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要:課堂過程研究中的課堂話語分析不僅是話語分析的重要分支,更是教育學、應用語學等學科關注的課題,研究結果也應為教學和教育服務。通過采取文獻分析法,發(fā)現我國課堂話語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領域仍然大有可為。
關鍵詞:課堂話語分析;綜述;現狀;前景
一、引言
教師行為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是教師話語。話語分析將語言置于真實的交際語境中,分析語言、人、社會三者的關系,提出意義潛勢的概念,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教師課堂話語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和學生的語言習得效果。
二、研究綜述
1國外研究概述
美國語言學家Harris于1952年在《語言》雜志上發(fā)表題為“Discourse Analysis(話語分析)”的論文,從此西方語言界開始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課堂話語。對于教師話語的研究,伯明翰大學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1975)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們建議對教師話語的研究應該從語言和社會層面考慮,在此基礎上,他們概括了課堂話語IRF三話步模式,即教師的引出語,學習者回答語和教師的反饋語言。Chaudron(1988)從語言學的角度歸納了教師課堂話語的特征:在二語課堂中,教師通常會放慢語速,重復自己的話語;發(fā)音清晰,用常用詞和簡單句代替難句,降低學習難度。
20世紀80年代后,許多學者對教師話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分別從語篇分析、語料庫分析、語言學及語用學的角度對教師語言進行了研究。90年代,更多的學者開始從語義學和語用學視角研究教師話語,開始更深入地研究外語課堂教師話語對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教師話語的研究已經逐漸集中在課堂內的語言。
2國內研究概述
我國的外語教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外語課堂話語的分析與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話語的類型和數量、教師話語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等方面。受國外研究成果的啟發(fā),國內近幾年出現了一些實證調查和研究。
(1)文獻研究
謝文怡(2005)從英語語音學角度談及了教師話語的調整。周軍平(2006)則指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話語質量,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參與課堂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才能有助于學生的二語習得。黃小蘋(2006)討論了當前課堂話語微觀分析的民族志交際、會話分析和功能語言學等三種主流途徑,并指出研究者應盡可能搜集錄音、錄像等客觀資料,以此來對教師課堂話語進行研究和描述。談言玲(2009)從教師提問、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客觀教學環(huán)境四個方面研究了外語課堂話語模式的選擇機制,以期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合理選擇話語模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以提高學習質量。程曉堂(2010)認為無論是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語言,還是傳遞信息的語言輸入,教師的課堂話語都應當盡可能做到真實、規(guī)范,具有邏輯性和互動性。婁惠茹(2010)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了教師課堂話語的語用功能,并指出課堂話語的局限性。李麗華(2011)則側重分析對比新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在課堂話語量、句子類型、話輪構成,誘導和反饋模式等方面的差異。
(2)實證研究
隨著二語習得“輸入假說"在國內的盛行,國內許多學者從實證角度開始觀察課堂教學過程,對教師話語的研究也逐漸轉向了對教師課堂話語數量和類型、教師的提問、提問后的等待時間、反饋語等方面。周星、周韻(2002)通過揭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的教師話語特點,發(fā)現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的“討論”式課堂交流形式,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際機會,利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和發(fā)展。成修斌、孫曉麗(2007)在分析大學英語優(yōu)秀教師課堂話語語料的基礎上,對交互式課堂模式進行研究,發(fā)現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內外,雖然有很多自然談話的特征,但還是無法擺脫教育固有的屬性。江堯梅(2009)運用調查法和訪談法研究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用法使用現狀,建議小學英語教師多借鑒和模仿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用語,有助于提高口語水平和課堂教學效果。徐立群(2010)對外語教師的課堂提問進行了研究。
三、我國教師課堂話語存在問題和發(fā)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的英語課堂話語的實證研究有了明顯的增長,這表明了我國外語界已經開始意識到教師課堂話語研究的重要性,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研究內容上還只停留在對教師語言的一般性的描述或材料的收集層面上,研究案例較為零散,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化的研究;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大多從語言教學角度出發(fā),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于拓寬;研究范疇過于集中,基本上是體現在師生話語互動特征上,很少關注師生話語的使用以及其產生的實際效果。研究方法大多是從實證角度出發(fā),通過數據分析來得出結論,很少對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研究和測量方法不統(tǒng)一,其結論的可信度有待提高,因此,關于教師課堂話語研究的未來趨勢仍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Chaudro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Harris,Z.S.Discourse Analysis[A].Language 28,No.1,1-30.Reprinted.In Papers on Syntax[C],107-142.Ed.by Henq Hiz.Dordrecht:D.Reidel,1952.
[3]成修斌,孫曉麗.自然模式亦或教學模式一基于大學英語優(yōu)秀教師課堂話語語料的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
[4]程曉堂.論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J].課程.教材.教法,20l0(5).
[5]江堯梅.小學英語教師課堂用語使用現狀調查及反思[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9(9):16-19.
[6]黃小蘋.課堂話語微觀分析:理論,方法與實踐[J].外語研究,2006(5):53-57.
[7]李麗華,譚素群,吳新華.新手教師月專家教師課堂話語比較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ll(11).
[8]婁惠茹.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特征及其語用功能分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57—61.
[9]談言玲.外語課堂話語模式選擇機制[J].山東外語教學,2009(6).
[10]謝文怡.從英語語音談教師話語的調整[J].外語電化教學,2005(6).
[11]徐立群.英語課堂教師提問類型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2010(3).
[12]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