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讀澳大利亞作者薩拉·娜塔莉“關懷母親心靈系列書籍”之一《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禪是一枝花》,我喜歡書中她無處不在的自我叩問。的確,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父母最好先審視自己,而不是一開始就指責孩子。父母其實與孩子同齡——孩子幾歲,“父母”也就任職了幾年。
1.少用“應該”一詞
很多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使用“應該”一詞:你“應該”起床了,你“應該”寫作業(yè)了,你“應該”考好……其實,經(jīng)常對孩子說“應該”的父母,很可能經(jīng)常對自己說“應該”:我“應該”更有耐心,我“應該”更有條理,我“應該”不吃蛋糕……然后,這些父母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依然沒有耐心、沒有條理,而且偷偷吃蛋糕。
薩拉·娜塔莉告訴我們:“經(jīng)常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激活內心的叛逆——由于無法承受壓力,所以反抗并做那些‘不應該的事反而來得簡單。”
父母要盡量少用“應該”,從對自己開始:我現(xiàn)在不夠有耐心,我現(xiàn)在不夠有條理,我老是要去吃蛋糕……但是我可以有進步的,我愿意更有耐心,我愿意更有條理,我要控制吃蛋糕的數(shù)量……父母不斷地自我對話“我愿意”,終究有一天會達到“我能夠”的彼岸。父母要時常對孩子說“你可以”,而不再是“你應該”。終究有一天,孩子真的“可以”:可以準時起床了,可以主動學習了,可以讓成績提高了。
2.與“內心的批評家”休戰(zhàn)
孩子上學后,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開始多起來。一旦孩子沒有達成父母預期的目標,父母就很可能有挫敗感,內心不斷地批評自己做得不夠好。似乎有一個“內心的批評家”生活在我們心靈深處。
薩拉·娜塔莉提醒我們:“我們不用消滅掉這個批評家,而是要和她握手言和,如果她讓我們感到難受了,那就請她用溫和一些的語言,用更有慈悲的語調來溝通?!?/p>
的確,內疚只會愈演愈烈,應對之道在于降低對自己的期望,溫柔和耐心地面對自己,不那么認真地對待頭腦里橫行霸道的聲音,與“內心的批評家”休戰(zhàn),認真學習寬恕自己——我們都只是普通父母。當我們與“內心的批評家”休戰(zhàn)時,對待孩子時自然也會不過分執(zhí)著,而是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3.遵循“少說多聽”的原則
父母時常發(fā)現(xiàn),和孩子溝通時,常常自己說得口干舌燥,而孩子不是感到焦躁就是根本不理會。有時候看到孩子的反應,家長簡直是氣急敗壞。
但家長生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反而向孩子示范了如何不科學地管理情緒的方式,從而影響他們發(fā)展健康自我價值感的途徑。
薩拉·娜塔莉認為:“‘少說多聽在任何關系中都適用,跟孩子相處也不例外。說得太多常常是我們自身焦慮的表現(xiàn),而且還會讓孩子也變得焦慮。如果孩子想要了解什么,他們自己會問的?!?/p>
可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并不一定全用嘴巴,耳朵也有很重要的功能。學會聆聽,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