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 佳 寧
?
從汪蔣之爭到“回答托派”:茅盾對《子夜》主題的改寫*
妥 佳 寧
《子夜》的創(chuàng)作動機長期被解讀為“回答托派”,即用小說寫作闡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始終無法戰(zhàn)勝買辦階級而發(fā)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然而,茅盾雖接受瞿秋白的指導,但直到成書之后仍未能深入理解所謂“托派”觀點并予以有力回答,反而在揭示“立三路線”的過程中與某些所謂“托派”觀點形成共鳴。事實上,在小說“提要”和現(xiàn)存大綱及前四章手跡當中,茅盾筆下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更多地呈現(xiàn)為實業(yè)與金融之間的對立掣肘。茅盾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回答托派”,既是因為實業(yè)與金融背后的汪派與蔣派之爭,也是從寧漢對立到寧漢合流時期的茅盾,其1927年的親身革命經(jīng)歷在1930年上海的曲折映現(xiàn)。而小說結局由原來設計的吳蓀甫與趙伯韜在紅軍四起形勢下的握手言和,按瞿秋白要求改寫為民族資產階級無法戰(zhàn)勝買辦,雖符合了“回答托派”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卻遮蔽了茅盾原本對中國社會的把握與言說方式。
《子夜》; 托派; 革命; 茅盾; 瞿秋白
1939年,茅盾在新疆學院演講時,對《子夜》的寫作動機作出定性:“這樣一部小說,當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個問題,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①轉引自茅盾:《〈子夜〉是怎樣寫成的》,《戰(zhàn)時青年月刊》第2卷第3期,1939年。該文最初發(fā)表于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綠洲》,原題為《茅盾談〈子夜〉是怎樣寫成的》。這為后來很長時期內的《子夜》解讀模式奠定了基調,即在帝國主義壓迫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始終無法戰(zhàn)勝買辦階級而發(fā)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以此“回答托派播散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②唐弢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168頁。。這種解讀也相應地成為文學史中的經(jīng)典論斷,甚至質疑《子夜》藝術成就的論者,同樣以“回答托派”作為小說“主題先行”的論據(jù)③藍棣之:《一份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重評〈子夜〉》,《上海文論》1989年第3期。。
然而,《子夜》究竟是如何回答所謂“托派”的?眾所周知,在《子夜》的寫作過程中茅盾曾受到瞿秋白的指導,并有所改寫。1931年4月,茅盾攜部分已成小說原稿及各章大綱訪瞿秋白,并在此后詳談一到兩周。瞿秋白建議茅盾“改變吳蓀甫、趙伯韜兩大集團最后握手言和的結尾,改為一勝一敗。這樣更能強烈地突出工業(yè)資本家斗不過金融買辦資本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沒有出路的”④茅盾:《〈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回憶錄[十三]》,《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4期。。瞿秋白的這種指導,顯然出于所謂“回答托派”的意圖。既然小說原來設計的吳、趙握手言和的結尾,并不利于“回答托派”,那么茅盾在接受瞿秋白這樣的指導之前,究竟如何理解吳趙之爭?所謂的“回答托派”,又具體指誰,其觀點究竟如何?
這不但要重新考察當年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更要細致辨別茅盾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改寫的無數(shù)文本“碎片”,厘清其中細節(jié)與1930年代中國社會歷史乃至更早時期茅盾所經(jīng)歷的革命實踐及革命文學論爭之間的復雜糾葛。只有真正回到文本與史實構成的“民國歷史情境”本身,才能逐一解答文學與當時社會歷史之間的具體問題,進而探尋建立在這些“碎片”之上的“宏大”意義。
在討論茅盾對《子夜》主題的闡釋時,往往被忽略的,是茅盾1939年的演講所處的新疆學院,盡管帶有“赤化”色彩,卻處于盛世才標榜“親蘇”的特務統(tǒng)治之下。就在茅盾抵達迪化前,盛世才在1937年12月途徑新疆回國的康生等人授意下,以“托派”罪名逮捕了之前由蘇聯(lián)派往新疆工作的中共黨員俞秀松,蓄意制造了“大陰謀案”。后俞秀松被押往蘇聯(lián),1939年被判處死刑。而俞秀松不僅與茅盾同為中共早期創(chuàng)建者,在新疆時更化名王壽成擔任新疆學院院長。這樣,茅盾在新疆學院演講不能不鮮明地亮出批判“托派”的態(tài)度。
但日后對《子夜》的解讀模式,并不由這次演講的偶然性決定,而是由小說本身與這一問題的糾纏以及日后的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所決定的。無論茅盾在此次演講之前是否曾經(jīng)提及《子夜》要“回答托派”或思考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的問題*曹萬生較早注意到了《子夜》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的關系并不那么單一,但他認為,所謂“回答托派”的說法是茅盾1939年才首次提及的,此前在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和《子夜》后記中都未出現(xiàn),而是1937年何干之對關于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加以總結并給予定性之后,尤其是1938年毛澤東公開肯定論戰(zhàn)中使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法后,茅盾才用這樣的說法來解釋《子夜》。見曹萬生:《茅盾的市民研究與〈子夜〉的思想資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9期。,至少經(jīng)瞿秋白指導后的《子夜》寫作過程,已不可避免地與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發(fā)生了聯(lián)系*毛夫國在曹萬生的論證基礎上認為,“回答托派”并非《子夜》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意圖,由此質疑“重寫文學史”浪潮中以“回答托派”作為論據(jù)來判定《子夜》“主題先行”的做法。見毛夫國:《再論〈子夜〉的“主題先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15年第6期。。茅盾后來曾再次解釋《子夜》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的關系:
剩下一個問題不可以不說幾句: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有關。當時參加論戰(zhàn)者,大致提出了這樣三個論點:一、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打倒國民黨法西斯政權(它是代表了帝國主義、大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是當前革命的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這是革命派。二、認為中國已經(jīng)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這是托派。三、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fā)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這是當時一些自稱為進步的資產階級學者的論點,《子夜》通過吳蓀甫一伙的終于買辦化,強烈地駁斥了后二派的謬論。在這一點上《子夜》的寫作意圖和實踐,算是比較接近的。*茅盾:《再來補充幾句》,《子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第576頁。
如茅盾所述,參與論戰(zhàn)者可以大致分為“革命派”、“托派”和“資產階級學者”三派。這場論戰(zhàn)并非單純的學術討論,而是在1927年國共分裂進而爭論以往國民革命乃至未來中國革命性質的背景下發(fā)生的*盧毅:《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1928年,戴季陶、陳果夫、陳布雷、周佛海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生命》月刊,“檢討”國民黨在此前國民革命中清共的不力*周佛海:《今后的革命》,《新生命》第1卷創(chuàng)刊號,1928年。。10月,陶希圣在此發(fā)表《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隨后在新生命書局出版《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及《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1930年,陶希圣又在《新生命》月刊發(fā)表《中國之商人資本及地主與農民》,稱:“中國社會是金融商業(yè)資本之下的地主階級支配的社會,而不是封建制度的社會?!?見陶希圣:《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新生命》第1卷第10期,1928年)、《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上海:新生命書局,1929年)、《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上海:新生命書局,1929年)、《中國之商人資本及地主與農民》(《新生命》第3卷第2期,1930年)。
對陶希圣的古代社會分期*“陶希圣1929 年5 月所著《中國封建社會史》,主張周代為封建社會,春秋之際,封建制度開始分解,因此秦漢以降不能稱封建社會。”見馮天瑜:《史學術語“封建”誤植考辨》,《學術月刊》2005年第3期;陶希圣:《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海:上海南強書局,1929年。,避居日本的郭沫若有不同觀點*郭沫若認定周代為奴隸社會,秦代進入封建社會。見郭沫若:《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的反映》(《東方雜志》,1929年第26卷第8、9、11、12期)、《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上海聯(lián)合書店,1930年)。。而受當時中共中央宣傳部及中央文委的直接干預*王慕民:《關于“新思潮派”的幾點思考》,《歷史教學》2000年第8期。,創(chuàng)造社刊物《新思潮》在1930年第4期發(fā)起征文,其中一個題目便是“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還是封建制度的經(jīng)濟?”*《新思潮社第一次征文題目并緣起》,《新思潮》1930年第4期。。這一期上還刊登了丘旭的《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陶希圣錯誤意見之批評》*丘旭:《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陶希圣錯誤意見之批評》,《新思潮》1930年第4期。。作為“中國經(jīng)濟研究專號”, 《新思潮》第5期發(fā)表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潘東周、中央文委委員王學文(鄭景)等人的一系列論文,由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來肯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依然要由中共領導*潘東周:《中國經(jīng)濟的性質》;吳黎平:《中國土地問題》;向省吾:《帝國主義與中國經(jīng)濟》;李一氓:《中國勞動問題》;向省吾:《中國商業(yè)資本》;鄭景:《中國歷史上兩次最大的農民暴動》。見《新思潮》1930年第5期。。中共中央文委書記朱鏡我等主編的《新思潮》月刊,也就成為后來茅盾描述中的“革命派”。這一期《新思潮》的“編輯后記”明確了刊發(fā)這些論文的最主要目的,倒不全是駁斥國民黨的相關論述,而主要是反對所謂的“取消派”:
然而,事實上竟有一派自命理論家的人們,竟非主張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因而說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階級是資本家的民族資產階級,目前的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是甲派資本家集團與乙派資本家集團的對戰(zhàn);他們竟認定中國封建勢力已經(jīng)掃除,帝國主義已經(jīng)對民族資產階級讓步,所謂資產階級性的民權革命已經(jīng)完成其任務,目前沒有任何的革命征兆,一切農民底反抗統(tǒng)治階級底行動只不過是大革命后的“余波”,工人運動之非合法的斗爭行動,只不過是一種盲動。于是,他們一齊地反對中國革命的十大政綱,一齊地破壞工人群眾之政治斗爭,一齊地取消學生群眾以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底為自由而斗爭的運動,而自命為真正的革命黨人。這就是今日中國的所謂取消派的中國革命論,同時也就是他們一派的政治路線之根本觀點及其實際行動之總策略之中心。*《編輯后記》,《新思潮》1930年第5期。
所謂“取消派”,原是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后,布爾什維克對孟什維克中持“取消革命行動”觀點者的稱謂*查1928年漢語語境中該詞的用法:“8. 取消派 一九〇五年在俄國革命后的反動時代,孟什維克底一部分主張取消對于政權底直接的革命行動,即是把以前的作個總結算,主張工人必須與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同作政治運動?!币姟缎滦g語》,《思想》1928年第2期。。這里“今日中國的所謂取消派”,正是對當時出現(xiàn)的中國托派的一種叫法。托派,即托洛斯基派,是1927年正式與斯大林派決裂的蘇共派別,后又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國際“共運”組織。托洛斯基*即托洛茨基,文章所涉時代翻譯為托洛斯基。本文保持時代色彩,均寫為托洛斯基。(1897—1940),是與列寧共同領導俄國革命的蘇共元老。1905年俄國革命時期,托洛斯基提出“無間斷革命”論*中文多譯作“不斷革命”,瞿秋白將其譯作“無間斷革命”,彭述之譯為“永續(xù)革命”(鄭超麟:《瞿秋白與托洛斯基不斷革命論》,《鄭超麟回憶錄》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294頁)。漢語中“不斷”一詞有“反復”、“沒完沒了”之意,故此處采用瞿秋白譯法以避免產生歧義。,主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無間斷”發(fā)展過渡,即要求無產階級在反對沙俄統(tǒng)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迅速爭奪革命領導權;1917年,托洛斯基與列寧共同領導“十月革命”后,成為蘇共最高領導人之一。列寧逝世后,托洛斯基與斯大林及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等問題上分歧嚴重,托洛斯基反對中共加入國民黨的國共合作方式,更強調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主張將國民革命“無間斷”地發(fā)展為無產階級革命。1927年“四一二”之后,托洛斯基主張中共退出武漢國民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完成無產階級革命。中國革命失敗后,托洛斯基與斯大林的爭論白熱化,認為斯大林當為中國革命失敗負責,而共產國際則將責任歸于陳獨秀等中共領導人。至此,蘇共及中國留蘇學生都分裂為兩派*王凡西:《雙山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67頁。。1927年12月,蘇共十五大批準了開除托洛斯基黨籍的決定,開始在蘇聯(lián)全國肅清托派分子,托洛斯基被流放到哈薩克,中國留學生中的托派也被遣返回國。1928年7月,托洛斯基的《中國革命的總結與前瞻》等文章,強調“資本主義關系在中國的絕對優(yōu)勢,它的直接的統(tǒng)治”*[前蘇聯(lián)]托洛茨基:《中國革命的總結與前瞻——它對東方國家和整個共產國際的教訓》,托洛茨基著,施用勤譯:《托洛茨基論中國革命(1925—1927)》,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3—301頁。與斯大林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國主義的財政經(jīng)濟的統(tǒng)治”論述完全相反*斯大林:《中國革命問題》,《論反對派》,上海:中華書店,1932年,第259—263頁。,在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期間引起各國代表強烈反響,一些代表回國后紛紛成立托派組織*唐寶林:《簡論中國托派》,《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1期。。至1929年,托洛斯基本人也被蘇聯(lián)政府驅逐出國。留學蘇聯(lián)歸來的托派成員嚴靈峰,1930年在中國托派刊物《動力》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還是封建制度的經(jīng)濟?”?——應〈新思潮〉雜志之征》,回應《新思潮》的征文。他批判王學文等新思潮社的觀點,認定“中國社會經(jīng)濟中是資本主義成分占‘支配’或‘領導’的地位”*嚴靈峰:《“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還是封建制度的經(jīng)濟?”?——應〈新思潮〉雜志之征》,《動力》第1卷第1期,1930年。?!秳恿Α冯S即成為托派表達類似觀點的陣地。所謂《子夜》“回答托派”,也就是要否定這樣一種關于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而上述三派的分歧,絕不僅僅是對此時中國社會性質的看法不同,更來自于對此前國民革命性質與任務的不同理解。這場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很大程度上是立場之爭,各派出于不同立場分別發(fā)展出各自的理論為其意識形態(tài)服務,有時甚至刻意保持與對方的意見相反,呈現(xiàn)一種先有立場,后發(fā)展出基本理論的逆行軌跡。
然而,經(jīng)常被忽略的是,在托洛斯基與斯大林及共產國際就國共合作問題發(fā)生分歧之初,中共內部也相應地出現(xiàn)了廣州和上海兩種對國共合作的不同態(tài)度。上海的中共中央尤其是陳獨秀等,最初并不樂于積極同國民黨合作北伐,更傾向于群眾運動;而親赴廣州的瞿秋白等,則按共產國際指示積極促成國共合作,以北伐的戰(zhàn)爭方式推動革命。到中共五大及八七會議前后,由于對革命形勢的判斷不同,中共內部的這種分野發(fā)生了巨大轉折。在共產國際新的指示下,瞿秋白等組建新的中央,積極開展軍事活動,脫離武漢國民政府,而將革命失敗的責任歸于陳獨秀等。從蘇聯(lián)陸續(xù)回國的留學生帶回托洛斯基討論中國問題的文件,宣傳托洛斯基思想。這些思想輾轉影響到被排擠出中央的陳獨秀、彭述之等人,逐步被他們有限度地接受*鄭超麟:《回憶錄·左派反對派》,《鄭超麟回憶錄》上,第321—322頁。,在國內先后成立了一系列托派組織,分別出版《我們的話》、《無產者》、《十月》和《戰(zhàn)斗》等刊物,并于1931年一度統(tǒng)一*參見唐寶林:《中國托派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被當時的中共中央稱為“陳托取消派”。但是,部分中國托派也并不完全認可陳獨秀。
在一系列中共中央文獻及上述《新思潮》的“編輯后記”中,所謂“取消派”的叫法,乃是出于中共中央對該派觀點的反對*尼司編:《陳獨秀與所謂托派問題》,廣州:新中國出版社,1938年,第6—7頁。,認為其關于中國已經(jīng)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等于取消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棠:《取消派對于中國經(jīng)濟認識的錯誤——帝國主義與中國經(jīng)濟》,《新中國》第1卷第1期,1933年。。中國托派當然不會自視為“取消派”,而是按照蘇聯(lián)托派的叫法自稱“布爾什維克—列寧派”、“列寧主義者左翼反對派”或“左派反對派”等,并反將中共中央稱為“干部派”。那么,在托派看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問題,究竟應作何解?事實上,托派自認為堅持無產階級革命,而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在其眼中僅僅是爭取中國的獨立和民主,還不是最高目標。托派認為,如果不及時將這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間斷”地過渡為無產階級革命,其結果便是“人們轉移了工農群眾對于本國壓迫者的仇恨,去恨帝國主義,外國壓迫者”*鄭超麟:《回憶錄·進潮或退潮?》,《鄭超麟回憶錄》上,第278頁。。
1928年,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后,瞿秋白不再擔任中共中央高層職務,被留在蘇聯(lián)。1930年從蘇聯(lián)歸來的瞿秋白,此后之所以要求茅盾改寫小說結尾,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斯大林派和托派之爭已經(jīng)波及中共內部。關于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的焦點,已不再是國共之間對革命性質的爭論,而成為中共內部中央與所謂“取消派”之間就中國革命是否仍需“反帝”“反封建”問題展開的爭奪*彭維鋒:《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瞿秋白左翼時期的文藝思想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第33—43頁。。一旦茅盾小說表現(xiàn)出上述“編輯后記”所指摘的觀點,譬如“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階級是資本家的民族資產階級,目前的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是甲派資本家集團與乙派資本家集團的對戰(zhàn)”,那就不僅是缺乏對所謂“取消派”觀點的批判,反而有可能成為典型的“托派”言論。這顯然是瞿秋白不愿看到也不允許出現(xiàn)的。
由此可見,茅盾這部小說雖然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的思想背景存在密切關系,但創(chuàng)作之初卻完全不能“有力”地否定所謂“托派”觀點,反倒與之不無“共鳴”之處。那么,茅盾在小說中究竟如何描繪并評判所謂托派觀點呢?
由于小說描寫共產黨多集中于罷工部分,故《子夜》出現(xiàn)的“取消派”觀點,主要是在對罷工領導者的相關描繪中*此外,在未受瞿秋白影響的“提要”和接受瞿秋白建議后重新寫成的現(xiàn)存大綱手稿中,茅盾多次提及“取消派”。在“提要”所列“工賊”形象中,最后一種即為“屬于取消派者”。而吳蓀甫與罷工工人之間的第三次斗爭,茅盾設計了“罷工指導者之間發(fā)生了不同的意見,工賊中間,亦有蔣派,改組,取消,及資本家雇傭工賊四者之間的暗斗。工人中分裂”(茅盾:《子夜(手跡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449、452頁)。在現(xiàn)存大綱第十三章紙頁空白處,茅盾列下了與罷工運動相關的22個相關人物,其中“左派女工”何秀妹、張阿新、陳月娥,均屬“立三路線者”,而“工賊”中只見蔣派、改組派和資本家雇傭者,并未出現(xiàn)具體的取消派“工賊”形象,僅有中共罷工領導者蘇倫屬于“取消主義傾向者”,也非托派組織成員(茅盾:《子夜(手跡本)》,第477—478頁)。。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瑪金與蘇倫散會后的單獨對話中,蘇倫說:“看到底:工作是屁工作!總路線是自殺政策,蘇維埃是旅行式的蘇維埃,紅軍是新式的流寇!”*茅盾:《子夜(手跡本)》,第368頁。被瑪金認為“和取消派一鼻孔出氣”的黨員蘇倫,其觀點雖然包含了托派對蘇維埃和紅軍問題的不同看法,卻并不能顯示現(xiàn)實中托派對罷工問題的真正態(tài)度。
1933年《子夜》出版后,瞿秋白所作、魯迅修改并以魯迅筆名“樂雯”于4月2日和3日在《申報·自由談》上發(fā)表的《〈子夜〉與國貨年》,在評論《子夜》之余,不忘對上海某些民族資本家在1933年元旦發(fā)起國貨年運動加以諷刺*對瞿秋白和魯迅合寫該文的考證,見丁景唐、王保林:《談瞿秋白和魯迅合作的雜文——〈《子夜》和國貨年〉》,《學術月刊》1984年第4期。。而緊接著的1934年又被命名為婦女國貨年,并于元旦在上海舉行國貨公司花車游行,其中最為顯眼的就是上海美亞綢廠的丹鳳花車*《婦女國貨年》,《東方雜志》第31卷第3期,1934年,封里照片。。上海美亞綢廠由民族資本家莫觴清于1920年創(chuàng)辦,1925年后在滬已先后設立6個分廠,“合計有織機五百余臺,每月出品可達一萬余匹,每年營業(yè)約計三百五十萬元”*《美亞織綢廠小史》,《國貨月報》第1卷第3期,1934年。。此后又不斷擴充,甚至被上海的《國貨月報》尊為“誠我國絲織業(yè)最大之工廠也”。盡管《子夜》所寫裕華絲廠并非綢緞廠,但小說中吳蓀甫絲廠的規(guī)模巨大,且不斷擴充,吞并了陳君宜的綢廠,正可與現(xiàn)實中的上海美亞綢廠相映襯。更重要的還在于,小說與現(xiàn)實中兩廠均發(fā)生大罷工。由于資方削減工資*“美亞的工資于去年七月,曾經(jīng)有過一次九折的減削,此次綢織企業(yè)家集議之后,美亞廠方又于這九折工資之上,再行七折或七五折,這即是說,不出一年,工資逐次減低百分之四十?!豹z生:《上海美亞織綢廠工潮紀實》,《女青年月刊》第13卷第5期,1934年。,1934年3月3日起美亞綢廠10個分廠四千多工人一致罷工。后資本家聯(lián)合法租界巡捕房予以鎮(zhèn)壓,造成“三一一”慘案。罷工工人先后向上海市政府和社會局請愿,均遭鎮(zhèn)壓,終被迫復工,罷工失敗*[美]裴宜理著,劉平譯:《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272頁。。而對現(xiàn)實中這樣一場與小說描繪極為相仿的罷工,中共中央和托派作出了不同的表態(tài)。由此也可間接得知,在中共中央與托派眼中,《子夜》所描繪的罷工及其失敗究竟意味著什么。
當時已經(jīng)撤到中央蘇區(qū)的中共中央,在其主導的中華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上*早在1932年,《紅色中華》的主編王觀瀾即因“重大托派嫌疑”而被蘇區(qū)中央局免職并一度開除黨籍。,將正在進行的美亞綢廠罷工視為各家“綢廠總罷工已經(jīng)開始”,并且以宣傳攻勢強調這次罷工“粉碎了取消派的破壞陰謀”*《風起云涌的白區(qū)工人斗爭》,《紅色中華》第171期第4版,1934年。。而托派刊物《火花》則在罷工失敗后討論《美亞綢廠工人罷工失敗的原因及教訓》,承認該派曾致信罷工委員會,但未能完全爭得領導權;并提出既與《紅色中華》觀點不同,又與《子夜》所描繪的“取消派”觀點也不相同的看法:
但罷工慘敗的直接原因,則是四月十五日向社會局請愿時及被驅散后,未能緊把握住工人情緒的變化而為及時的策略的轉變。在包圍社會局時,罷工領導者不知道在美亞工人孤軍獨戰(zhàn),無廣大工人群眾實力擁護,不足以威脅國民黨形勢之下,在國民黨市政府已奉有蔣介石命令早具決心壓迫美亞工人斗爭情形之下,在美亞工人大奮斗月余,精神疲敝,不堪再受流血摧殘情形之下,如果包圍社會局時間太久,不適可而止,則國民黨政府為維持其統(tǒng)治威權,必將以武力壓迫工人,而使疲敝工人再受流血的打擊。因此,他們使工人漫無限制包圍下去,以致終不免于狼狽的潰退,而造成慘敗的前提。但在工人被武力驅散以后,如能立即把握住工人情緒已經(jīng)頹喪,已經(jīng)對罷工失望,這一點,而敏捷的設法恢復工人的情緒并作策略的轉變,則仍不至于召致這樣悲慘的失敗。但不幸,這時,工人領袖多已被扣留被逮捕,史大林派的官僚們既溜之不見,而反對派自己又不能提出這樣及時轉變策略,因之,使工人徘徊恐惶數(shù)日之久,不知出路何在。結果,資本家以停伙食,解雇的手段,更進一步向工人壓迫。精盡力竭的工人們更不能支持,于是便零亂的無條件的復了工。*宇:《美亞綢廠工人罷工失敗的原因及教訓》,《火花》第2卷第4期,1934年,落款“六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與托派在《紅色中華》與《火花》上分別從各自立場分析了這場罷工。盡管《子夜》描繪的是此次美亞罷工前四年的1930年在“立三路線”指導下上海各行業(yè)大罷工,但仍可與1934年的美亞大罷工各派態(tài)度作一番對比。《子夜》描寫裕華絲廠罷工出現(xiàn)失敗跡象和工人黨員被抓的嚴峻形勢時,中共罷工領導者克佐甫要求第二天再次罷工,瑪金卻提出不同意見*茅盾:《子夜(手跡本)》,第362頁。:
“我主張總罷工的陣線不妨稍稍變換一下。能夠繼續(xù)罷下去的廠,自然努力斗爭;已經(jīng)受了嚴重損失的幾個廠,不能再冒險,卻要歇一口氣!我們趕快去整理,去發(fā)展組織;我們保存實力,到相當時機,我們再——”
瑪金的話立刻被克佐甫打斷,遭到嚴厲指責:
“你這主張就是取消了總罷工!在革命高潮的嚴重階段前卑怯地退縮!你這是右傾的觀點!”
克佐甫雖然使用了“取消”和“右傾”等詞匯,但僅是出于對瑪金的警告與提醒,并未認定瑪金是所謂“取消派”或托派。然而,小說中瑪金對裕華絲廠罷工問題的觀點,與現(xiàn)實中托派對美亞綢廠罷工的觀點頗有相通之處。茅盾如此描繪中共罷工領導者的意識,雖然是出于對“立三路線”過激傾向的批判,但在另一方面卻顯然未能完全與托派思想劃清界線。其原因倒不是茅盾與哪一托派組織有任何關聯(lián),而是因為流亡日本剛剛歸來的茅盾,從根本上并不能完全明白當時的托派觀點究竟如何,或何種曾經(jīng)“正確”的觀點現(xiàn)在已被劃入“托派”而不允許再提。他僅僅從瞿秋白對所謂“取消派”的批判中了解到一些中共中央對該派觀點的描繪,故而小說中才會出現(xiàn)對蘇倫那些“看到底”觀點的描繪。
茅盾寫作《子夜》過程中,雖按照瞿秋白所解釋的黨的政策“何者是成功的,何者是失敗的”來“據(jù)以寫后來的有關農村及工人罷工的章節(jié)”*茅盾:《〈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回憶錄[十三]》,《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4期。,但終于只在表層按中共中央對“取消派”觀點的批判予以描繪,讓瑪金怒斥并拒絕蘇倫,而未能從小說情節(jié)與細節(jié)描繪上體現(xiàn)與托派的清晰界線,反倒讓瑪金自己對罷工運動的態(tài)度與托派觀點發(fā)生了某種“共鳴”??梢?,《子夜》直到成書之后,仍未能徹底完成瞿秋白的意識形態(tài)意圖,尤其沒有很好地回答托派。相反,倒是瞿秋白,在后來更為詳盡的《讀子夜》一文中,不忘借助瑪金“戀愛要建筑在同一政治立場上”的“真正的戀愛觀”,指出被她拒絕的蘇倫的“取消派”立場不正確*原文見施蒂爾:《讀〈子夜〉》,《中華日報·小貢獻》,1933年8月13、14日。本文引自瞿秋白:《讀〈子夜〉》,瞿秋白著,朱正編:《論〈子夜〉及其它》,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123—124頁。。
既然茅盾當時并未能深入理解所謂“托派”觀點并予以有力回答,甚至與某些托派觀點不無相近之處,那么在瞿秋白特定意識形態(tài)訴求之外,茅盾究竟是從哪里獲得了他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的?被瞿秋白解讀為“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的對立,到底有著茅盾本人怎樣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基礎?這些問題的答案,應首先在受瞿秋白影響之前寫成的小說“提要”和前四章手稿中去尋找*對《子夜》成書譜系進行詳實考證的漢學家馮鐵教授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手稿的前四章,正是未經(jīng)瞿秋白建議修改的原寫作稿。[瑞士]馮鐵著,李萍譯:《由“福特”到“雪鐵籠”——關于茅盾小說〈子夜〉(1933年)譜系之思考》,[瑞士]馮鐵著,火源、史建國等譯:《在拿波里的胡同里》,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56—479頁。。而此外的章節(jié)當中,只有部分痕跡殘留下來。
小說能否很好地回答托派,關鍵在于如何判斷中國社會的性質,也就是如何描繪“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斗爭成敗的?;氐健蹲右埂芳纯砂l(fā)現(xiàn),所謂“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的對立,在小說中更多地呈現(xiàn)為實業(yè)與金融之間的沖突;與其說是“民族資產階級”無法戰(zhàn)勝“買辦”來發(fā)展中國的資本主義,不如說是1930年中國金融發(fā)達而實業(yè)凋敝的經(jīng)濟怪象的寫照。
在受瞿秋白指導之前已經(jīng)寫成的小說手稿第一章結尾處,吳老太爺昏厥將死,吳蓀甫、杜竹齋等家人親屬擠在小客廳里忙亂。張素素問經(jīng)濟學教授李玉亭:“你看我們這社會到底是怎樣的社會?”李玉亭回答:“這倒難以說定??墒悄阒灰纯催@兒的小客廳,就得了解答。這里面有一位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業(yè)界的巨頭;這小客廳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茅盾:《子夜(手跡本)》,第23頁。借李玉亭之口,將實業(yè)與金融的并立作為“中國社會的縮影”,顯然是小說的點睛之筆。整部作品都圍繞著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和金融家趙伯韜在借貸、公債和罷工三條戰(zhàn)線上的斗爭展開。吳蓀甫最后因同樣作為金融家的姐夫杜竹齋倒戈趙伯韜,以致徹底失敗。一旦忽視小說所描繪的金融與實業(yè)相互掣肘甚至對立,而僅僅著眼于“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這樣的階級話語表述,固然可以看到小說后來對所謂“托派”的回答,卻遮蔽了茅盾原有的社會認知視角。
現(xiàn)存小說的“提要”手稿,是茅盾否定了最初構思的三個記事珠之后*這三個記事珠輯錄發(fā)表于《茅盾作品經(jīng)典》第1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第499—513頁),但輯錄有部分文字認讀錯誤。其手稿照片可參見孫仲田:《圖本茅盾傳》,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第128頁。,重新確定的寫作提綱,更早于前四章手稿的寫作,同樣未受瞿秋白指導的影響?!疤嵋笔紫攘谐隽恕皟纱筚Y產階級的團體”:“吳蓀甫為主要人物之工業(yè)資本家團體”和“趙伯韜為主要人物之銀行資本家團體”。介紹雙方的政治背景時,手稿原文寫著“工業(yè)資本家傾向改組派”,“銀行資本家中,趙伯韜是蔣派”。在“改組派”幾個字旁邊的空白處,茅盾用另一種較粗的筆跡標明“即汪精衛(wèi)派”*茅盾:《子夜(手跡本)》,第448頁。。所謂改組派,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是寧漢合流后汪精衛(wèi)遭排擠暫赴海外時,國民黨內部反蔣的政治派別。1928年陳公博等創(chuàng)辦《革命評論》,將海外的汪精衛(wèi)奉為領袖,宣揚恢復“民國十三年的國民黨改組精神”*汪精衛(wèi):《一個根本觀念》,《革命評論》1928年第12期。。汪、蔣之爭成為當時國民黨內部最為嚴重的沖突。到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期間,馮、閻、桂、粵軍閥聯(lián)合起來與蔣派中央軍爭奪革命正統(tǒng),拉攏汪精衛(wèi)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即“北方擴大會議”,另立國民黨中央*陳進金:《另一個中央:一九三○年的擴大會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再度與蔣分庭抗禮。這些都成為《子夜》小說故事的重要背景*關于《子夜》對國民黨改組派的描繪,參見妥佳寧:《國民黨員茅盾的革命“留別”——兼及〈子夜〉對汪精衛(wèi)與國民黨改組派的“想象”》,李怡、蔣德均編:《國民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345—364頁。。若不能看到小說中隨處可見的汪、蔣之爭,則無法正確解讀吳、趙背后的不同政治理想。
而在小說文本當中,并未明確吳蓀甫和趙伯韜分屬汪、蔣兩派,只是予以暗示。小說第三章手稿寫唐云山的汪派主張“我們汪先生就是竭力主張實現(xiàn)民主政治,真心要開發(fā)中國的工業(yè);中國不是沒有錢辦工業(yè),就可惜所有的錢都花在軍政費上了”。同時說明吳蓀甫的政治傾向“也是在這一點上,唐云山和吳蓀甫新近就成了莫逆之交”*茅盾:《子夜(手跡本)》,第63頁。另外,屠維岳向桂長林表示:“吳老板也和汪先生的朋友來往?!币姷?62頁。。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現(xiàn)實中汪精衛(wèi)及改組派對實業(yè)與金融的態(tài)度。改組派用發(fā)展實業(yè)來闡釋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實業(yè)計劃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實與民生主義相表里,假使實業(yè)計劃不克完成,民生主義必無從實現(xiàn)?!?陳公博:《目前怎樣建設國家資本?》,《革命評論》1928年第7期。而汪精衛(wèi)擬在“北方擴大會議”上提出《經(jīng)濟政策及財政政策草案》,提出“興辦生產事業(yè)”、“保障產業(yè)和平”、“發(fā)展農業(yè)并改良農村經(jīng)濟生活”、“整理金融和幣制”、“獎勵移植”的經(jīng)濟政策。其中“整理金融和幣制”,不僅要創(chuàng)設國家銀行、實行金本位制,以應對金貴銀賤問題,還明確規(guī)定“托拉斯及交易所的應受國家嚴格監(jiān)督”*汪精衛(wèi):《經(jīng)濟政策及財政政策草案》,《國聞周報》第7卷第35期,1930年。。要求嚴格管控金融的改組派,被稱為“實業(yè)黨”。吳蓀甫之所以與唐云山等改組派成員追隨汪精衛(wèi),正是由于汪派振興實業(yè)的政治主張。而小說手稿當中曾經(jīng)使用過的一個英文副標題aNovelofIndustrializedChina*手跡中小說最初的英文題名In Twilight之后有兩個副標題:a Romance of Modern China in transition,或a Novel of Industrialized China,見茅盾:《子夜(手跡本)》,第1頁。而小說改名《子夜》后,扉頁上的英文標題則是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見茅盾:《子夜》,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扉頁。,即中國工業(yè)化的故事,正與改組派所謂“實業(yè)計劃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相一致,足見吳蓀甫振興中國工業(yè)的宏大理想,其思想來源不無國民黨改組派的影子。
《子夜》又如何描繪南京國民政府的蔣派?相對于從香港到北平的汪派,小說也只暗示了趙伯韜的政治背景*有學者對《子夜》中“趙伯韜的身份角色”存疑,見梁競男、張?zhí)脮骸丁醋右埂抵袇巧p甫、趙伯韜矛盾斗爭存疑》,《名作欣賞》2011年第11期。。趙伯韜對李玉亭提出更換益中公司總經(jīng)理時,反對的理由便是“我這里的報告也說是姓唐的,并且是一個汪派。”李玉亭、杜竹齋等勸吳蓀甫避免和趙伯韜斗法時,先后提到“唐云山有政黨關系”、“老趙自己也有的”*③⑥⑦ 茅盾:《子夜(手跡本)》,第217、239、23,428—429,167、270,241頁。。趙伯韜與美國金融界有密切關系,這顯然與現(xiàn)實中蔣派政權背后有金融支持者一致。
南京國民政府在“四一二”前后獲得上海金融界,尤其是江浙財團及外國資本的支持,此后又不斷加強對金融的控制*鄭會欣:《關于張嘉璈被撤換的經(jīng)過》,《學術月刊》1986年11期。。利用中央財政的關稅收入為擔保,大量發(fā)行公債,以保障蔣派中央軍與地方軍閥作戰(zhàn)的高額軍費。一旦蔣派戰(zhàn)敗,這些由南京國民政府發(fā)行的公債,下屆政府是否負責就很難預料,故而公債市場的漲跌受到戰(zhàn)事勝負的直接影響。蔣派與各系軍閥的中原大戰(zhàn),嚴重影響國內交通運輸,工商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而金融界卻大發(fā)國難財,在公債市場利用軍事內幕操縱漲跌。小說描繪益中公司合伙人孫吉人“江北的長途汽車被征發(fā)了,川江輪船卻又失蹤”,吳蓀甫吞并的8個小廠所生產的輕工業(yè)產品因戰(zhàn)事阻礙交通失去了銷路;而趙伯韜、尚仲禮則買通軍隊的進退來控制公債市場的漲跌。“關稅庫券”、“裁兵公債”和“編遣庫券”等等,被投機的散戶們戲稱為“棺材邊”。依靠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密切關系,趙伯韜干預交易所增加賣方的保證金,甚至放出消息謊稱要南京財政部飭令各大銀行及交易所“禁止賣空”,企圖擠壓做“空頭”的吳蓀甫的利益空間③。雖不能真正禁止賣空,但雙倍保證金這樣不平等的交易之所以能實現(xiàn),正是因為南京國民政府要靠公債來維持巨額軍費,故而偏袒從事“多頭”交易的金融集團。
汪派被稱為“實業(yè)黨”,注重保護工業(yè)資本家利益,主張發(fā)展實業(yè),而蔣派南京政府則依靠金融資本家支持*王正華:《1927年蔣介石與上海金融界的關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甚至因時局與戰(zhàn)事需要而侵害實業(yè)利益*袁廣泉:《中興煤礦沒收事件始末——北伐戰(zhàn)爭就地籌餉及民營企業(yè)的抵制》,[日]石川禎浩主編,袁廣泉譯:《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02—441頁。。實業(yè)家吳蓀甫和金融家趙伯韜分屬汪、蔣兩派,他們對中原大戰(zhàn)的態(tài)度也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趙伯韜“希望此次戰(zhàn)事的結果,中央能夠勝利,能夠真正統(tǒng)一全國。自然美國人也是這樣希望的”。而吳蓀甫“有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偉大志愿”,“他是盼望民主政治真正實現(xiàn),所以他盼望‘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⑥。即便不用現(xiàn)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模式來解讀,也可明顯地看出,茅盾小說與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對應關系。
汪派與蔣派經(jīng)濟政策的差異,用常見的階級話語表述就是:兩派各自代表了工商業(yè)資產階級與買辦、大資產階級的不同利益。而把階級話語還原后,則呈現(xiàn)為兩派對實業(yè)與金融沖突的不同立場。茅盾之所以選擇實業(yè)家與金融家的斗爭來把握當時的中國社會,除了1930年中國金融發(fā)達而實業(yè)凋敝的社會原因外,還與他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密不可分。
小說中的一個細節(jié),似乎頗能展現(xiàn)茅盾本人經(jīng)歷與《子夜》所描繪的中國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由于中原大戰(zhàn)影響公債漲跌,唐云山向吳蓀甫報告張桂聯(lián)軍要退出長沙,消息利于蔣派中央軍,公債將止跌反漲。吳蓀甫向唐云山確認軍事內幕的可靠性,問他“鐵軍”是否向贛邊開拔,唐云山告訴吳蓀甫該部隊并非攻向南昌而是撤退⑦。王中忱曾指出這個“鐵軍”并非“北伐戰(zhàn)爭中葉挺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獨立團”,而是1930年聯(lián)桂反蔣時重新繼承北伐時期第四軍番號的粵系張發(fā)奎部隊*王中忱:《重讀茅盾的〈子夜〉》,《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吳蓀甫為什么要用“鐵軍”來稱呼張發(fā)奎和李宗仁等的張桂聯(lián)軍呢?北伐時期,國民革命第四軍一部由張發(fā)奎等率領屢建功勛,“鐵軍”盛名遠播,不僅是粵系張發(fā)奎等后來不斷沿用第四軍的番號來表明其革命正統(tǒng)性,諸多派別的部隊也都在爭奪第四軍番號。中共南昌起義的部分部隊即來自葉挺所率第四軍一部。而脫離葉挺后的朱德余部,在井岡山會師后,又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直到抗戰(zhàn)時期國共再度合作,葉挺領導的部隊仍以“新四軍”為番號,都是來自北伐時期著名的粵系第四軍。
這一細節(jié)看似無關緊要,卻不經(jīng)意間流露了茅盾本人的經(jīng)歷與小說的密切關系。就在以“回答托派”來解釋《子夜》創(chuàng)作動機的新疆學院演講中,茅盾曾說“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jīng)驗,雖然一九三〇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于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了解?!?轉引自茅盾:《〈子夜〉是怎樣寫成的》,《戰(zhàn)時青年月刊》第2卷第3期,1939年。那么,茅盾1927年以前究竟有過怎樣的實際革命經(jīng)驗?又如何以1927年以前的經(jīng)驗來寫1930年的中國?
日本學者桑島由美子提出“《子夜》的問題是大革命時期的矛盾的延長”,并考證了“在1926年1月的中國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茅盾擔任宣傳部秘書,是宣傳部長汪精衛(wèi)的直屬部下(當時的代理部長是毛澤東)”*[日]桑島由美子著,袁暌譯:《茅盾的政治與文學的側面觀——〈子夜〉的國際環(huán)境背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第3期。。
而1927年初,茅盾赴武漢國民政府工作,先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即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任政治教官,4月起編輯漢口《民國日報》。此前被排擠到海外的汪精衛(wèi),于1927年4月回滬,堅持國共合作,與蔣不合,隨即赴武漢主持國民政府?!八囊欢敝?,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寧漢分裂?;浵挡筷牭谒能娨徊坑蓮埌l(fā)奎等率領,不僅在北伐中建立功勛而被譽為“鐵軍”,更在寧漢對立中為汪精衛(wèi)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軍事保障。其對武漢國民政府的支持,更甚于湖南籍的唐生智、何健等軍閥。而茅盾所教授的黃埔武漢分校學生,亦歸入第四軍部屬,成為日后廣州起義的重要力量。此時的茅盾撰寫了一系列社論,支持汪精衛(wèi)“工商業(yè)者工農群眾的革命同盟”等政令*雁冰:《工商業(yè)者工農群眾的革命同盟與民主政權》,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21日;引自茅盾:《茅盾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369頁。。事實上,汪派支持實業(yè)并拉攏工商業(yè)者的做法早在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已經(jīng)顯現(xiàn):1924年7月,廣州國民黨中央即在汪精衛(wèi)的提議下設立實業(yè)部,動員工商業(yè)者參加革命。而在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期間,武漢金融界將大量現(xiàn)金轉移至上海等地,遭到武漢國民政府的阻止,汪精衛(wèi)于開除蔣介石黨籍的當天,即4月17日,頒布了《集中現(xiàn)金條例》,查封各銀行金庫。這與南京國民政府依靠金融界支持的做法完全相反*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年)》,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139—140頁。。
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革命正統(tǒng)的爭奪,顯然是后來國民黨內部汪、蔣長期對立的重要起點。盡管汪蔣之爭自廣州時期已經(jīng)展開,但正是國民革命時兩個國民政府的分庭抗禮,成為后來國民黨中央數(shù)度分裂的效法對象。1927年7月底,武漢國民政府集結大批部隊于江西,意圖東征南京國民政府,然而就在此時,包括部分“鐵軍”系在內的部隊為中共掌控,在南昌發(fā)動起義,一度主張“和平分共”的汪派也不得不改變態(tài)度。短暫的寧漢對立,最終在中共南昌起義,尤其是廣州起義之后,出現(xiàn)了一致清共的局面。而茅盾在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立期間的革命經(jīng)歷,事實上不僅影響到他的《幻滅》、《動搖》和《追求》等早期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也在《子夜》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這樣也就不難理解,茅盾為何在小說中仍然讓吳蓀甫使用“鐵軍”這樣的稱號,來指稱再度與蔣對立的張桂聯(lián)軍。
小說中“五卅”紀念日,李玉亭感慨各地農民騷動和“土匪”打起共產黨旗號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八軅挠邳h政當局與社會巨頭間的窩里翻和火倂,他眼前就負有一個使命,——他受吳蓀甫的派遣要找趙伯韜談判一點兒事情,一點兒兩方權利上的爭執(zhí)。他自從剛才在東新橋看見了示威群眾到此刻,就時時想著那一句成語:不怕敵人強,只怕自己陣線發(fā)生裂痕。而現(xiàn)在他悲觀地感到這裂痕卻依著敵人的進展而愈裂愈深!”*茅盾:《子夜(手跡本)》,第211頁。這再一次點出吳蓀甫與趙伯韜之爭,背后正是國民黨內部的對立,而中共大規(guī)模罷工運動和紅軍的興起,使得李玉亭深感兩派合作共同對抗中共的“必要”。然而在中原大戰(zhàn)甚至“北伐擴大會議”又一次分裂國民黨中央的情形下,李玉亭的這種攜手反共愿望當然難以見到希望,故而不免悲觀。
另外,小說中吳蓀甫工廠的罷工風潮中,工會里屬于改組派的屠維岳、桂長林等主張安撫工人,而屬于蔣派的錢葆生則主張用流氓鎮(zhèn)壓工人。這兩派的差異,顯然與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繼續(xù)國共合作卻無法控制“過火”的工農運動,而南京國民政府利用青幫血腥清黨的政策分歧相一致。而小說中罷工運動的最終結局,則是兩派試圖和談。最終在潮水一般的工人沖廠之際,工會改組派的桂長林引來警察,開槍鎮(zhèn)壓了上海各地前來沖廠的總罷工*關于小說中罷工運動的黨派背景,參見妥佳寧:《作為〈子夜〉“左翼”創(chuàng)作視野的黃色工會》,《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這正與武漢國民政府最終轉向清共,并致寧漢合流的大革命結局出奇的相似。由此可見,茅盾用以描繪1930年上海的理論資源和切身體驗,有許多恰恰不只是來自上海,而來自1927年南京與武漢的一度對立與最終合流。
由此反觀小說結局的改寫,瞿秋白建議茅盾“改變吳蓀甫、趙伯韜兩大集團最后握手言和的結尾,改為一勝一敗。這樣更能強烈地突出工業(yè)資本家斗不過金融買辦資本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沒有出路的”*茅盾:《〈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回憶錄[十三]》,《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4期。。而在茅盾原來設計的“提要”中,小說結局是在“吳趙皆有同歸于盡之勢”時,“長沙陷落,促成了此兩派之團結,共謀抵抗無產革命。然兩面都心情陰暗。此復歸妥協(xié)一致抗赤的資本家在牯嶺御碑亭,遙望山下:夕陽反映,其紅如血,原野盡赤。韓孟翔憮然有間,忽然高吟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家驟聞此語,冷汗直淋?!?茅盾:《子夜(手跡本)》,第452頁。
“提要”中小說題名原為《夕陽》,另外還有兩個名字“《燎原》or《野火》”。顯然是對應著這一原有結尾設計的。吳蓀甫與趙伯韜在紅軍的燎原野火面前,最終走向握手言和,不恰是1927年從寧漢對立到寧漢合流的寫照嗎?正是瞿秋白出于“回答托派”意圖對小說結尾的改寫建議,遮蔽了茅盾以1927年革命經(jīng)歷對1930年中國社會的理解。
受瞿秋白影響之前的《夕陽》,誠然是茅盾以自身革命經(jīng)驗對中國社會的把握,但后來接受瞿秋白建議改寫而成的《子夜》,同樣也是茅盾作出選擇的結果?!蹲右埂返膹碗s寫作過程,已不可避免地納入“回答托派”的主題。不過,茅盾對中國社會的原有理解,并不局限于“民族資產階級”是否能夠戰(zhàn)勝“買辦”這樣的階級話語,實業(yè)與金融的關系以及汪、蔣之爭等原有視野,仍大量殘留于作品當中。
囿于小說主題“回答托派”的既有定論,以往研究很難就茅盾自身對中國社會的把握與瞿秋白所做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之間的紛繁糾葛,作出細致的辨析。只有回到寫作過程中殘留的大量文本碎片,在史實考證和文獻生成系譜整理的基礎上,重新研判各種表述中的不得已與曖昧的自我辯白。只有“不簡單用現(xiàn)象和差異瓦解‘主流’,或依靠過去結論的‘反題’來推進認識”*姜濤:《“重新研究”的方法和意義》,《讀書》2015年第8期。,才能將層層覆蓋于文本之上“意義的斑駁”逐步揭開*李怡:《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敘述范式》,《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回到原本就不可能涇渭分明般清晰的歷史當中,去理解更為多義復雜的文學。
【責任編輯:李青果;責任校對:李青果,張慕華】
2016—04—21
妥佳寧,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包頭 014010)。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