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在各種藝術(shù)作品中,我特別喜愛圖畫。
雖然愛畫,可是我不收藏畫。因為:第一我不會鑒別古畫的真假;第二我沒有購置名作的財力;第三我并不愛那紙敗色褪的老東西,不管它怎樣古老、怎樣值錢。
我愛時人的畫,因為色彩鮮明,看起來使我心中舒服,而且不必為它們預(yù)備保險箱。時人的畫也有很貴的,我不會拿一本小說的稿費去換一張畫——看畫時雖然心里舒服,可是餓著肚子去看恐怕就不十分舒服了。
我所有的畫差不多都是朋友們送的。朋友們贈送的畫除藝術(shù)價值之外,還有友誼的價值。舉兩個例子吧。北平名畫家顏伯龍是我幼年時的同學(xué)。我很喜愛他的畫,但是他總不肯給我畫。定下婚期的時候,我決定把握住時機?!安垼 蔽液敛豢蜌獾貙λf,“不要送禮,我要你一張畫!不畫不行!”他沒有再推托,給我畫了張《牧豕圖》。圖中的婦人、小兒、肥豬與桐樹都畫得極好,可惜他把圖章印倒了。雖然圖章腳朝天,我還是很愛這張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體現(xiàn)了他的性格。
第二個例子是齊白石大師所作的一張《雞雛圖》。我早就想得到他的一張畫,但這位老人永遠不給任何人白畫,他的潤格又很高,我只好“望畫興嘆”。老天見憐,機會來了!一次,我給許地山先生幫了點忙,他問我:“我要送你一點小禮物,你要什么?”我毫不遲疑地說:“我要一張白石老人的畫!”我知道他與白石老人熟識,或許老人能施舍一次。老人敢情絕對不施舍,地山就出了30元,給我求了張畫。畫得真好,一共18只雞雛,只只精彩!這張畫是我的寶貝,即使有人拿了宋徽宗畫的鷹要和我換,我也不干!戰(zhàn)時我由濟南逃亡出來的時候,囑告家中:“什么東西都可放棄,這張畫萬不可失!”于是,家人把一切家具與圖書都丟在了濟南,只抱著這18只雞雛回到了北平。
后來,家人因北平鬧饑荒而想來重慶,我又函告她們:“雞雛圖萬不可失!”我不肯放棄此畫,一來是白石老人已經(jīng)80多歲,二來是地山先生已經(jīng)去世。白石老人的作品在北平不難買到,但買到的都不能與我所擁有的這一張相比。
(月月鳥摘自中國畫報出版社《真正的生活者》一書,吳浩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