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榮
(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院 蘭州 730030)
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中所體現(xiàn)的外來文化*
董曉榮**
(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院 蘭州 730030)
文章從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的面料、制做工藝、紋樣、佩飾、形制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說明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有了濃厚的西域風格、遼金風格、高麗風格。
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 風格 外來文化
蒙元統(tǒng)治者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國后,貫通南北大運河,開辟海運航線,設(shè)置遍布全國的驛站,使交通運輸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發(fā)達景象。同時與周邊各民族進行了多方面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這在蒙元時期的蒙古族服飾中都有所體現(xiàn)。本文就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面料的制做工藝及紋樣、服裝佩飾、服飾形制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說明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從而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西域風格、遼金風格、高麗風格。
蒙元時期,欽察汗國與伊兒汗國逐漸獨立,但仍然與元政府保持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聯(lián)系。元政府也通過欽察汗國與今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貿(mào)易關(guān)系;通過伊兒汗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貿(mào)易關(guān)系,從而使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商人與教士的往來更加頻繁,這在蒙元時期的服飾中有所體現(xiàn)?!对贰ぽ浄尽份d:“天子質(zhì)孫,冬之服凡十有一等,服納石失,(金錦也)。怯綿里,剪茸也。則冠金錦曖帽……夏之服凡十有五等,服答納都納石失,綴大珠于金錦。則冠寶頂金鳳鈸笠。服速不都納石失,綴小珠于金錦……服青速夫金絲闌子,速夫,回回毛布之精者也。則冠七寶漆紗帶后檐帽……百官質(zhì)孫,冬之服凡九等,大紅納石失一 ……夏之服凡十有四等,素納失石一,聚線寶里納石失……”①宋濂《元史》卷78,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1938頁,第1938頁。這里所說“質(zhì)孫服”是元代宮庭禮服,《元史·輿服志》載:“質(zhì)孫漢言一色衣也,內(nèi)庭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制。凡勳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總謂之質(zhì)孫云?!雹偎五ァ对贰肪?8,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938頁,第1938頁。也就是說內(nèi)庭大宴(質(zhì)孫宴)時預(yù)宴者必須服用的服裝,也只有得到皇帝賞賜質(zhì)孫服者才有資格參加此宴會。此服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服用,“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但顏色皆相同。這里所說的“精粗之制”是指質(zhì)孫服的做工藝或面料質(zhì)地等的區(qū)別。關(guān)于當時皇帝質(zhì)孫服與百官質(zhì)孫服之區(qū)別《馬可波羅行記》中也有關(guān)記載:“大汗于慶壽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錦衣。同日至少有男爵騎尉一萬二千人,衣同色之衣,與大汗同。所同者蓋為顏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錦與大汗衣價相等也。”②[法]沙海昂注,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中華書局,2004年,第353頁。這里說明宮庭大宴之日,皇帝與百官著顏色相同而質(zhì)地不同的金錦衣,即《元史》中所載的用納失石面料制做而成的質(zhì)孫服。當時天子質(zhì)孫服與百官質(zhì)孫服的冬之服與夏之服多用叫“納石失”的布制做而成。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的區(qū)別方法,納石失分成兩類,片金錦與捻金錦,片金錦顯花的金緯線是將金箔黏附于薄皮再切割成極窄的長片;捻金錦顯花的金緯線是將金線搓捻在絲線上。③尚剛《元代工藝美術(shù)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6頁??椊鸺夹g(shù)最早來自西亞,織金錦本為波斯人所長。韓儒林先生認為,納石失就是波斯字nasīch的譯名,指一種繡金錦緞④韓儒林《穹廬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7頁。。那么波斯的織金錦工藝怎樣傳到元朝的呢?這與中亞回回人有關(guān)。到中世紀時,地近西亞的歐洲因蠻族入侵,封建割據(jù),宗教戰(zhàn)爭等,陷入所謂“黑暗時期”,此時新興的阿拉伯國家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加上自已的創(chuàng)造以及吸收了西亞的古波斯文明,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明。⑤楊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2頁。蒙古族西征后非常崇尚伊斯蘭文明,蒙古征服中亞河中地區(qū)時,俘虜了很多撒馬耳干、不花剌等的織金錦工匠,后來將這些人遷到弘州、蕁麻林等處,設(shè)立工局,專門織造納石失錦緞。⑥尚剛《元代工藝美術(shù)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84頁。弘州和蕁麻林的兩個納石失局屬于儲政院系統(tǒng),設(shè)于至元十五年(1278),弘州局由來自中亞的回回人忽三烏丁大師管領(lǐng),蕁麻林局的首長則是漢人楊提領(lǐng),翌年,以蕁麻林局匠少,行政劃歸弘州局,“命忽三烏丁通領(lǐng)之”。至元三十一年,因兩地相去百多里,再析為兩局,“仍以忽三烏丁總為提調(diào)”。《元史》卷122載:“哈散納,怯烈亦氏……太宗時期,仍命阿兒渾軍,并回回人匠三千戶駐于蕁麻林。”⑦宋濂《元史》卷122,中華書局,1976,第3016頁。。又據(jù)《元史》卷120載,鎮(zhèn)海掌管的“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戶,皆分錄弘州”⑧宋濂《元史》卷120,中華書局,1976,第2964頁。。因此弘州和蕁麻林成為回回工匠的著名聚集地。此外,元政府還有三處織造納石失的官府作坊,即兩個別失八里局和納石失毛段二局中的納石失局,屬于工部⑨尚剛《元代工藝美術(shù)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16頁。。別失八里即今日新疆的吉木薩爾地區(qū),在兩個別失八里局中,秩從七品的那個設(shè)在大都,全稱為別失八里諸色目人匠局,正式立局在至元十三年(1276),工匠來自別失八里,別失八里是高昌回鶻的夏都,而高昌回鶻織金錦早已馳名,據(jù)洪皓《松漠紀聞》載,捻金技術(shù)是“入居秦川為熟戶”的回鶻和漢人通婚子弟世傳織工所熟練⑩回顧《中國絲綢紋樣史》,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第147頁。。他們主要“掌織造御用領(lǐng)袖納石失等段匹”?宋濂《元史》卷85,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2149頁。。新疆鹽湖古墓出土一件袖窄長、腰部釘有三十道“辮線”的黃色油絹織金錦邊襖子,襖子袖口及領(lǐng)、肩部有用織金錦做成的邊飾。下擺是由前后兩大片油絹作面、棉布襯里的夾層交疊圍成,在腰部收成細褶,底襟及開衩部分同樣有織金錦邊飾?王炳華《鹽湖古暮》,《文物》,1973年第10期。。說明當時很流行用織金錦作為衣服肩、領(lǐng)、袖及襟邊等處的邊飾。
據(jù)出土的元代納石失面料,納石失的主紋以人首獸身動物圖案為多,它們左右對稱,回首相視。還有一種是翼獸圖案,動物體側(cè)生翼,這類禽獸合一的形象源出中、近東,當粟特絲綢昌盛之時,如翼馬、翼羊、翼牛、翼獅等大量出現(xiàn)于絲綢中,但到8世紀中葉以后,此紋樣基本消失。到了元代這些翼獸圖案又重現(xiàn)在納石失等織金錦中,而且非常流行。內(nèi)蒙古達茂旗大蘇吉鄉(xiāng)明水墓地出土方勝聯(lián)珠寶相花紡捻金錦袍面,團窠花卉紋捻金錦褲腳,纏枝花卉紋捻金錦褲腳等織金錦面料制成的衣物,其中織金錦袍有團窠人面獅身圖案(圖1),窠中有一對左右對稱并置頭戴王冠的帶翼人面獅身像圖案。內(nèi)蒙古達茂旗大蘇吉鄉(xiāng)明水墓地還出土了一頂用對禽錦制造的織錦風帽和金錦褲腳,織錦風帽面料圖案的主題是兩只相對而立的隼形目鷹科食肉類猛禽(圖2),在猛禽之外的空白處填補寶相花、梅花等。金錦褲腳的面料花紋為團窠和纏枝花卉①夏荷秀、趙豐《達茂旗大蘇吉鄉(xiāng)明水暮地出土的絲織品》,《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合刊。。從而看出,波斯風格的鸚鵡織金錦紋樣、希臘風格的蔓草紋、羅馬風格的人像紋等都出現(xiàn)于元代絲綢紋樣上②回顧《中國絲綢紋樣史》,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第147頁,第151頁。,使元代絲綢有了濃厚的西域風格。
圖1團窠人面獅身圖
圖2對禽織錦風帽
元代的裝飾比起前代更趨繁密、華麗、追求色彩的艷麗。服飾也不例外,閃閃發(fā)光的金銀、珍珠、寶石、翡翠、珊瑚等是當時人們特別喜愛的裝飾材料。珍珠、寶石、珊瑚主要來自于中亞地區(q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云:“回回石頭種類不一。大德間,本土巨商中賣紅剌(剌,指淡紅色的寶石)一塊于官,重一兩三錢,估值中統(tǒng)鈔一十四錠,用嵌帽頂上。自后累朝皇帝承寶重,凡正旦及天壽節(jié)大朝賀時則服用之?!雹厶兆趦x《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1997年,第84-85頁。文中所回回石頭是產(chǎn)于中亞地區(qū)的各種寶石,當時中亞商人把當?shù)禺a(chǎn)的寶石等運到元朝進行買賣,頗受元朝人喜愛,作為鑲在帽頂之裝飾物,重大節(jié)慶之日服用。關(guān)于上述“正旦及天壽節(jié)”,馬可波羅留有詳細的記載,這里所說“天壽節(jié)”就是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的“韃靼人皆慶賀其誕生日(大汗)”,即萬壽節(jié)?!罢┕?jié)”即新年,“其新年確始于陽歷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jié)慶”。正旦節(jié)和天壽節(jié)是元朝宮廷每年舉辦的兩大重要節(jié)日。此日上至皇帝,下至百工,皆服用質(zhì)孫服?!对贰肪?8載:“天子質(zhì)孫,夏之服十有五等,服答納都納石失,綴大珠于金錦?!薄鞍俟儋|(zhì)孫,夏之服十有四等……大紅明珠答子一……”④宋濂《元史》卷78,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1938-1939頁。據(jù)馬可波羅所見,萬壽節(jié)時“大汗衣其最美之金錦衣……各人并系一金帶,此種衣服皆出汗賜,上綴珍珠寶石甚多,價值金別桑(一種東羅馬幣名)確有萬數(shù)”,節(jié)慶之日大汗賞賜給一萬二千怯薛丹金袍十三襲,“此種袍服上綴寶石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⑤沙海昂注,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中華書局,2004年,第360頁。。說明元代質(zhì)服的主要佩飾還是各種珠寶,所以能猜測到陶宗儀所說的回回石頭在當時受重視的程度?;鼗厥^種類很多,有紅石頭、綠石頭、貓兒睛、甸子等等。還有大食國出產(chǎn)的珍珠和珊瑚⑥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1997年,第84-85頁,第128-131頁。。元代中亞商人不斷來元朝進行貿(mào)易活動,往來極頻繁。元代詩人馬祖常的詩中云:“翡翠明珠載畫船,黃金腰帶耳環(huán)穿。自言身住波斯國,只種珊瑚不種田。”“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途。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⑦王叔磐、孫玉溱《元代少數(shù)民族詩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8頁,第113頁。反映了元代中亞、小西亞商人把當?shù)靥禺a(chǎn)珍珠、寶石等帶到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情況。
蒙元時期與蒙古部關(guān)系極密切的陰山汪古部的耶律氏陵園出土了綠色的松石、橙黃色的玻璃珠,光滑溫潤的翡翠玉飾片,天藍色的串珠,蛺蛾形的松石,這些寶石大都是顧姑冠或頭巾上的裝飾品。還有一些貴婦人戴的頭巾上嵌綴著一簇簇松石①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8頁。。說明中亞和西亞所產(chǎn)的珍珠、寶石等飾物深受元朝人民喜愛,成為當時的時尚和地位的象征。
蒙古族從室韋時期始與契丹比鄰,關(guān)系極密切?!侗笔贰な翼f傳》載:“室或為失,蓋契丹之類,在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雹诶钛訅邸侗笔贰ぞ?4》,中華書局,1974,第3129頁。丹與室韋居住的自然條件、語言、風俗等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張正明《契丹史略》云:“契丹和室韋在語言和風俗上有明顯的共同性。”③張正明《契丹史略》,中華書局,1979,第13頁?!段簳なыf傳》載:“室韋,語言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雹芪菏铡段簳なыf傳·卷100》,中華書局,1974,第2221頁。沈括《熙寧國使契丹圖抄》云:“自澄洲大山之西為室韋,今謂之皮室韋。其俗類契丹?!雹萆蚶ā段鯇巼蛊醯D抄》,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中華書局,2004第128頁?!端鍟な翼f傳》載:“(室韋)衣服與契丹同?!雹尬横纭端鍟な翼f傳·卷84》,中華書局,1973,第1882頁。從而得知,契丹與蒙古關(guān)系密切。13世紀初到蒙古地區(qū)的西方旅行家也看到當時的蒙古地區(qū)有許多契丹工匠,還對其嫻熟的手工藝贊嘆不已。孫進己先生認為,遼亡后一部分契丹人被金統(tǒng)治,蒙古興起后他們紛紛投奔蒙古,并協(xié)助蒙古攻金。⑦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68頁。《元史》卷149載:“耶律禿花,契丹人,世居桓州,太祖時,率眾來歸。大軍入金境,為向?qū)А!雹?明)宋濂《元史·卷149》,中華書局,1975,第3532頁?!对贰肪?49載:“移剌涅兒,契丹人也……聞太祖舉兵,私語所新曰:為國復仇,此其時也。率其黨百余人詣軍門獻十策。”⑨(明)宋濂《元史·卷149》,中華書局,1975,第3529頁。說明遼朝滅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投附蒙古,并最終融入蒙古民族中。
當時的蒙古族也吸收了契丹人服裝樣式。據(jù)《隋書》、《北史》記載,南室韋“衣服與契丹同”。當時契丹服飾以圓領(lǐng)、窄袖長袍、束腰、穿短靴等適合于游牧狩獵生活的服裝為主。內(nèi)蒙古庫倫旗七、八號遼墓西壁歸來圖中的一位侍從,外著淡藍色圓領(lǐng)緊袖長袍,淺紅色中單,腰系白帶,足登紅靴。⑩《內(nèi)蒙古庫倫旗七、八號遼墓》,《文物》,1987年第7期?!镀醯尽ひ路贫取酚涊d:“國母與番官胡服……服紫窄袍,加義襕、系鞢鞢帶,以黃紅色條裹革為之。”?葉隆禮《契丹國志·衣服制度》卷23。從而看出契丹服飾的特色:窄袖便于騎馬射箭,短衣、長靴便于走草地。沈括于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時看到:“新雨過,涉草衣褲皆濡,惟胡人都無所沾。”?沈括《夢溪筆談》(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頁。可見短衣長靴最適合于游牧生活。吐魯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畫《諸侯像》中一位蒙古族貴族穿交領(lǐng)、窄長袖錦袍,腰間束帶附掛荷包,穿窄腿褲套長筒絡(luò)縫靴?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頁。,山西省長治縣郝家莊元墓墓室壁畫中一位蒙古族男子身著圓領(lǐng)長袍、腰束帶、腳著靴。從而看出蒙古族也像契丹人一樣著圓領(lǐng)、窄袖袍、束帶、腳著靴。衣服束帶也是最適合游牧生活,寬寬的袍服束帶后,便于騎射,而且掛上生活用品,如刀、煙具等等。契丹的腰帶很有特色,叫“蹀鞢帶”,又叫“蹀躞帶”,其上可垂掛各種隨身小件物品?!皫б滤辊搋笊w欲以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后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huán),環(huán)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huán)為節(jié)?!?沈括《夢溪筆談》(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頁。當時蒙古族也喜愛腰間佩掛物件,這與契丹族的蹀躞帶相似。上述材料中提到蒙古人腰間束帶附掛荷包,此荷包是包袋的一種,為古代男士服裝腰帶上佩掛的飾品,古代蒙古族男子也喜愛佩服之,質(zhì)地面料講究,制作精致,面料多用絲綢,繡有花紋,形狀多面美觀,有圓形、橢圓形、桃形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元朝蒙古皇族祭祀遺址上的石雕人像,腰兩側(cè)掛有蒙古刀,方形褡褳和索約、火鐮墜等物①喬吉,旭江《元代蒙古皇族祭祀遺址與大型石雕人像》,《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契丹族貴者著貂裘,貂以紫黑為貴。當初蒙古部落也把貂裘視為珍貴物品。據(jù)《蒙古秘史》記載:“搠壇母曾將黑貂端罩(短大衣)為新婦之儀?!边@是成吉思汗之妻勃兒帖新婚時帶來送給夫家的禮物。后來成吉思汗受三姓蔑兒乞部的攻擊,妻子被搶去,部眾逃離,他為打敗三蔑兒乞,奪回妻子,收復部落,把這黑貂端罩送給克列部的王罕。王罕喜極而言曰:“必以合汝離逷之國,為黑貂端罩之回奉乎!”可見黑貂衣的價值。
比甲是一種沒有領(lǐng)沒有袖,齊腰,后面倍長于前面,前面用兩襻結(jié)之的衣服。這是元世祖的皇后察必,曾經(jīng)設(shè)計出的一種衣服式樣?!对贰ず箦鷤鳌份d:“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lǐng)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雹凇对贰ず箦鷤鳌肪?14,中華書局,1976,第2872頁。此類衣飾在遼時已有?!兑乃卓肌份d有:“別有一制,圍于肩背,名曰'賈哈',銳其兩隅,其式樣像箕,左右垂于兩肩,必以錦貂為之,此式遼時已有?!雹凵驈奈摹吨袊糯椦芯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第361頁。此形制的衣服極適合騎射,騎馬奔跑時能夠護胸與背,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中頗受歡迎。
女真人建國之初,“風俗淳儉,居家惟衣布衣”④(元)脫脫等《金史·世宗紀下》卷8,中華書局,1975年,第198頁。。到太宗時,“居舍車馬,衣服飲食之類與其下無異”⑤(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中華書局,1986年,第151頁。洪皓《松漠紀聞續(xù)》載:“北方苦寒,故多衣皮”。⑥內(nèi)蒙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印室編印《內(nèi)蒙古史志資料選編·松漠紀聞》,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印刷廠,1985,第76頁?!洞蠼饑尽肪?9載:“(女真人)富人衣裳,春夏多以紵絲綿紬為衫裳,亦閒用細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為裘,或作紵絲為四袖。貧者春夏并用布為衫裳,秋冬亦衣牛、馬、獵、羊、貓、犬、魚、蛇之皮,或獐、鹿皮為衫?!雹?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中華書局,1986年,第553頁。說明金人早期服飾多以動物皮或布為原料,沒有華麗的文飾,等級制度不是很嚴格,服飾未成定制。到熙宗時,天眷二年(1139)始定儀制,“初御冠服?!雹?元)脫脫等《金史·熙宗紀》卷4,中華書局,1975年,第74頁?;式y(tǒng)元年(1141)正月“初御袞冕”⑨(元)脫脫等《金史·熙宗紀》卷4,中華書局,1975年,第76頁。這樣服飾有了定制,遵中原古制準王公等服降龍紋飾。及其宗室、外戚、一品命婦等亦曾經(jīng)宣賜云肩龍紋黃服。從世宗大定七年始金國罷改龍紋,“(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婦)又禁私家用純黃帳幕陳設(shè),若曾經(jīng)宣賜鸞輿服御、日月云肩、龍文黃服、五個鞘眼之鞍皆須更改。”⑩(元)脫脫等《金史·輿服志》卷43,中華書局,1975年,第980頁。說明金代世宗罷改龍紋之前的貴族命婦服飾中有日月龍紋飾物的云肩?!督鹗贰ぽ浄尽肪?7載:“(金人常服)其衣色多白,三品以皂,窄袖,盤領(lǐng),縫腋,下為襞積,而不缺袴。其胸臆肩袖,或飾以金繡?!?(元)脫脫等《金史·輿服志》卷43,中華書局,1975年,第948頁。從而看出金代不僅貴族婦女服用云肩,而男子常服中也有服用云肩。黑龍江阿城巨源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一件男式醬色地織金絹綿袍一件,盤領(lǐng),窄袖,兩袖通肩有織金袖襕兩行,兩行圖案間為織金圓珠紋?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阿城巨源金代齊國王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10期。(圖)。說明金代云肩是指兩肩和胸背及袖子上的裝飾物。日本學者曾對黑龍江省阿城亞溝石刻圖案有過詳細的描述:“此武士身著胡服,頭戴盔,右手握鞭,足著長靴,可謂其全副武裝矣……胡服之衿較廣,全身皆有裝飾之花紋,兩肩之部分露有高貴披肩之兩端,自胸部以迄兩腕之上部,亦隱約可見花紋?!?鳥居龍藏《金上京及其文化》,《燕京學報》第35期。從而看出金代從貴族男女到武士都有服用云肩者。金人張瑀所畫的《文姬歸漢圖》中的人物是按女真人的形象畫的,圖中文姬身穿窄袖圓領(lǐng)袍,外罩半袖直領(lǐng)袍,頸項間圍有云肩,腳穿長靴(圖)。她肩上所披云肩的形制為四垂云式,與袍服不是一體的,是圍于頸項周圍的云肩。從上述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圖像資料分析,金代云肩形制大多為袍服兩肩和胸背處飾以金繡圖案,或兩袖通肩飾有條狀紋飾,或做四垂云式的圍于頸項的披飾。元襲金制,云肩極盛行?!对贰ぽ浄尽份d:“元初立國,庶事草創(chuàng),冠服車輿,并從舊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遠法漢、唐。”①宋濂《元史·輿服志》卷78,中華書局,1976,第1929頁。到元英宗時服飾有了定制,其中對云肩的形制與顏色都有了定制。儀衛(wèi)服色:“襯甲,制如云肩,青錦質(zhì),緣以白錦,衷以氈,裹以白絹。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②宋濂《元史·輿服志》卷78,中華書局,1976,第1140頁。看來元代初期的云肩仍然是品位之象征,從儀衛(wèi)到百官服飾中皆運用云肩。元代的云肩無論從形制和用途來看,都和金代云肩有諸多相似之處。敦煌壁畫中的蒙古族供養(yǎng)人所著云肩是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樣,與質(zhì)孫服配套服用,所以和金代云肩一脈相承。
當時元廷內(nèi)高麗式半臂風靡一時,其形制與比肩的衣袖很相似,但此衣是方領(lǐng)、齊腰式為主。張昱《宮中詞》:“宮衣新尚高麗樣,方領(lǐng)過腰半臂載。連夜內(nèi)家爭借看,為曾著過御前來”③陳高華點?!哆|金元宮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第17—19頁。。權(quán)衡《庚申外史》載:“(元)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女,然后為名家。高麗婉媚,善事人,至則多奪寵。自至正以來,宮中給事使令,大半為高麗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麗樣子?!雹?明)權(quán)衡《庚申外史》,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1982年赤峰市元寶山區(qū)寧家營子村老哈河西岸“沙子山”西坡發(fā)現(xiàn)了元代壁畫墓⑤項春松《內(nèi)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元代壁畫墓》,《文物》,1983年第4期。,壁畫中有彩繪《墓主人對坐圖》(圖19)⑥圖19選自項春松《內(nèi)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元代壁畫墓》,《文物》,1983年第4期。,其中女主人身穿左衽紫色長袍,外罩方領(lǐng)深藍色齊腰式半袖衫。其女主人身后站立的女仆身著窄袖左衽粉紅袍,外罩方領(lǐng)、齊腰式半袖衫。從而可知,元代高麗式半臂也很流行。
圖19赤峰市元寶山元代壁畫墓中的《墓主人對坐圖》
從而看出,蒙元時期,與西域保持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聯(lián)系。也通過欽察汗國與今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貿(mào)易關(guān)系,通過伊兒汗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貿(mào)易關(guān)系,從而使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所以,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面料的制做工藝及紋樣、服裝佩飾、服飾形制等都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具有濃厚的西域風格、遼金風格、高麗風格。
[責任編輯:奧其]
K892.23
A
1674-3067(2016)04-0042-06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阿爾寨石窟壁畫研究》(15BKG017)
**[作者簡介]董曉榮(1972—),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烏蘭浩特市人,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蒙古學與藏傳佛教文獻與圖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