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我有一個表弟,初中肄業(yè),在省城做生意。后來,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光耀門庭,而且為四鄰八村的鄉(xiāng)親們提供了不少就業(yè)崗位。
去年,一個晚輩考上大學,和我閑聊時,他說對自己幫助最大的就是他的表叔(即我這位表弟),不是金錢上的幫助,而是精神上的。表弟經常給他講各種人生道理,讓他茅塞頓開。
在世俗概念里,老板、土豪,基本就是“粗俗”和“沒文化”的代名詞,這種標簽有來自文藝作品的渲染,有來自個別人的仇富心理,有來自人們無意識的傳播,但事實呢?并非如此。
有一位同學,小學畢業(yè)后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后來鏖戰(zhàn)商場,也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成功人士。在一個飯局上聽他聊天,國家大事、經濟形勢、文化前景,句句說到點子上,如果沒人介紹,單猜他的身份,說是個教師人們都會相信。
愚蠢的老板有沒有?當然有。任何群體里面都有。但據(jù)我觀察,大大小小的企業(yè)家,還是有知識的居多,起碼比國民平均值高一大截。
道理很簡單,做生意接觸的人多,他們有各種機會與經濟學家、文人墨客、律師、醫(yī)生以及各類學者打交道,信息接收量很大。這些信息經過消化就成了企業(yè)家個人的知識,并逐漸塑造出他的氣質,形成他的價值觀。即便他沒有消化,只做“知識的搬運工”,原封不動拿過來,可能都比很多人顯得有文化。
也許很多老板看上去什么都懂一點兒,但都蜻蜓點水、囫圇吞棗。不過,這個社會上,除了鳳毛麟角的專家,誰又能每個專業(yè)都樣樣精通?也不可否認,一些老板只是附庸風雅,跟著湊熱鬧而已。有了幾個閑錢,搞搞畫展,練練書法,參加各種培訓班。但只要有向善之心、向雅之心,持之以恒,總有一天會成為真善、真雅。
做企業(yè)能堅持十年八年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們的立足,或許也要靠關系靠機遇靠金錢開道,但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本質上還要靠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這才是他們的立身之本。財富的積累和學習能力應該是同步增長的。不信打量一下身邊,哪個像樣的企業(yè)家是純粹的混子?
人的知識儲備,光靠在學校里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那只是個鋪墊。到社會上去學,上“社會大學”,也許更重要。不少企業(yè)家是“社會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評判一個人時,這一條不可不察。
(張秋偉摘自《證券時報》201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