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一般歷史記載都咬定,是15世紀的揚·凡·艾克先生和他的兄弟一起發(fā)明了油畫。這位大宗匠兼大發(fā)明家,發(fā)現(xiàn)了讓顏料持久、油亮如新的秘密,但他自己卻有點奇怪的執(zhí)著:他的畫里,常使用紅色、綠色和金色,但鮮有深藍色。偶爾出現(xiàn),必是純藍色調(diào),沒有細密紋縷、間金帶黑的花紋涂飾。
浪漫主義的故事家一定會猜:他老人家莫非有一段深摯的藍色記憶?是不是跟天空、湖水和美麗的藍衣少女之類有關(guān)呢?事實是,凡·艾克先生是個很職業(yè)的畫家,就事論事,在商言商。他不用深藍色,是因為貴;要用深藍色,可以,得加錢。
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明之前,要達成視覺效果的深藍色,幾乎只有靠群青;要制群青,必須使用青金石。然而青金石這玩意兒極貴,簡直已經(jīng)算得上寶石了,埃及人拿來做首飾給法老陪葬。歐洲人給群青起名叫ultramarine,意思就是“打海上來”,運輸起來千難萬險。想象你今時今日去金店銀樓,指著一塊寶石說買下來打算磨成粉做顏料,售貨員一定會面色慘變覺得遇見了大富豪。所以,當時歐洲畫家用起群青來,也極為謹慎,到后來簡直成了不成文的規(guī)定:畫作里,只有畫高貴純潔如圣母瑪利亞時,才用昂貴的群青。用不起群青,卻又愛藍色的畫家或委托人,只好退而求其次:找與孔雀石共生的藍銅礦制的藍色,或是指望靛藍植物里提煉的藍色來蒙混過關(guān)。很多年后,群青開始被諸如用硅酸鋁生產(chǎn)的“法國群青”“皇家藍”等慢慢代替;曾經(jīng)作為群青別稱的“法國藍”,也被紡織工業(yè)改頭換面,安在了一個極普通的陰影藍之上了。
為了一些顏色,人類特別辛苦。比如胭脂紅色:本來歐洲不產(chǎn)這種色彩,哥倫布去美洲,發(fā)現(xiàn)了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蟲,曬干了可以制出胭脂紅來,于是,一時間胭脂蟲成了西班牙人孜孜不倦熱愛販運的寶貝。可惜這玩意兒不顯眼,時常有海盜劫持了西班牙商船,擄掠了金銀珠寶后,看著胭脂蟲發(fā)呆:這玩意兒干嗎使?不能吃不能穿,扔進海里去!西班牙商人吃了虧,海盜也沒占著便宜,可憐的是遠渡重洋的胭脂蟲就這么葬身大海了。就因為胭脂紅這么難得,所以歐洲大陸的天主教主教的道袍,外加英國人著名的軍裝,都定了這個顏色:所謂“紅衣主教”的尊貴,其實跟胭脂蟲如此難得是牽連在一起的——就跟圣母瑪利亞御用藍色是因為群青珍貴一個道理。
荷蘭畫家維米爾愛用印度黃,這種顏色從他那著名的《倒牛奶的婦人》到《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都被用于描繪畫中人物的衣服:這種顏色很適合表達陽光與陰影,正是荷蘭畫家的摯愛。然而印度黃的制作聽起來簡直像個笑話:需要讓奶牛吃杧果葉,然后撒尿,其尿液就呈現(xiàn)出了印度黃。這里面有許多問題。首先,杧果葉產(chǎn)自熱帶,運到歐洲不太方便;然后,還得有一頭奶牛;最后,奶牛未必愛吃杧果葉子,尤其天天吃。你可以想象奶牛吃杧果葉子已經(jīng)很不爽了,又發(fā)現(xiàn)人類探頭探腦,弓著身子來接自己的尿,一定會產(chǎn)生“人類真愚蠢啊”之感……
當然,紅、黃、藍三色除了有各自的象征意義、來之不易外,還有別的套路。
17世紀,法國古典派大畫家普桑的畫里基本定有紅、黃、藍三色,而且一應(yīng)俱全,套路完整。比他略早的意大利巴洛克宗師卡拉瓦喬,畫里則常多紅、黃,沒什么藍色。比他晚一些的法國畫家華托作畫,則多藍、綠而不愛用紅。
這是為什么?
據(jù)說,卡拉瓦喬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重對比,重效果,色彩和光影有時顯得猙獰,有撲面而來的效果。格羅塞在《藝術(shù)的起源》里說,許多土著人愛紅色,是因為紅色代表著熱血、沖動,這是紅色的原初。我們根據(jù)現(xiàn)代科技則可知,紅色和鮮血同色,又是可見光譜中光波最長、最醒目的顏色,視覺上給人一種壓迫感,所以能刺激人。
反過來,藍色、綠色比較冷,看了容易讓人生出平淡冷靜之心,深藍色甚至會讓人憂郁。像華托作畫,大多為宮廷題材,貴族們得擺著架子,不能隨意激動起來,所以,就以冷色調(diào)為主。
普桑的古典主義和此后的新古典主義,那是最端莊不過的。端莊就是均衡。無論動作和顏色,都要盡量平衡。所以在普桑的筆下,紅、黃、藍幾乎缺一不可。紅色讓人激動了?那就用冷色調(diào)平衡一下。
這一點,后來許多畫家都明白了。巴洛克浪漫主義那一脈,要表達情感躁動就濫用紅色,外加夸張的光影;學院派,包括巴比松畫派,要畫田園安撫人心,就是使用綠色和藍色。當然,也不是所有風景畫家都沉靜自持。凡·高也畫風景,但他在阿爾勒就畫出了一片滿溢的金黃色,鋪天蓋地??鋸垎??夸張。但唯有如此,才能徹底地表達他的激情嘛。
所以呢,以后您去看教堂畫,見圣母那一身紅外罩藍,別嫌棄人家千篇一律——那是畫家專門為圣母配的色,好讓看畫的人心情寧和。想象一下:如果圣母一身燦金亮紅,是不是肅穆的氣氛都要少幾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