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摘 要】本文根據(jù)新的教學理念,參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從三方面談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第一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要求;第二部分:三年級寫作教學的主要問題;第三部分:結合實際,談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文。
【關鍵詞】作文教學;閱讀;積累;寫作
寫作能力作為人類的一項重要技能,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扒Ю镏?,始于足下”,三年級作文作為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起步階段,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要求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學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要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弊鳛椤叭腴T階段”的寫作教育,培養(yǎng)興趣要比培養(yǎng)能力更為重要。
1.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喜愛。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寫作技能,首先要讓學生熱愛寫作。如果學生不熱愛寫作,喪失學習寫作的興趣,則作文教學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會有畏難情緒,如果不能加以有效引導,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三年級作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聚焦在培養(yǎng)寫作興趣上。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新《標準》中明確要求將“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從學習寫作之初就緊密地將寫作與生活結合起來。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三年級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3.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能力。寫作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平時積累的東西越多越豐富,則寫作才能游刃有余,不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和“東拉西扯”的現(xiàn)象。新《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充分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能力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寫作的“起步階段”,做好積累無疑是快速“入門”的一個有效方法。積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特別是一些好的名言警句、優(yōu)美詞匯等,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視野,增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二、寫作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對生活缺少觀察。寫作,歸根結底是一項“生活的藝術”,任何寫作若脫離了生活,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年級的學生對寫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難有正確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受孩子的天性使然,他們對身邊的人、事、物充滿興趣,但缺少認真的觀察,更不知道如何動筆將觀察的一切記錄下來。學生對生活缺乏觀察,使得有的作文明顯脫離實際,有的作文像記“流水賬”,有的作文內容空洞,等等。
2.思想上有危難情緒。寫作較于寫話,對學生語言的要求明顯提高了許多。部分學生在邁入“寫作之門”的過程中一時找不到入門的“鑰匙”,便對寫作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而且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引導,沒有持之以恒的勇氣信心,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有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一點挫折,就灰心喪氣,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最終導致亂寫一氣或干脆不寫。
3.有急功近利傾向。有的老師和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寫作能力的過程中,不尊重教育規(guī)律,只看重短期的成效,如有的老師過早或過多地將寫作技法引入寫作教學之中。使學生對寫作不能有客觀、準確的認識,而且容易挫傷寫作的積極性;有的家長只看重分數(shù),強迫孩子死記硬背“范文”,采取“照葫蘆畫瓢”的方式來應對考試,既人為地把寫作“簡單化”,而且極大地束縛了孩子“自由寫作、快樂寫作”的手腳。
三、指導學生作文方法的思考
如何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是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首要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關鍵是要解決寫作內容的問題,即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使學生做“有米之炊”,而不是“無米之炊”。從三年級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培養(yǎng)學生“找米下鍋”的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邁入“寫作之門”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寫作能力與技巧的基礎條件。
1.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葉圣陶在《作文論》中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便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边@句話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積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師并不需要教育學生如何獲得生活積累,而是要引導學生如何從已有的積累中挖掘合適的寫作素材。假日休息中欣賞到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風雨雷電和日出日落;學校生活中與老師、同學的接觸交往,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內容。
2.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開展社會活動,如節(jié)日慰問孤寡老人、進行社區(qū)的環(huán)境調查,讓每個學生都當當小記者,進行實地采訪,了解鄉(xiāng)村變化,創(chuàng)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要求學生注意搜集信息,關注社會動態(tài),多收聽、收看新聞節(jié)目,留心周圍的新生事物,了解社會動態(tài),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后的自強等。
3.布置“生活作業(yè)”。讓學生切身體驗家庭生活的甜酸苦辣。有意識地布置學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參加一些簡單的農活或手工勞動,體驗勞動中的苦與樂,感受家庭生活的冷與暖。使他們由衷地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增強積累,嘗試表達的樂趣。
4.日記是練筆和積累的有效方法。將日記作為積累手段。引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過的、經歷過的、玩過的,觀察到的、研究過的、感悟到的,或者與上述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的真實感悟、真實想法,以日記方式記錄下來。內容越多越好,篇幅可長可短,題材不受限制,關鍵是要有記錄的過程。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有了日常的寫作積累,為正式的作文儲備了豐富的素材。
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學生剛開始寫作,在寫作順序、描述手法、遣詞造句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最大、問題也最多。因此,教師必須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寫作方法。例如,描寫家鄉(xiāng)的景物,教師可以通過資圖片、聲像片、多媒體教學等形式,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講清風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點,等等。又如,寫動物外形時,為了讓同學們寫得有條理,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說明先寫什么,再寫什么,為學生理清思路,化難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