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松
大學時代讀到羅曼·羅蘭的著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時,被傅雷先生的“譯者獻辭”打動,他說:
“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戰(zhàn)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戰(zhàn)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消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p>
讀了獻辭再讀小說,似乎平添了許多力氣,能夠激勵自己奮勇前行??墒亲x了小說再去讀傅雷的生平,驚訝地發(fā)現他在“文革”中自棄,不由得生起一個隱秘而難言的疑問:翻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譯者,難道沒有從譯作中獲得戰(zhàn)斗的勇氣和生存的力量嗎?
這個疑問似乎是不道德的,忽閃忽閃就過去了,并不影響我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熱愛。而今這個問題忽然又跑了出來,我決心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
在圖書館發(fā)現這本書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找到的傅雷譯本也有兩種,卻居然一種只剩上冊,另一種只剩下冊,好在這兩冊正好在內容上湊成一部完整的書。
上冊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來時間有點長,二來借閱的讀者可能很多,封面都已經破了,用透明膠帶粘過,書頁也已發(fā)黃。封面上有羅曼·羅蘭于1934年贈給傅雷先生的簽名照,還有書信手跡(封底亦有),真是有些年頭了。翻開書,讀到了熟悉的“譯者獻辭”,又看到作者獻辭:“獻給各國的受苦、奮斗而必戰(zhàn)勝的自由靈魂?!蔽淖忠廊徽嬲\、滾燙。我喜歡這種感覺:滄桑的容顏、鮮活的文字。
“江聲浩蕩”,小說開篇。讀了10頁,就發(fā)現有讀者用圓珠筆在書中文字下面畫線,意思很明顯:這是“點贊”。再往后翻,第一卷第二部以后就沒有這種讀書痕跡了,大約這位讀者一口氣就讀到了第一部??此摹包c贊”,頗有意思,也似乎抓住了書中描寫的氛圍,比如,他在“歲月流逝”節(jié)畫線,還打了個鉤;他注意到江聲、鐘聲是“深沉而熟悉的聲音在歌唱”。書中描寫童年的克利斯朵夫:“在幾步踏級之間,他仿佛過了整整的一生?!边@位讀者在這幾句話下面重重畫線,仿佛很有感慨。
再往后讀,又讀到另一位讀者做的標記,他把右下書頁折了一個大角,這一頁是第二部結尾的最后一段。小說寫道:
“克利斯朵夫也知道,在他心靈深處有一個不受攻擊的隱秘的地方……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愛人的墳墓……可是早晚有一天……死者會從墳墓里出來,用她褪色的嘴唇向愛人微笑;她們原來潛伏在愛人胸中,像胎兒睡在母腹里一樣?!?/p>
再看一個版本,這段話的譯文略有些差別,但意思基本相同,居然也被讀者用鉛筆打了括弧括起來了。這一段是關于青春、關于愛情的,很溫馨嗎?克利斯朵夫與自己搏斗,死傷累累,死者傷者都是他自己,而每一處傷口都是一座墳墓,埋葬著一個愛人。
第三個讀者的印跡是一枚心形花瓣,夾在書頁中,泛紅,有玫瑰色的暈狀斑點,細看還能看到脈絡。這真是一個有心人。書中的這一部分講到克利斯朵夫開音樂會,怒斥女歌唱家,然后與觀眾發(fā)生沖突。這是一次失敗的音樂會,然而成功地反映出克利斯朵夫的性格:耿直、暴烈,決不向流俗低頭。也許那位讀者讀到這一段文字時,體會出克利斯朵夫流出了血和淚,就拿這一枚花瓣作為供奉?
我小心翼翼地翻過這一頁,繼續(xù)旅程,后面再也沒有了類似的痕跡,卻有一些水漬提醒我書的陳舊。不過下冊是另一種面貌,它是新的,倒也符合《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題:全書正是要突出主人公在經歷各種艱難戰(zhàn)斗之后的新生?!靶聲睕]有讀者印記,我的旅程仿佛少了有趣的旅伴,變得有些漫長。好在下冊一開始,克利斯朵夫就有了一個朋友奧里維,他們之間的交往和言談構成全書的一個高峰,頗有些風景讓人流連。
朋友之間平地起了風波,在風波行將結束之時,克利斯朵夫握住奧里維的手說:
“我們在世界上只有兩件東西可以挑:不是吞噬一切的火焰,便是黑夜。雖然黃昏以前的幻夢有一種特別凄涼的韻味,我可不要這種替死亡作前奏的和平?!?/p>
奧里維問他:“什么是生命?”
“一場悲劇?!笨死苟浞蚧卮?,“往前沖吧!”
讀到這里,我有些不想往前沖了。我忽然意識到大學時代的問題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年少輕狂,什么問題都想要一個明白,現在覺得有些問題可以不用明白。我的問題從一開始就錯了,現在只是要取消它。
接下來的閱讀不勝寂寞,我也做起了標記,不是畫線,也不放花瓣,只是折角。約翰·克利斯朵夫終于要和自己決戰(zhàn)了,小說寫道:
“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努力都是用理性與宗教筑成一條堤岸,防御這個內心的海洋。但暴風雨來的時候(內心越充實的人,越容易受暴風雨控制),堤岸崩潰了,妖魔猖獗,跟那些被同類的妖魔掀動起來的別的靈魂相擊相撞?!?/p>
我看到克利斯朵夫的戰(zhàn)斗非常艱辛,然而他生存的根基十分薄弱,說崩潰就崩潰了。幸運的是,小說里的圣徒約翰·克利斯朵夫最終走過了“生存的深淵”,到達彼岸:一邊是光明,一邊是黑暗,人們要從黑暗走向光明。約翰·克利斯朵夫必須得救,他的得救創(chuàng)造了一個生存的支點,并以此激勵那些在黑暗中的讀者走向光明,給他們一個“即將到來的日子”。
至于我,讀完全書以后,把我折的那些書角輕輕撫平,然后合上書,還回圖書館,靜待歲月慢慢地淡去那些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