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和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也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
艱苦奮斗政治本色
一、艱苦奮斗精神的核心在于“奮斗”,最可貴的品質在于“實干”。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注重向歷史學習,向實踐學習,反對空談、強調實干、注重落實,認為“事業(yè)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翱照務`國,實干興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戰(zhàn)國趙括“紙上談兵”,兩晉學士“虛談廢務”,歷來是治國理政的大忌。中華民族百余年的奮斗史,也從另一面印證了這個道理。付出世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在“堅船利炮”的西方列強侵略下奪取民族獨立的勝利;靠著“節(jié)衣縮食、勒緊褲帶”的奮斗精神,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建立起完整的工業(yè)體系;鼓起“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勇氣,用短短數十年走過西方國家兩三百年歷程。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難、走向輝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談,而是實干苦干。但也要看到,在少數同志身上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好的作風。他們或紙上談兵,只說不干;或夸夸其談,工作漂浮;或熱衷于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嚴重脫離群眾,損害黨和軍隊的形象,使能打仗、打勝仗成為一句空話。
實干興邦,實干強軍。軍隊是要打仗的,尤其講究實打實,少說空話,多干實事。實干就是不能光耍嘴皮子,而要撲下身子抓落實;就是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講話中,而要提高執(zhí)行力,付諸實施;就是不能貪圖安逸,而要舍得流汗吃苦。無數事實證明,舒舒服服搞不出成果,偷懶取巧干不成事業(yè)。要想在工作上出成績,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就要充分發(fā)揚實干精神,持續(xù)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爬坡越坎的工作勁頭,在真抓實干上下功夫;要牢固樹立“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風,始終堅持兢兢業(yè)業(yè)、踏實勤奮的工作態(tài)度,始終堅持主動謀劃、規(guī)范創(chuàng)新的工作方法,始終堅持令行禁止、整齊劃一的嚴明紀律;要恪盡職守、勇于進取,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一件一件的落實,并在實干中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以更加智慧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方式,努力爭當實踐強軍夢的排頭兵。
二、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是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新形勢下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的基本要求。
奢侈的生活、過分的物質追求,往往會導致革命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動搖。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但浪費現象也日益嚴重。習主席強調要“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我們要牢記習主席的諄諄教誨,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勤儉節(jié)約光榮、鋪張浪費可恥”的觀念,自覺養(yǎng)成克勤克儉的習慣,不浪費、不奢侈、不糟蹋東西、不盲目追求時尚,在健康生活追求的基礎上,保持昂揚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不畏艱難,不懈奮斗。
勤儉節(jié)約與艱苦奮斗是密切關聯的。離開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就談不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更無所謂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首先,要讓“簡單”成為一種生活理念。要認清驕奢淫逸的危害,自覺樹立簡單大方、節(jié)儉清爽的生活觀念,把精力和智慧放在提高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素質上;第二,要讓“簡樸”成為一種工作養(yǎng)成。應自覺告別文山會海,剎住公款吃喝,改進接待陋習,精簡活動規(guī)模,督促節(jié)儉辦事,切實培養(yǎng)簡樸精神,像過日子一樣精打細算,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第三,要讓“簡約”成為一種行為習慣。軍人的生活消費,在許多方面受法紀條規(guī)、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不能認為只要不是公款消費,自己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而要考慮社會影響、群眾觀感,不盲目攀比,不圖虛榮,不超負荷消費,保持質樸和勤儉的本色。
三、清正廉潔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執(zhí)政條件下保持和弘揚艱苦奮斗作風的重要任務。
艱苦奮斗作風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在黨成為執(zhí)政黨后,還要“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作風”,這是毛澤東對延安人民也是對全黨全國人民的殷切期望和諄諄教誨,這也是毛澤東執(zhí)政黨思想中的精髓。按照毛澤東的這一要求,我們既要堅持這一優(yōu)良作風,又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發(fā)展這一優(yōu)良作風。因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艱苦奮斗有著不同的要求。清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執(zhí)政條件下保持和弘揚艱苦奮斗作風的重要任務。
這里講的清廉,指的是黨員干部主要是領導干部的清正廉潔問題。一些丟掉艱苦奮斗作風、貪圖私利和情色享樂的領導干部,總是把爭權謀位作為做官之道,不僅把權力大小看作是身價地位高低的象征,而且把權力視作謀私利、填私欲的工具。因此,清廉問題的核心是一個“權”的問題,即怎么認識權、怎么使用權的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權力和私利、私欲的關系。共產黨員決不能謀私利,沒有權的時候不謀私利,有了權也不能謀私利。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這個問題不僅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涉及黨和國家能不能永葆生機活力的大問題。要采取得力措施,堅決反對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他還說過,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
同時,要處理好權力和親情、友情的關系。研究干部的腐敗現象,可以發(fā)現,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和崗位上,個別干部腐敗了,這肯定與他們自身的素質有關;而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和崗位上,出現“前腐后繼”的現象,這里就一定有體制或機制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注意的是,在腐敗現象不斷滋生蔓延過程中,不僅僅有干部的素質問題,有體制或機制的問題,還有一個更為令人擔憂的問題,即文化問題。在中國,腐敗滋生的土壤,除了過于集中而不受監(jiān)督的權力,還有以重關系為特點的中國傳統的人情文化,影響很大。我們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要做辯證的分析。拒腐防變不僅要加強紀律檢查和懲治腐敗者,更重要的是要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文化土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格外強調要倡導歷史唯物主義的權力觀,保持艱苦奮斗優(yōu)良傳統,建設廉政文化,恪守清正廉潔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