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韋秋菊+蔣妙娟+謝紅
摘要:本項目以發(fā)展和傳承海派時尚文化為目的,以城市記憶為主題,采集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00年代上海的本土照片,以影像的方式回顧海派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歷史和展現(xiàn)當時海派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趨勢,重點對照片中的服飾流行元素發(fā)展進行分析,主要從服飾的色彩、面料、款式三個方面入手。色彩主要利用PS軟件提取其中的色素,面料則是將照片和時代背景,經(jīng)濟條件相結合分析,款式分析則主要是利用PS軟件對局部(領子、袖子)廓形的分析。
關鍵詞:城市記憶;海派時尚文化;流行元素趨勢發(fā)展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個國家因不一樣的文化而獨具特色,海派時尚文化起源于上海,因為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得以形成與發(fā)展,具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如今已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精髓文化之一,成為中國的象征,它包含著中國獨特的歷史,體現(xiàn)著中國歷史發(fā)展特色,傳承、發(fā)展、強化它中國是建設特色文化強國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們的責任。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的研究是傳承和發(fā)展海派時尚文化很好的方式,流行趨勢的研究為現(xiàn)在和將來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源,而城市記憶項目則是彌補海派時尚文化流行趨勢研究上的歷史缺憾,通過采集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00年代的上海本土照片和分析流行元素,希望可以給大家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海派文化發(fā)展的方式。
1照片的采集
照片的采集是城市記憶項目的重點和主要內(nèi)容,為了達到一個很好的海派文化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效果,項目所采集的照片要求類型齊全,能夠反映當時的海派服飾文化的特點。
1.1照片數(shù)目
通過半年的時間收集,最終我們收集到了接近200張照片。
1.1照片的時間
以年代劃分,即包含了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00年代,所有的照片都有年代的特點,作為每個時代的典型照片,反映時代的特點
1.2人物的身份,場景(照片類型)
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結婚照、全家福、紀念照、聚會照、工作場景照、會議照、旅游照、藝術照、逛街照、生活照(春夏秋冬)城市場景照
為了保證照片的真實可靠,無版權糾紛,項目所收集的照片一部分來源于上海的同學和朋友還有老師,一部分來源于上海部分老照相館,所有照片經(jīng)過掃描留存電子版,避免損壞老照片。
2照片分析
2.1面料分析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藍、灰、黑色棉布衣服是人們著裝的主要選擇;上世紀70年代,漸漸多了花布的蹤影;改革開放初期,街上開始流行起“時裝”……而現(xiàn)在,人們挑選衣服時考慮的早已不再僅僅是款式和顏色,還涉及面料的材質(zhì)、工藝和時尚度。下面是20世紀3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衣服 的面料發(fā)展:
30年代為了實用而舒適。一些柔和顏色的針織和仿絲綢等休閑面料被廣泛采用。還有明亮色彩的閃光面料,日常男裝簡素顏色的面料開始帶有格子條紋等圖案。
40年代這一時期的服裝開始詳盡細分,講究女性的衣櫥會掛有適合各種不同場合的衣服,如在城里穿的、在郊外穿的。女裙采用垂感好的面料,男裝依舊是簡素顏色的面料。
50年代衣服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最受女性歡迎的布拉吉連衣裙則是由花布、絲綢、織錦圖案等做成。花布棉襖多以質(zhì)料不同的鮮艷的小花布綢緞面料做棉襖面。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于三年自然災害,棉花大幅減產(chǎn),棉布定量,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jié)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布料也就是棉布,的確良,尼龍,滌綸,滌卡等。
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時尚風同60年代末期的一樣,最流行穿的依舊是草綠色軍裝,衣服的面料主要為平棉布或斜紋棉布,滌綸、錦綸、棉三元混紡布的確良“。堅固呢(就是流行幾十年的勞動布,又稱工作褲。)
80年代改革開放,港臺的服裝進入內(nèi)地,年輕人開始引領新潮流,勇于追求時髦,男性夏裝最流行“的確良”(白襯衣),女性夏裝則“的確良”、“泡泡紗”。
90年代,人們對著裝的觀念也開始有了變化,開始注重面料的舒適性,天然性。防寒服的外層織物一般采用厚尼龍面料,內(nèi)層部分是尼龍襯里,最后還加上了滌綸保暖材料,隨著經(jīng)濟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活動的場所和環(huán)境條件的更為復雜,一些應用新纖維新技術制作的新型面料出現(xiàn).
21世紀10年代:改良的天然纖維面料,智能型服裝面料、柔軟質(zhì)料樸的棉布、亞麻針織物、防紫外線透明織物。棉平針織物、挺括的府綢、斜紋面料,網(wǎng)眼織物、槳軟的亞麻織物。上光棉織物、彈力針織物、網(wǎng)眼面料、抗紫外線的玻璃狀透明織物和彩色薄紗。
2.2色彩分析
30、40年代女裝最流行的是旗袍,有“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早出新花樣”的民間歌謠,從而符合30年代女性精致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由于30.40年代的照片保存至今的極少,很多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而且難以分析其色彩,所以我們分析了從50年代至今的照片中服裝的色相,飽和度,人的直覺亮度。(備注:色相:人們?nèi)粘Kf的顏色表現(xiàn)在視覺心理上的色彩性質(zhì),接近于色度學中由色光的主波長所反映出來的視覺特性;飽和度是指色彩的鮮艷程度,也稱色彩的純度。飽和度取決于該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飽和度越小。純的顏色都是高度飽和的;人的直覺亮度:物體表面的反光率(反射的光越多,你看著越亮,數(shù)值為0,什么都是黑的)
由上所有的表格顯示可知,在50、60年代的上海,都是普遍穿著白色、黑色、藍色等暗色調(diào)的衣服,與那時候國家的國情和人們的心理有關。等到70年代,女性對穿著的衣服顏色有了多種選擇,而男士是從80年代穿著衣服色彩才增加,主要有淺灰色系列,沒有五六十年代時灰色的沉悶,明度較高的灰色使男裝看起來顯年輕有活力。80年代的女裝黑色與灰色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對視覺相當有沖擊力的紅色也成為時下流行,另外淺色衣服也受到人們的歡迎,說明人們思想在逐漸的放開。到90年代明度較高的色彩受到男女性的歡迎,而制造技術的不斷改進,顏色的多種多樣,在10年代時人們穿著的顏色多種多樣,但均表現(xiàn)為比較有活力或比較沉穩(wěn)的色彩,如紅色系和灰色系的。
2.3款式分析(廓形)
廓形是服裝的外部造型剪影,是體現(xiàn)服飾風格的元素之一,是服裝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不同廓形體現(xiàn)著不一樣的服裝氣質(zhì)
20世紀30、40年代男裝流行服裝為旗袍,其廓形簡單;50年代后男裝旗袍慢慢淡出,中山裝、學生裝、列寧裝,但其廓形都比較簡單,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男裝主要流行的廓形為H型。女裝旗袍盛行,廓形為修身型,體現(xiàn)腰部和女性曲線美;其廓形近似于H型,簡單;還出現(xiàn)了女西裝,女西裝為H型,體現(xiàn)肩部;女裝不再流行旗袍,取而代之的是褲子和上裝,廓形簡單,屬于合體修身型。
3意義
海派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經(jīng)典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因為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其別具一格,從其他文化中脫穎而出,發(fā)展和傳承它不僅對我們有著著深刻的意義,也是我們的責任。希望我們對海派時尚服飾流行元素發(fā)展分析的研究,讓大家以觀看影像照片的方式了解早期海派服飾,同時可以給海派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