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妮
摘要:西方古羅馬鼎盛時期與中國西漢時期是身處在同一時期的,并且在當時,這兩個國家在同一時期的也經(jīng)歷著十分繁榮的時刻,在經(jīng)濟繁榮的背景下,它們的藝術造就也十分驚人,本文筆者就中西方同一時期入手,對它們藝術思想,藝術門類進行粗略的對比研究,從而了解當時中西兩大時期的藝術發(fā)展思想、種類等,深刻自己對美的認識和對當代藝術的一個感悟。
關鍵詞:古羅馬;西漢;思想;雕塑
對于西方人來說,羅馬始終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個帝國,也代表著一個文明、一個時代,而且是他們心中可作典范的、偉大而光輝的文明和時代;而對于東方人來說,周秦漢唐的影響則超過了人類歷史中的任何一個時代,至今人們提起漢唐氣象,還充滿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藝術方面,同一時期兩個國家的審美藝術由于背景不同差異甚大,下面我們就審美思想和藝術門類的比較去了解它們的藝術。
一 審美思想之比較
說起古羅馬時期的美學,肯定是和古希臘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臘的一個延續(x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說的代表人物,強調藝術的模仿是再現(xiàn)“應當有的事”,認為模仿自然是一種認識活動,處于求知的目的,人們把自然模仿下來,創(chuàng)造為藝術,從而提升了藝術的地位,使藝術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說的同時,柏拉圖提出著名的“理式”論,他用和諧,對稱,比例等形式來描述“理式”的特點,這也能推斷出當時柏拉圖所說的和諧是在形式上的和諧,而并非側重于內心的和諧,是一種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這種美學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現(xiàn)實世界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用模仿的態(tài)度去再現(xiàn)這世界的美,強調了形式上的和諧,重理性而輕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國西漢時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主張自然美的追求,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漸漸將對內在審美人格精神追究轉化為對廣闊大世界大自然的審美追求,這標志著漢代美學的一個新的轉變。在當時的西漢,儒道思想占主體地位,儒家思想強調中庸,把“成教化,助人倫”作為藝術的最高目標,從而抵達內心的和諧容納顯現(xiàn)實情感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強調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與物的統(tǒng)一,雖然與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們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種心靈上的和諧。
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tǒng)詩畫在于贊美自然,贊美大好江山。這一思想在詩畫的上面的表現(xiàn)在于,對于內心情感和整個畫面的一個融和,表達人物處在靜謐的山水畫中天人合一的感悟,追求情感的抒發(fā),用筆墨傳達的韻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這就是“表現(xiàn)”說的體現(xiàn),強調情感的表現(xiàn)。
上訴對于古羅馬和西漢時期的思想對比尚不能完全的表達出中西同一時期的審美思想差異,中西美學思想上的差異給兩地帶來的影響也豈非是這一些所能決定的。但是中西哲學思想的差異是造成美學審美思想差異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二 藝術門類(以雕塑為例)之比較
當我們面對漢代的那些雕塑,比如漢墓出土的精美陶俑,或者來自面對來自同一時期的古羅馬的藝術雕塑,如著名的《奧古斯都像》雕塑時,不僅贊賞,我們還會驚嘆為什么在同一時期的雕塑會它們的藝術特征竟存在那么大的差異。
(一)題材
古羅馬追崇神人同源的宗教觀,在題材方面,古羅馬的雕塑更多為人物雕塑,大多數(shù)的人物題材都是統(tǒng)治者,貴族階級和神,把羅馬帝王與神相提并論,體現(xiàn)了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奧古斯都像》這件作品中,表現(xiàn)的就是神人的結合,既是神也是人,是當時個人崇拜的體現(xiàn)。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古羅馬時期,政治的權威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而言,西漢時期的雕塑題材大多也以人為主,并且動物和一些想象出來的神獸也是人們表達藝術的一種方式。
但與羅馬時期不同是,西漢時期的人物大多以平凡的人為主,還有一些神獸也是人們?yōu)榱顺氨芑迹非竺篮眯腋I畹谋憩F(xiàn)。如西漢出土的雜技陶俑盤,生動展現(xiàn)了雜技演員同臺演出的其樂融融的場景,傳達了那時國泰平安人民幸福的思想。
(二)造型
古羅馬民族雕塑繼承了希臘雕塑上的原則和技巧,在人物面部表情的處理上惟妙惟肖,出于求實的性格特點,雕塑家們要關心和注意觀察人物所具有的的細節(jié)并真實的塑造出來。[3]同時這種求實也顯現(xiàn)出了一個帝國所具有的嚴謹,高貴的審美情趣。
而中國西漢的漢傭并不太注意細節(jié)的刻畫和神情的具體描繪,而是突出夸張人物的姿態(tài)形式,擁有手舞足蹈的動作,卻又是異常簡單的一個整體形象,追求力量、速度的神韻所在,但又由于簡單的刻畫,顯得漢代的雕塑的古拙,在古拙中又不失神韻,這就是漢傭的神奇所在。[4]
總體來說,藝術家們的藝術實踐風格都是來自于生活,雕塑家們也不例外,古羅馬的雕塑家們一般在創(chuàng)造作品時都是觀察實物實體,但西漢的雕塑家們往往沒有一個固定實體進行觀察,而是憑借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行想象創(chuàng)作的。因此東西方的雕塑差異也由此而來。
(三)用途
由于古羅馬當時的政治影響,追求個人崇拜,神人同一的思想觀念,雕塑強調為帝國政治服務,強調歌頌帝王的偉大,之后再普及到普通的貴族階級,往往為了彰顯雕塑像的威嚴高貴,它都會被陳列在各個公共空間,這樣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譽。同時,他們也是希望通過大理石的雕像希望自己和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
在西漢,乃是整個中國古代,雕塑大多作為陵墓雕塑藝術,一般都是陵墓之前的看守和一起被埋入泥土中的陪葬品,世世代代的帝王和貴族都希望自己死后像生前一樣風光。漢代社會和古羅馬社會相似,都開始彌漫了人神共存的氣息,所以即使是陪葬的用品,人們出于人神共存的思想,所以在制作墓葬陶俑時候會依然展現(xiàn)出對于世俗的留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風格。
所以,漢傭的封閉性就自然而然的和古羅馬開放性的雕塑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和背景的差異。
結論
由于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背景下,古羅馬與西漢時期的藝術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不同,這對以后的藝術發(fā)展也無疑打下了最扎實的基礎。總體來說,古羅馬藝術崇尚形式美,注重表面的藝術美,而中國西漢的藝術崇尚情感的抒發(fā),側重中真正內部的表達情感,不注重表面,而更要求神韻。這些些種種的不同,可以簡單概括了中西美學的一個異同,這在后世的繪畫,建筑等藝術作品中都可以得以表現(xiàn)。
身處亞歐東西的中國與羅馬為后世的藝術做出來杰出的貢獻,它們所達到的藝術巔峰至今都是后人無法觸及的,也許正是身處那樣一個時代所受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才形成了如此之高的藝術境界和藝術思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去更好的去繼承和發(fā)揚。
如今是一個開放的年代,中西合璧,我們既看到了我們與西方的不同之處,又看到了它們的優(yōu)秀之處,對于藝術的嚴謹認真,我希望作為一位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應該更好的去吸收它們的養(yǎng)分,更好的去欣賞去了解,去傾聽那個時期的美麗的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