壁般的防洪大堤。洪澤湖大堤發(fā)揮攔水作用時,在常水位13.0 m時蓄水量為41.92億m3。至今,經過加固后的洪澤湖大堤一直安全運行,達到了百年一遇的抗洪能力,保障了2 6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200萬hm2良田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除了發(fā)揮巨大的防洪、灌溉效益,還在南水北調供水、航運、水產、發(fā)電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發(fā)揮了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鑒于1950年淮河特大洪水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為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發(fā)展生產,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親筆寫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洪澤湖大堤加固從此拉開序幕。從1950年至今,國家先后5次對洪澤湖大堤進行大規(guī)模加固。20世紀50年代初期,第一次對大堤進行全面檢查和加固,主要對直立石工墻進行維修加固,墻前加戧臺,堤背設反濾層等。同時修建三河閘、高良澗閘等控制工程,疏通入江水道,開挖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等,增設洪澤湖控制工程,創(chuàng)造洪澤湖長年蓄水的條件,初步解決了淮水入江入海問題,為洪澤湖大堤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礎。第二次加固在1966—1969年,針對直立式石工墻不穩(wěn)定問題,在高良澗至蔣壩之間25 km洪澤湖大堤的主要堤段拆除石工墻,改建為坡比1∶2的斜坡砌石護坡,迎水面增筑防浪林臺。第三次加固在1976—1979年,為增強大堤的抗震性能,在高良澗至蔣壩之間堤背增筑兩級戧臺,并植水土保持林。填平周橋大塘、十三堡大塘及菱角塘等堤后深塘。第四次加固在1992—1995年,按照設計洪水位16 m、校核洪水位17 m,以及沿線穿堤建筑物一級標準進行大堤抗震加固,對三河攔河壩、越閘預留段、錢碼頭段等重點堤段以及三河閘、高良澗閘等建筑進行加固。第五次加固在2003年以后,針對堤基、堤身不密實和滲漏進行加固,采取壓密灌漿、重力灌漿以及高壓旋噴截滲墻等工藝,使堤基、堤身更加密實,截斷滲流,確保大堤安全。

五、技術進步是洪澤湖大堤得以存在并逐步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支撐

1.“蓄清刷黃”治水方略

黃河奪淮,運河漕運受到嚴重影響。明朝萬歷年間,總理河道潘季馴在治水實踐中提出了“蓄清刷黃”的治黃保運方略,如加筑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讓淮河水出清口刷黃濟運,保證了漕運暢通,是當時最先進的治水方略。

2.石工墻技術

利用石工擋浪,保護大堤。在墻基打樁,提高墻體承載力,后建石工墻;墻后加磚柜,條石與磚柜搭接;磚柜后接三合土擋土,材料性質由硬到軟逐步過渡,避免石工墻與土體開裂分離。

3.板工和坦坡的防浪、消浪技術

土壩防浪是穩(wěn)定堤防的重要措施。采用的板工結構為最外層打一排密樁,在樁里貼兩層席,席內再壓一層軟草,草內夯土。風浪先被樁排阻擋,再經席子過濾兩次之后,風浪沖擊力就被削減了。這種布置結構與現(xiàn)代壩工中的反濾層布置原理完全相同。

修筑坦坡是靳輔的一項創(chuàng)舉。在板工或石工墻迎水面鋪筑坡度為1∶5~1∶8的坦坡,將石工、板工埋入土中,然后夯實,并種草養(yǎng)護,消浪作用明顯,并且修補方便。

4.減水壩技術

減水壩是在大洪水時期保證大堤安全的非常泄水通道,是古代洪澤湖泄洪的主要工程,可以有效保護大堤的安全,不致潰決。明嘉靖元年(1522年)始建減水閘,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洪澤湖大堤修建過至少26座減水閘壩。

5.消能、防沖技術

減水閘或減水壩過水時,其消能方法是先慢慢把水引向下游,讓下游水位逐步抬高,造成“水墊”,涌起波浪,使減下之水不直接沖刷閘基或壩基,利用水流沖撞消能。這可能是河工上運用較早的水力消能技術。

6.現(xiàn)代隱患探測及截滲加固技術

一是堤防隱患探測技術。大堤使用地質鉆探、同位素示蹤浸潤線觀測、SWS工程物探和堤壩管涌滲漏檢測等技術手段,對大堤進行滲漏檢測。二是運用射水法混凝土截滲墻、振動沉模防滲墻、高壓擺噴連續(xù)截滲墻以及壓密注漿等加固技術,對大堤堤基和堤身進行截滲。 ■

[1]淮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淮陰市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2]洪澤湖志編纂委員會.洪澤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3]張衛(wèi)東.洪澤湖水庫的修建——17世紀及其以前的洪澤湖水利[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荀德麟.洪澤湖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5]朱興華,張友明.千年古堰洪澤湖大堤[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6]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鄭 爽

Studies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ongze Lake Levee

Jian Peilong,Jian Dan

Constructed in Eastern Han Dynasty,Hongze Lake Levee has more than 1800 years of history.Along with extension,heightening,thinking and reinforcement,this nameless earth dyke has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famous flood control levee of the river basin at present.The initiation of Gaojia Weir aimed at flood control and land reclamation. Yellow River took over Huaihe River became the key influential factor of evolution of the levee.Yellow River harness for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in Qing Dynasty formed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for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evee.Technical advancement has provided a key support for levee evolution. Now Hongze Lake Levee still plays a key role for flood control and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

Gaojia Weir;Yellow River took over Huaihe River;water transport of grain;Hongze Lake Levee;historical dvelopment

TV871

B

1000-1123(2017)09-0053-04

2017-01-06

簡培龍,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管理及水文化、水利史。

猜你喜歡
洪澤湖大堤淮河
我的樂園
洪澤湖漁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24
淮河防總召開2021年工作會議
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 07:58:46
第二屆淮河文化論壇在阜陽舉行
太湖牛腰涇段大堤施工安全風險防護措施探討
浩浩碧波潤江淮——洪澤湖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0
驅散洪澤湖上的陰霾——張愛萍洪澤湖剿匪紀實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6
五月的鮮花 綻放淮河夢
治淮(2014年5期)2014-03-11 20:05:30
洪澤湖野生河蜆營養(yǎng)成分的分析與評價
湖水
西部(2013年7期)2013-11-15 22:58:29
乡城县| 宁河县| 会东县| 凤山市| 汾阳市| 酉阳| 施甸县| 嘉黎县| 化州市| 岳池县| 凤山县| 岳普湖县| 日土县| 南皮县| 全南县| 沅江市| 石渠县| 甘泉县| 鹤庆县| 子长县| 阿克| 鹤峰县| 昔阳县| 化隆| 唐海县| 洛浦县| 香港| 平顶山市| 博野县| 曲阳县| 施甸县| 新津县| 海南省| 深圳市| 台中县| 巫山县| 泊头市| 宜城市| 宣威市| 江孜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