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吸取精神養(yǎng)料,提高生存與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xiàn)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愈來愈受到重視。閱讀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chuàng)造的閱讀,只能是一種機械的“死讀書,讀死書”。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植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習慣,他們的個性會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中得到張揚。
閱讀創(chuàng)新個性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边€特別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怎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完成閱讀考試題時去期待一個標準的答案呢?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吸取精神養(yǎng)料,提高生存與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xiàn)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愈來愈受到重視。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發(fā)展的首要條件。一個人只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時,他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才能充分的發(fā)揮出來。何況,十一、二歲的孩子正處于一個反叛期,自我意識已初步形成,他們不在那么崇拜老師、家長,遇事喜歡說“不”。他們的自尊心越來越強,渴望信任和尊重,做事喜歡標新立異。抓住了這個張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好機會。就會得到特別的收獲。比如說我們在做一道閱讀試題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道題:“你敢碰我嗎?陶罐子!”哪個字讀重音能表現(xiàn)鐵罐子的傲慢?請在下面加點。批閱試卷時發(fā)現(xiàn)答案不僅限于標準答案上的“敢”字敢”“碰”“我”“陶”都有人加點。于是我問他們是怎么想的。有的說“陶罐只能討好鐵罐,是不能去碰鐵罐的,所以‘碰加點”;有人說:“鐵罐覺得十分結實很了不起,陶罐和它比能算什么東西、所以‘我應該重讀”還有人認為重讀“陶”字能體現(xiàn)鐵罐對陶罐的蔑視也就突出了鐵罐的傲慢。我表揚他們說得都有道理,讓他們就自己的感受來讀這句話,結果大家的積極性很高,讀得也比往常好。當時我慶幸自己沒有武斷的在上述答案后打“×”,否則不是熄滅了學生個性化閱讀所碰撞出來的火花嗎?
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習慣是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在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并不是說拿到一個閱讀的材料,教師就可以放任自流,學生想怎么想就怎么想,如果這樣,不利于有效的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其實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切入點很多。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作為整個課堂教學主體,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授予的知識,使得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大大降低。善于挖掘閱讀材料中求異思維的因素。如教學古詩《江雪》時,就可以提出“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真的在釣魚嗎?”這樣一個問題,那么,一石會激起千層浪的,有的學生會說:“老人在欣賞雪景?!庇械臅f:“老人在鍛煉意志”。還有的學生會說:“老人他很孤獨,每行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不就是千萬孤獨嗎?”也有學生說“這位老人很清高”多么精彩的感受啊,它正是個性化閱讀理解所迸發(fā)出來的求異的火花。再如學完《圓明園的毀滅》,向學生提出“由圓明園的毀滅你想到了些什么?”再提示他們從課題、從輝煌、從毀滅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復習重點講讀課文《豐碑》一文的“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一句的句子含義時,先讓他們回憶小學階段學了那些課文是寫紅軍的,然后用句式“因為……,所以勝利一定會屬于這樣的隊伍?!本毩曊f話,他們說到了馬背上的小紅軍、狼牙山五壯士、老班長、軍需處長,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這支隊伍中有千千萬萬這樣的戰(zhàn)士,深化了對“這支隊伍”的理解,達到了復習的目的。
三、提供合理的閱讀平臺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當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提出“在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詹天佑的哪些做法最能體現(xiàn)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證明他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這個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先自己讀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感知感悟,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小組學習和全班交流中進行匯報。在課堂上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允許他們交頭接耳,小聲爭辯。結果學生匯報時,抓住了文章的要點,采用了多種方法。有的學生用朗讀法朗讀了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的段落,有的學生展示了自己畫的“中部鑿井法”、“由兩端同時向中部鑿進的方法”和‘人字形線路的示意圖,還有三個同學一人在黑板上畫了“人”字形線路的示意圖,一個人拿著兩頭分別涂上了紅、藍墨水的粉筆在圖上向大家演示了火車怎樣經過‘人字形線路爬上了青龍橋附近的陡坡的,另一人則當導游向大家介紹了‘人字形線路的特點及其優(yōu)越性。還有的學生則拿出了課外閱讀所獲得的資料,對詹天佑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了補充說明。學生們能認識到這一步,已不僅僅是在討論詹天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了,創(chuàng)新意識已經在他們的心中扎下了根,他們的個性也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中得到了張揚。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只要根植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習慣,就能讓學生的個性在閱讀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張揚!
參考文獻:
[1]張虎.小議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C].2009.
[2]林楚松.新課改下構建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策略分析][J.快樂閱讀,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