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兵 陳韻岱 郭靜萱
· 執(zhí)行主編寄語 ·
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面臨的挑戰(zhàn)
顏紅兵 陳韻岱 郭靜萱
冠狀動脈腔內影像學近些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冠狀動脈造影術一直是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只能顯示血管直徑狹窄程度,并不能提供血管壁結構和成分的信息以及全面反映狹窄的功能意義。以血管內超聲(IVUS)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為代表的冠狀動脈腔內影像學技術的應用,能夠深入認識血管壁結構、斑塊成分和特征,指導臨床實踐。國內在這兩個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優(yōu)秀的工作。我們在本期又組織了3篇論著[1-3]和2篇病例報告[4-5],反映國內臨床應用IVUS和OCT來進行相關研究和指導實踐的結果;同時還組織了1篇綜述[6]來反映國外在變異型心絞痛患者應用IVUS和OCT的研究結果,以擴展我們的視野。
然而,IVUS和OCT只能提供斑塊的形態(tài)學特征,不能提供斑塊炎癥程度和化學特性的信息。為此,近年來又出現了近紅外光譜、血管內光聲成像、近紅外熒光分子成像和熒光壽命成像等新的腔內影像技術,為探究斑塊特征提供了比IVUS和OCT更多的信息。即使出現了這些新的腔內影像技術,但是迄今沒有任何一項能夠單獨全面評估斑塊。將不同的成像技術互補優(yōu)勢結合到一起的雜交影像學技術,可以將不同的影像數據整合,通過可以容納2種成像導管的成像技術,同時評估斑塊形態(tài),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本期專門組織了1篇綜述[7],反映這方面的進展。
冠狀動脈腔內功能學是近年來的另一大進展。本期專門組織了2篇綜述[8-9],反映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和微循環(huán)阻力指數的臨床應用進展。
盡管冠狀動脈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仍然面臨著眾多的挑戰(zhàn)。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為例說明如下。
首先,病理(生理學)和臨床研究顯示,同樣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但是不同的斑塊病理類型,其導致臨床事件的風險不一樣。同樣的斑塊病理類型,不同的斑塊下化學結構,導致事件的風險不同。即使是同樣的斑塊類型和斑塊下化學結構,炎癥狀態(tài)不同,導致事件的風險也不一樣。因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是否導致臨床事件取決于斑塊病理類型、斑塊下的結構和炎癥狀態(tài)。然而,今天還沒有一種手段能夠同時對這三大因素進行評估,來指導臨床實踐。
其次,高致血栓性和高炎癥狀態(tài)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兩大病理特征,可以影響臨床應用功能學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生理學意義的結果。有研究顯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時評估非罪犯病變有生理學意義,但是在4周后再次評估該病變時結果顯示沒有生理學意義,可能反映了急性期時高炎癥狀態(tài)導致的血管痙攣影響了結果的判斷。
第三,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是目前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手段,但是都是有創(chuàng)、花費較高和有技術設備要求的手段,要在臨床廣泛應用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開發(fā)微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和精準的評估技術來指導臨床實踐。
總之,腔內影像學和功能學的進步無疑擴展了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認識并且可以指導臨床實踐,同時也對心血管臨床醫(yī)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 1 ] 劉臣,周鵬,孫中偉,等. 急性心肌梗死斑塊破裂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特征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的關系.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22-426.
[ 2 ] 黃欣,羅永百,吳昊諭,等.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特點關系的血管內超聲研究.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27-431.
[ 3 ] 許敏,郭金成,徐榮,等.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策略的影響.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32-436.
[ 4 ] 秦鶴錦,戴宇翔,張峰,等. 冠狀動脈自發(fā)性壁內血腫所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鑒別診斷與處理.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75-478.
[ 5 ] 金琴花,陳韻岱.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指導發(fā)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栓來源 1 例.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79-480.
[ 6 ] 李健楠,顏紅兵. 變異型心絞痛腔內影像學特征及其臨床意義.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69-470.
[ 7 ] 周鵬,顏紅兵. 冠狀動脈雜交影像學的最新進展.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57-460.
[ 8 ] 廖念西,劉健. 冠心病患者微循環(huán)阻力指數測定的臨床意義.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61-463.
[ 9 ] 楊峻青,李澤杭,涂圣賢.血流儲備分數的原理、驗證與發(fā)展.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8):464-468.
2017-08-01)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17. 08. 001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基金(2016-I2M-1-009)
100037 北京,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冠心病中心(顏紅兵);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陳韻岱);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心內科(郭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