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金昌大
地方自治是清末預備立憲的重要內容,它的實施是中國政治近代化過程中的一種初步嘗試,是清王朝為緩解國內外雙重壓力和延續(xù)其統(tǒng)治而提出的一項國家制度,是“大眾政治”和“王朝政治”博弈過程后的一種政治折衷和妥協(xié)。
預備立憲地方自治多維度分析
一、行政體制層面
地方自治是中國政治近代化初步嘗試過程中的一種近代地方行政體制。清末地方自治是預備立憲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它的實施是清廷與資產(chǎn)階級的共同需要,是中國政治近代化歷程中有益的初步嘗試,它引領了近代的政治革新,助益了近代地方行政體制從省到鄉(xiāng)鎮(zhèn)的現(xiàn)代化轉型,沖擊了中國的專制統(tǒng)治體制,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層化、法制化、一體化的近代地方行政體制。從“自私的政治”(主要是指清廷唯一一方主導的且其自認為優(yōu)良的有一定封閉性的政治)到“大眾的政治”(相對于“自私的政治”而言,是一種有清廷和公民參與的有相當程度開放性的政治)的轉變,意味著政治選擇的一種初步嘗試,也標志著清政府執(zhí)政理念的一種改變。
二、國家制度層面
地方自治是為緩解國內外雙重壓力和延續(xù)清王朝統(tǒng)治而提出的一項國家制度。甲午戰(zhàn)后,地方政治亦日趨腐敗,地方官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斷起來反抗。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使清政府認識到“國勢不振,實由于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1905年9月1日,清廷頒布“預備立憲詔書”,宣布“仿行憲政”,憲政在奉天、直隸兩省先行實施。從此,拉開了預備立憲的序幕,地方自治也隨之登場了。地方自治制度作為一種國家制度由此建立起來了。
三、政治博弈層面
地方自治是“大眾政治”和“王朝政治”博弈過程后的一種政治折衷和妥協(xié)。“大眾政治”是指,有相當數(shù)量(大部分)的公民參與的一種政治設計或者過程。其特征主要在于民主的廣泛程度和它的自下而上過程?!巴醭巍笔窍鄬τ凇按蟊娬巍倍缘?,它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其一,政治主導者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從相對意義上來說,對政治過程享有專斷權。反言之,即絕大多數(shù)的公民沒有參與政治過程或者基本上不享有政治權利。其二,政治實施過程的方向是從上而下。維新思想家希圖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政權中擁有一席之地,與清朝封建統(tǒng)治集團分享政權,以維護和發(fā)展本階級利益的“大眾政治”意義上的階級意識到20世紀初則已成為一般資產(chǎn)階級分子的共識,并逐漸形成為一種強烈的參政意識[6]。盡管這個時候的“王朝政治”依然維系,但那只是清王朝統(tǒng)治者自欺欺人的事情罷了。實際上,這時的“大眾政治”已取得了較之“王朝政治”的統(tǒng)治性地位。作為“大眾政治”主力軍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思想中和行動中都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對全國普遍性的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行動,清王朝的“王朝政治”孤立無援,漸漸落于下風。然而這樣的局面并不意味著“大眾政治”消滅了“王朝政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槍桿子里出政權”(毛澤東語)很好的驗證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政權和軍隊為后盾的資產(chǎn)階級要取得政治上的絕對性地位在實際中是行不通的。因為政治對于軍隊來說并不是萬能的。此外,資產(chǎn)階級天生的革命不徹底性和軟弱性特點,也意味著“大眾政治”和“王朝政治”博弈過程后只會是一種結局,即資產(chǎn)階級和清王朝統(tǒng)治者的政治折衷和妥協(xié)。其在外部上則表現(xiàn)為官治約束之下資產(chǎn)階級參與的地方自治。
參考文獻:
[1]范紅霞,戴素萍.簡論清末地方自治與地方行政體制近代化.蘭州學刊,2005,3.
[2]虞和平.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第一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3]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第三冊).科學普及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何龍(1986.10-),男,湖南長沙人,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金昌大,男,江蘇常州人,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憲法、行政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