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呈祥 閆 偉 滕 晶 齊向華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濟南 250014)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1]。 中醫(yī)理論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筋脈皮骨、四肢九竅,皆須氣的推動和充養(yǎng),才能維持各自的生理功能。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稱為氣機。氣機調暢,人即安和,氣機失調,人即發(fā)病?!端貑枴の暹\行大論》說“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人體內之氣血是脈象形成的物質基礎,因而脈象能夠辨識氣機功能狀態(tài)[2-3]。由本文第四作者齊向華教授創(chuàng)立的“系統(tǒng)辨證脈學”專有氣機失調脈象系統(tǒng),對氣機狀態(tài)辨證精準,指導臨床診療效果顯著。
氣機理論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但對 “氣機”一詞,歷來無明確定義,一直爭鳴不一,有人體臟腑器官功能活動、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運動變化的機理、氣化的反映等[4-5]。最早在《內經(jīng)》中已有對氣的升降出入的病理分析和癥狀描述,但《內經(jīng)》中沒有“氣機”這一詞。最早使用“氣機”一詞的是宋代的《圣濟總錄》,后氣機理論盛行于清代和民國,至今依然沿用[6]。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氣的升降是體內氣機的有序回旋運行,氣的出入是體內外之氣的相互交接的運行[7]。五臟主收藏,氣機宜升揚而布散精氣,表現(xiàn)為氣之“升”。六腑主傳化,主持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機宜沉降,表現(xiàn)為氣之“降”。機體臟腑功能活動中,肝主疏泄以升為常;肺司呼吸,以降為順,肝升肺降則氣機正常。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宜通降,脾升胃降則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8]。氣的出入是中醫(yī)學“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xiàn),人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生命體,依賴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換,人體的生命活動通過氣的“入”即通過吸取自然界的能量維持生命,通過氣的“出”即通過社會人文環(huán)境展現(xiàn)機體的生命活動。
大凡致病因素均先傷氣而發(fā)病,或因七情內傷,或因外感寒熱,或因勞倦太過等。氣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則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將停息,即《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1]。氣的升降出入如果發(fā)生異常,就會變生各種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氣的無處不在,任何疾病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反映出氣的升降出入異常。故許多醫(yī)家都稱升降出入為病機之緊要、最要、要領,是百病的綱領[9]。張介賓《類經(jīng)·疾病類》指出“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百病皆生于氣也”[10]。由此可見,氣的升降出入失常,則百病叢生。
升降運動是自然界生命運動變化的主要形式,“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參天地而知人身,自然界節(jié)律性也可以在脈象上顯現(xiàn)出來[11],即脈象亦有陰陽升降之理。“脈之動者,陰陽氣血升降出入也”,氣機失調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脈象也會隨之變化,我們就能通過脈象辨別氣機功能狀態(tài)。氣機失調主要有氣滯、氣逆、氣陷、氣散、氣脫、氣閉6種狀態(tài),其各自表現(xiàn)及脈象特點如下。
4.1 氣滯脈象 氣滯是指氣行不暢,郁滯不通的病理狀態(tài),可發(fā)生于機體某個特定部位,也可發(fā)生于整體[12]。氣滯可出現(xiàn)局部脈象的“動、澀、沉、緩”,也可出現(xiàn)于整體脈象的“沉、動、澀、短、濁”。臨證診脈,根據(jù)脈象“沉、動、澀”的特征,即可做出“氣滯證”的病機診斷。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兼見的脈象要素的差異可以辨別出不同的證候組群:1)根據(jù)這些特征所突出的部位,就可以進行氣滯的定位診斷。氣滯易發(fā)生在肝、脾胃、肺和經(jīng)絡。肝主疏泄,肝郁氣滯,臨床常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項背肌肉緊張、腫脹、口腔潰瘍等,表現(xiàn)為左關的澀、緩、沉。肺氣壅滯,胸部脹悶,表現(xiàn)為右寸的澀、緩、沉。脾胃氣滯,飲食水谷不能正常受納腐熟,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則易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水腫等癥狀。脈象表現(xiàn)為右關澀、動、緩、沉。 2)如果在“沉、動、澀”基礎上又表現(xiàn)“熱”,則為氣郁化火證。 3)如果又表現(xiàn)“稠”或“滑”,則為氣滯痰郁證或氣滯水停證。4)如果“澀”特別突出者,則為氣滯血瘀證。
4.2 氣逆脈象 氣逆是指氣機當降不降,反而氣上沖逆或橫逆的病理狀態(tài)。氣逆一般是在氣滯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而成,但有時為陽氣不足,攝納無力導致氣機上逆。氣機上逆過程中,可以裹挾血液或痰濁一起逆竄于上,從而導致身體上部血郁和下部血虛的改變。臨證診脈,根據(jù)脈象“上而粗”的脈象特征,即可診斷為“氣逆證”。在此基礎上,1)根據(jù)寸部“粗”“熱”“強”“動”與尺部相對應的“細”“寒”“弱”“澀”脈象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則可以進行氣逆證程度的判斷。2)根據(jù)寸部“熱”“強”脈象要素所表現(xiàn)出的程度,則可以進行氣逆證虛、實性質的判斷。3)根據(jù)脈象顯現(xiàn)出的“粗”的部位,則可以做出定位診斷。氣逆易發(fā)生在肺、肝與胃,如肝氣沖逆可見左寸粗,肺氣逆可見右寸粗,肝氣犯胃可見右關脈粗,肝木客脾則右尺脈粗。4)如果在脈象“粗”部位同時表現(xiàn)“滑”,則為氣逆挾痰證。5)如果在脈象“粗”的部位又表現(xiàn)“熱”,則為氣逆挾熱上攻證。
4.3 氣陷脈象 氣陷有氣虛無力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虛證,也有氣機傾注停滯的實證。氣機下陷常導致氣血挾濕濁或濕熱下注和機體上部的氣血不足。臨證診脈,根據(jù)脈象“下而粗”的特征,即可診斷為氣陷證。在此基礎上,1)根據(jù)尺部“粗”“熱”“強”“動”與寸部相對應的“細”“寒”“弱”之間的聯(lián)系,則可以進行氣陷證程度的判斷。2)根據(jù)尺部“熱”“強”的程度大小,則可以進行氣陷證虛、實性質的判斷。3)如果尺部“熱”“強”比較突出,則為思慕氣陷或性情怠惰,氣機不升證。(4)如果“熱”“強”不突出者,則為氣虛氣陷證。5)如果寸部“寒”“弱”“細”和整體脈“進少退多”明顯,則為氣血下沉,上焦氣血虧虛證。6)如果尺部“熱”而“滑”突出者,則為機體下部氣血郁滯化熱證。
4.4 氣閉脈象 氣閉是指氣的外出與納入受阻,閉塞不暢的狀態(tài)。氣閉常在氣滯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氣閉則升降出入障礙,神機不能隨氣達于外而內閉;或氣機痹阻產生痰濁、瘀血。氣的出入通行受阻,閉塞不暢,不能外出肌表則脈“沉而強”。血液受阻運行不暢,脈象“進少退多、來駛去駛、短”。氣機閉阻,產生痰濁、瘀血,脈象在氣閉脈象的基礎上又有相應部位脈“澀、凸”。神機不能隨氣達于外而內閉則脈“濁”。臨證診脈,根據(jù)脈象“沉而強”的特征,則可診斷為“氣閉證”。結合脈象中出現(xiàn)的病因特征,判斷氣閉證出現(xiàn)的原因。
4.5 氣脫脈象 氣脫是氣散之甚者。氣散是由于邪氣猛烈、正氣暴傷,或長期耗損、正氣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氣隨液脫、氣隨血脫等,導致氣出太過或內納不及,正氣不能內收而有瀉脫之趨[13]。氣散日久不愈,可發(fā)展為氣脫,出現(xiàn)正氣不能內守而外逸脫失的危重病理變化,常常表現(xiàn)為幾個臟腑迅速、相繼出現(xiàn)氣機衰竭的情況,并伴有神志的改變。正氣不能內守而外逸脫失,氣脫鼓動脈道不利,脈現(xiàn)“弱、細”。氣脫外散不能內斂則“散、浮”。氣脫至極,氣不接續(xù),出現(xiàn)心律不齊,脈則“結代”。晚期氣脫,無力鼓動外出,陽氣亡失,臟腑功能衰竭,脈“沉、遲”[14]。臨證診脈,根據(jù)脈象“弱而散”的特征,結合“結”“代”及“浮”“沉”“遲”“數(shù)”之間的變幻無常,即可診斷為氣脫證。根據(jù)以上脈象要素的不同系統(tǒng)聯(lián)系,可以判斷出氣脫的程度。
中風作為中醫(yī)學“風、癆、臌、膈”四大難病之首,歷來均為臨床醫(yī)家研究的重點[15]。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眾多中風病患者常以氣機失調為發(fā)病先導,繼而引起氣血上逆、阻閉腦絡或氣血陷下、腦髓失養(yǎng)而發(fā)病。下面以2則中風病病案為例,來解析氣機辨證系統(tǒng)在中風病診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16]。
病案1:患某,男性,57歲,2014年2月7日初診。主訴:飲水嗆咳,伴右側肢體乏力2 d?;颊哂?年前因突發(fā)意識不清、無昏迷,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 “腦梗死”,經(jīng)住院治療好轉,出院后沒有留下明顯后遺癥?;颊哂? d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xiàn)飲水嗆咳,無吞咽困難,言語不利,伸舌右偏,右側肢體乏力,嗜睡,為求系統(tǒng)治療,來我院就診。舌質暗紅,苔白厚。診脈發(fā)現(xiàn)患者雙寸脈“細、弱”,尺脈“粗”,整體脈“下、進少退多”,為典型的氣陷脈象,表示氣機上升不足,降下有余。整體脈“細、弱”,表明患者有氣虛之證,導致氣機不升而邪竄經(jīng)絡,氣血郁閉于下,出現(xiàn)下肢沉重乏力之癥,而機體上部相對氣血不足出現(xiàn)乏力、嗜睡之象。左寸及右尺脈郁“動”,考慮該患者長期處于郁悶不舒狀態(tài),導致氣機郁滯不暢。右關脈“細、直”,表明患者思慮過度。左尺脈的“枯、澀”,說明患者體內陰液虧虛,飲水不足,詢問患者情況吻合。西醫(yī)診斷:腦梗死。中醫(yī)診斷:中風病—中經(jīng)絡(氣陷證,氣虛下陷,氣血瘀滯)。方藥以補中益氣湯和越鞠丸為基礎,加疏肝理氣活血的藥物,以升陽散郁、理氣活血。方藥:黃芪45 g,黨參15 g,白術20 g,白芍 30 g,當歸 15 g,川芎 15 g,秦艽 20 g,羌活12 g,黃芩 15 g,香附 20 g,蒼術 20 g,麥芽 12 g,桔梗9 g,升麻 12 g,甘草 6 g,麻黃 6 g,青皮 6 g,防風 15 g。7劑,水煎服,日1劑。2014年2月17日二診:服藥效可?,F(xiàn)患者右側肢體乏力減輕,無飲水嗆咳,納眠可,二便調。上方去生麻黃,加北沙參30 g。7劑,水煎服。
按:此患者體質為木形人,個性偏于土形人,遇事隱忍不發(fā),長期處于郁悶不舒狀態(tài)。同時兼有氣虛不升的虛證,也有氣機停滯于下的實證。所以治療上給予補中益氣湯和越鞠丸加減,以補氣、升舉陽氣,同時解肝郁通肝絡,疏理肝氣。二診時:患者服藥后效果很好。右側肢體乏力減輕,飲水嗆咳癥狀消失?;颊呙}象表現(xiàn)為“枯、澀”,說明患者陰虛津虧,所以在原方基礎上加沙參以養(yǎng)陰生津,繼續(xù)服藥。
病案2:患某,女性,79歲,2014年2月17日初診。主訴:右側半身不遂20 d?;颊?0 d前午后突然出現(xiàn)右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無意識障礙,緊急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腦梗死”,后收入院??滔掠覀劝肷聿凰臁⑵砺槟?,咳嗽,咯黃痰,胸悶,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意識清楚,無吞咽障礙,無飲水嗆咳,無言語不利,納少,眠差,小便失禁,大便不規(guī)律?;颊吒哐獕翰〔∈?0余年;糖尿病病史30余年;結腸癌術后10余年,手術中有輸血史,傷口預后不佳,留有瘢痕,形成腸疝,現(xiàn)腹部凸起如球狀,腹壁靜脈曲張。檢查血生化示:鉀2.84 mmol/L;總蛋白52.2 g/L;葡萄糖7.24 mmol(2014年2月18日)。舌質紅,苔黃燥。整體脈象“上、高太過”,雙寸脈“粗”,血流“進多退少”,均表示患者氣機逆上,降下不足,診斷為氣逆證。雙寸、關脈“粗、熱”,提示肝陽偏盛,化火上亢。雙尺脈“沉、寒、弱”,說明患者肝腎陰虛,下焦失養(yǎng)。雙寸脈燥“動”,脈搏搏動過程中撼動感較強,表明患者脾氣容易急躁。左關脈,氣包樣“凸”,郁“動”,提示此患者有情志郁怒的病史,氣機郁滯造成腹部的腸疝。右尺脈“細、斂”提示患者平素好操心,思慮過度。整體脈象“剛”,與患者長期高血壓病病史吻合。血液質地“滑、稀”,遺留有手術大量失血脈象,提示患者血液有形成分減少,血生化示血鉀和白蛋白低。右尺脈“凹、邊脈”,與患者行結腸癌手術,并留有瘢痕相符。右關脈“糖澀搏”因血液質地的“稀”而不明顯,但仍能摸到,提示患者血糖高,且控制不是很好。西醫(yī)診斷:腦梗死。中醫(yī)診斷:中風病一中經(jīng)絡(氣逆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降逆、息風通絡。方藥:天麻20 g,鉤藤30 g(后下),桑寄生 12 g,石決明 30 g(先煎),鉤藤 15 g,梔子 9 g,杜仲 12 g,川牛膝 20 g,黃芩 12 g,玄參 30 g,瓜蔞 20 g,降香 15 g(后下),麥冬 30 g,生地黃 30 g,積殼 15 g。 7劑,水煎服。2014年2月24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出現(xiàn)腹部、足躁部皮膚紅斑,瘙癢。腸鳴音亢進,矢氣增多?,F(xiàn)咳嗽好轉,胸悶較前減輕,雙下肢仍輕度水腫,腹部脹氣明顯,叩音呈鼓音,舌質紅,苔黃燥。脈象的“上、熱、動”較前好轉,上方去梔子,加防風20 g,天冬15 g。7劑,水煎服。2014年3月3日三診:患者肌力明顯好轉,腹脹明顯,睡眠質量較前改善納少,小便失禁,大便不規(guī)律,舌質紅,苔黃燥。上方去杜仲、桑寄生,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2 g,紫蘇葉12 g。7劑,水煎服。
按:患者為老年女性,通過望診可知,患者矮胖,面色蒼黃,肩背豐厚,腹大,皮膚肌肉潤澤,屬土形人的體質。分析脈象發(fā)現(xiàn),該患者好勞心,多憂慮,性格急躁,但隱忍不發(fā),好生悶氣,為木形人個性。治療此類老年人患者時,不要局限于“年老體衰”,應根據(jù)脈象從個性與體質系統(tǒng)辨證治療,以個性治療為主,體質調理為鋪。該患者主要病機為氣機逆上,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降逆,熄風通絡。肝陽化火傷陰,加滋陰通絡藥物;結合患者情志郁怒病史,使用理氣、降氣藥物。二診時,患者服藥7付后,風邪外出,發(fā)為風疹,患者出現(xiàn)腹部、足根部皮膚紅斑,瘙癢。在原方基礎上加用祛風解表,滋陰潤燥的藥物。三診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肌力恢復,去杜仲、桑寄生,加二至丸滋腎養(yǎng)陰?;颊吒姑浢黠@,加用紫蘇葉理氣散滯。以上2則病例雖然都是中風病,但屬于完全相反的氣機失調病理狀態(tài),故而治療時潛方用藥大相徑庭,這就強調我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氣機狀態(tài)的準確辨識,才能在治療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使疾病診治達到的滿意的療效。系統(tǒng)辨證脈學對氣機辨識有著傳統(tǒng)脈學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還能對人體個性、體質,中醫(yī)病因、病機,西醫(yī)疾病進行整合診斷,精準把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過程與疾病所在的空間位置。掌握了系統(tǒng)辨證脈學,就可以在臨床上準確把握患者氣機運行狀態(tài),運用“脈-證-治”一體化診療模式指導臨床各種治療措施的應用,具有明顯臨床辨證診療優(yōu)勢。
[1]田代華.黃帝內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李吉武,彭萬年.從元氣升降角度析識脈象之理[J].國醫(yī)論壇,2014,29(6):9-11.
[3]王慧嬋,滕晶.從氣機“升降出入”理論析識脈象[J].吉林中醫(yī)藥,2015,35(10):980-982.
[4]成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學常用名詞解釋[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60.
[5]寇華勝.中醫(yī)升降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
[6]張西儉.“氣機”沿革與義釋[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3(1):3-6.
[7]滕晶.從氣機的升降出入理論探論失眠癥[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9):1406,1427.
[8]馮興中,王永炎.論“百病生于氣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56(1):5-8.
[9]李國菁,馮興中.論“百病生于氣也”及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12):3479-3482.
[10]張介賓.類經(jīng)[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6:127.
[11]趙艷青,滕晶.《黃帝內經(jīng)》“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對脈診的影響探討[J].四川中醫(yī),2013,32(10):22-24.
[12]齊向華.辨證脈學:從“指下難明”到“脈證相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92-94.
[13]徐飛霞,滕晶,齊向華.氣機失調所致頭痛的脈象特征[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6,25(7):1326-1327.
[14]齊向華.系統(tǒng)辨證脈學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107-112.
[15]郜巒,王鍵.中風病病因病機的源流及發(fā)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8):1279-1281.
[16]滕晶.辨脈知病實戰(zhàn)錄[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