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玉超
揚州的竹子
家居北方,很少看到竹子,年前在湖南長沙見到一片,就有些不相信那是真的竹,給我的感覺倒像是塑料做的,裝飾北方暖氣管子的那種。思來想去,恍然大悟,問題出在竹子的顏色上,在我的印象里,竹子是墨色的,而不應(yīng)該是綠色的,綠色的就顯得生分了。這與我經(jīng)??脆嵃鍢虻哪裼嘘P(guān)。鄭板橋的竹子,是生長在他心地上的,汲取的是精神的陽光,吸收的是性靈的養(yǎng)分,漸漸脫去了俗色,只剩下天地黑白之精華。
特別喜歡揚州博物館藏的那幅《墨竹圖》,畫上的竹,不是成片的竹林,也不是形單影只的孤竹,而是恰到好處的“叢竹”:四五竿老竹粗枝大葉,六七根新篁葉肥莖瘦。昨夜一定下了細雨,疏籬仄徑還是濕濕的,早晨的煙光日影露氣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隔窗看去,清秋色淡,竹影迷離。此畫最能體現(xiàn)板橋鄭燮意境。
鄭燮一生為竹傳神寫影,其實他畫的就是他自己,他的品格氣質(zhì)已經(jīng)融到青竹之中。板橋畫竹到七十歲,老來之竹,采取減法,平淡中藏離奇,清癯中含腴美。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題畫竹》)。對于中國畫而言,淡是藝術(shù)個性,是一種審美取向;對人而言,淡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一種人生境界。成敗得失能淡然處之的人古今都不多,在名利地位面前心不跳的人是沒有的,心率不加速就夠可以了。
鄭燮為“揚州八怪”領(lǐng)銜人物,人怪,畫怪,詞亦怪。《清史稿》說鄭燮“詩詞皆有別調(diào),而有摯語??犊畤[傲”。鄭燮《沁園春·恨》: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好一個怪杰鄭燮,打破世俗方圓,無拘無束,任性放歌。而今,文壇藝苑不乏奇怪唐突之人,卻不見如此痛快淋漓的好詩文!鄭燮五十歲出任范縣令,后調(diào)濰縣做七品縣官。板橋性子乖張,好罵人,因此得罪不少人;心太軟,耳根子也軟,躺在縣衙里聽蕭蕭竹,就聽出了民間疾苦聲,這樣的人不宜當官,只適合鬻畫。于是,官不當了,回揚州賣畫,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樂得悠閑自在。板橋的潤格是不低的: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是畫的價格,更是人的價值。鄭燮不是貪財之人,把賣畫的錢又隨手散了,到晚年竟無立錐之地,只能寄居同鄉(xiāng)李鱓的宅子。
你說他是窮人還是富人?
木質(zhì)的癭瓢
父親近來最喜做的一件事是買晚報,不是每天都買,而是專挑版面多、摞厚的那日買,即使夾雜多半廣告,也欣欣然。如果換成年輕人,這樣的小器是會討人嫌的,但父親到了耄耋之年,喜歡占些小便宜,就顯得很可愛。孩子和老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值得寬容的,因為那是天性自然的流露。
長安西郊的豐樂鄉(xiāng)有位姓郭的老人,由于駝背,每天都彎著腰走路,像頭駱駝,因此有人管他叫“橐駝”。老人家聽了并不動氣,反而說:“好,好,這樣稱呼很好玩?!崩先藦拇松釛壴?,也跟著別人稱自己“橐駝”。老人善于種樹,他種樹的訣竅是順著樹木的天性,讓它順其自然規(guī)律生長。有人問他:“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郭橐駝?wù)f:“我只知道植樹,不懂當官的事。不過,我住在鄉(xiāng)下,見到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fā)號施令,小百姓吃飯時放下碗筷來慰勞他們尚且來不及,生活怎能安定呢?”不知內(nèi)情的人以為又是拿鄉(xiāng)鎮(zhèn)干部開涮,其實不然,郭橐駝是唐朝人,柳宗元傳記的人物。歷史與現(xiàn)實在某些細節(jié)上總有驚人的相似處。古人善作傳,太史公不必說,左丘明也作了不少好傳,只是他們立傳的多是官宦名流,離我們太遠,倒是柳宗元的傳記,多是草根一族,顯得更親切些。捕蛇者、木匠、藥師、花匠,山野之農(nóng)夫,市井之細民,都被他收羅筆下。
天真率性的還有揚州八怪的黃慎。好聽耐看的漢字那么多,黃慎偏偏用“癭瓢”這兩個奇怪的字作號,真有些老小孩的意思?!鞍`”字《說文》解為“頸瘤也”?!捌啊睘槁∑鹬疇?。難道他常年低頭讀書,頸椎有所不適?或者是每日弓身作畫,脊背落下痼疾?反正他的自畫像背是微駝的。癭瓢子曾取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之意,作《郭橐駝種竹圖》:畫面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面色黝黑,短須雜陳,頭頂草帽,腳穿草鞋,挽袖過肘,挽褲過膝,左手執(zhí)青竹,右手握長柄鐵鎬,躬身駝背,從容而熟練地在種竹。旁立一位頭戴藍色巾帽、雍容長衣拖地之人,面容白凈,一縷長髯齊胸;兩袖垂履,身體前傾,以好奇目光觀郭橐駝植竹。描繪的像似“富豪人家為觀游”而請郭橐駝來庭院種竹,又像似柳宗元為寫《種樹郭橐駝傳》而體驗生活,頗為生動。
怪也是天性的一種特征。四十歲那年,黃慎用木瘤刳制一只瓢,并在瓢口外沿鐫“癭瓢”二字。我猜想,他每天飲一癭瓢甘冽的井水,心情一定很滋潤。
鐵器的冷,是可以穿透人心的;木質(zhì)保留著天性,頤養(yǎng)人心。
阿喜的葫蘆
世有奇人,然后有奇才。奇人常有,而奇才不常有,奇才有蓋世之技,有匡世之術(shù)。世有怪人,然后有怪才,怪才思維異端,行為不軌,每有出人意料之舉,令人嘆服折服。又奇又怪之才可謂鬼才,鬼才比奇才略方,比怪才略圓,又須仙風道骨定心,鬼氣神氣盈身,故最難修煉。
鬼才多少年能出一個?恐怕得五百年。唐以來的一千多年一共出了兩個:唐朝的李賀算一個,清朝的羅聘和當代的魏明倫合起來算一個。理由何在?李賀是公認的詩鬼,沒啥說的。羅聘被稱為“五分人才,五分鬼才”,只能算半個;“文才蓋世,戲膽包天”的魏明倫姓魏,魏字一半是鬼,一半是委,只好委屈了,也只好算半個。此乃笑談,不可當真。
據(jù)說羅聘小時候眼睛有點像歐洲人,靈眸藍汪汪的,清澈透明,家人給他起了個可愛的小名叫“阿喜”。阿喜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二十幾歲就成為揚州畫壇后起之秀。揚州是當時中國的大都會,藝苑花枝招展,文壇百花盛開,尤其是畫界,狂士蜂擁,大師云集,后生羅聘何以能立足?關(guān)鍵在于他成為金農(nóng)的入室弟子后,繼承師法,又不拘泥師法,獨辟蹊徑,以畫鬼樹立起自己面目?!豆砣D》是他的存世名作。一組八幅鬼之景象,有胖鬼,有瘦鬼,有衣衫襤褸的窮鬼,有好色擺闊的富鬼,形形色色,仿佛聊齋插圖,猶如諷刺漫畫。不是鬼才,如何能生出這般詭異念頭?二百多年來,評論者多看重畫家拿鬼說事兒,諷喻現(xiàn)實,再現(xiàn)世相,如紀曉嵐所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所聚恒在人煙密簇處,“所畫有《鬼趣圖》頗疑其以意造作”,其實,我相信羅聘畫鬼著墨處是在鬼的“趣”。如果只描鬼臉,不寫意趣,豈不成了恐怖的“鬼片”,誰還買他的畫?請看我稱之為“闊鬼求愛”那幅:一個穿著考究,眼睛如銅錢的富鬼,手拿一束蘭花,好似在向女鬼求愛,又像是給小三兒獻殷勤,旁邊那個拿著扇子和雨傘的白無常仿佛是大款鬼的隨從,在一邊偷聽情話。鬼態(tài)即人態(tài),妙趣橫生,人間煙火味甚濃。
羅聘鬼氣十足。他說自己的藍眼睛可以白日見鬼,還煞有介事地告訴別人:白天鬼少,夜里鬼多,而中午時分,鬼絕跡不敢出。營造出這樣的輿論氛圍,鬼拿他都沒辦法,何況人乎?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因此有人替羅聘擔憂,要是哪天他作古了,鬼們難為他,讓他畫人怎么辦?學人唐弢先生有大智慧,亦有大趣味,他說其實這很好辦,羅聘只要帶著這八幀《鬼趣圖》去見鬼,同時告訴他們說:“這便是人!”
羅聘不單畫鬼,也畫俗世物品。羅聘的一葫蘆圖冊頁讓我流連:兩只葫蘆,一穩(wěn)坐,一傾斜,一老氣橫秋,一稚氣未脫,看著,不覺眼熟,忽然想起老家墻腰搭著的那兩只大肚葫蘆,一青一黃,與之像極。想必羅聘的“朱草詩林”宅子里,不單有蘭,不單有竹,也一定有匏。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的先輩就開始種植葫蘆了,那時候不叫葫蘆,而是叫“壺”,也叫匏,詩經(jīng)中有首很傷感的詩歌,開頭一句是:匏有苦葉。詩中說,秋天的早晨,墻根下的葫蘆葉子已經(jīng)枯黃了,一位姑娘獨自徘徊在岸邊,期待男朋友佩帶葫蘆過河來迎娶她,卻久久不見人來。
我知道,阿喜一點也不喜歡畫鬼,他更喜歡畫葫蘆。誰不喜歡等待心上人佩帶葫蘆過河一類的美好事情,哪怕等得有一點焦急,有一點憂傷。
風情萬種
最解風情的不是我們?nèi)?,而是竹子,還有松。
李方膺的《風松圖》作于乾隆十年四月十五日,畫上兩株勁松傲然挺立,松根如虎爪深入巖石,樹干若龍鱗氣概沖天,松枝朝同一方向有力轉(zhuǎn)折,松針橫斜,如一梭梭箭鏃,帶著尖銳的風聲呼嘯射出,一股傲然之氣躍然紙上。風勢洶涌,烏云從遠天翻滾而來,醞釀滂沱,畫面無雨而雨意淋漓。風吹樹搖,樹挾風動,滿眼動態(tài)?!讹L松圖》構(gòu)圖亦膽大妄為,別有用心:兩棵松樹雙雙屹立在畫幅正中,松樹冠部隱沒在畫幅之外,只突出挺拔剛直的軀干,仿佛兩條頂天立地的漢子,經(jīng)受著狂風暴雨的洗禮。可謂:疾風中彰顯松樹精神,黑暗下展示自身品格。
想找一本古人寫風的文章讀,隨手拈來《明代散文選》,就讀到了明代散文大家劉基的《松風閣記》。晴江畫“風松”,伯溫寫“松風”,反正都在風和松。劉基寫風,重在寫依附于各種物的風聲:先概說山谷、河水之風聲,然后細說草木葉脈之風聲,著落點在“宜于風者莫如松”。金雞峰下有閣,閣后山峰高聳,峰頂有三棵幾百歲的松,微風拂之,聲若暗泉颯颯流過沙石;聲音稍大時,如奏雅樂;而大風穿過松間,則像江河波濤洶涌,又像重槌擊鼓,節(jié)奏隱約?!端娠L閣記》作于1355年7月9日,劉伯溫在松風閣小住三日后又補記:“當日正中時,有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有聲如吹塤篪,如過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蟲鳴切切,乍大乍小,若遠若近,莫可名狀。”劉基知我筆拙,八百多年前就代我寫好了《風松圖》的賞析文章。
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李方膺于合肥五柳軒又借風物抒懷,作《瀟湘風竹圖》。這一時期李方膺因受誣陷被罷官,心中郁悶,作品多有不平之氣。古人說,風無形,隨其物之形而生焉?!稙t湘風竹圖》中風之形,依附在竹、在石、在草,歸根結(jié)底體現(xiàn)在竹。竹枝如旗,紛紛順向傾斜飛揚,強調(diào)的是風的動感;竹葉呈瘦長扁方狀,葉端或圓或方均無尖,突出了風的消磨感;搖曳的兩枝新篁被壓迫成弓形,強化了風的力度與質(zhì)感。李方膺在此畫上題詩云:“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鼻缃壬孕诺糜欣?,我們不但從竹枝飛舞、竹葉飄動中看到了風的形象,而且從竹管絲弦中聽到了古樂般的風聲。中國畫重在寫意,此畫聲勢在風,骨氣在竹,用意在人的精神品格:傲岸不屈,不平則鳴。
明清只識風花雪月,大唐更有風情萬種。于暮色蒼茫中吟誦李益的《竹窗聞風寄友》詩,妙不可言。詩曰: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fù)動竹/疑是故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向晚時分,詩人獨坐竹影繚亂的書屋,臨窗遠眺歸鴉,不禁懷想起同為“大歷十才子”的朋友。突然,竹葉沙沙,柴門咿呀,以為故人來了,慌忙出門迎接,卻原來是晚風探望主人。夜深人靜,竹葉上的露珠隨風滴落,打濕了石階下久生的點點青苔。隨后風們掀簾進屋,把綠琴上的塵埃拂拭去了。原來我以為唐朝的風都在唐服流暢的褶皺間穿行,如今才發(fā)現(xiàn),唐朝的風還流動在江南絲竹之上。唐朝的人風雅,物亦風雅。真正的風雅與高貴,與生俱來,附庸不得,花錢也買不得。
揚州的梅
我是挺無知的,很久以來,一直以為臘梅是梅的一個品種,就像人分男人女人一樣。查《辭海·生物》才知道:梅,薔薇科,落葉喬木。臘梅,臘梅科,落葉灌木。
沒去過揚州,據(jù)說揚州多梅,特別是“千家養(yǎng)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的清代揚州,瘦西湖梅林夾岸,小金山花開如雪,平山堂有十畝梅園,梅花嶺上暗香鋪路。清朝的揚州還出了幾位畫梅的高手,比如揚州八怪中的高西唐、金冬心和汪士慎,尤其是號巢林的汪士慎,與梅結(jié)下半生緣。我在讀汪巢林的幾幅梅花圖時,一直猜測他畫的是梅還是臘梅,后來想起梅是喬木,才斷定他畫的都是梅,而非灌木的臘梅?!睹坊▓D卷》梅干以淡墨揮灑點染,梅枝橫斜而出,轉(zhuǎn)折自然;千萬朵梅花爭相開放,仿佛成群結(jié)隊的江南女子在唱山歌,春意濃濃,生機勃勃?!赌穲D軸》卻又另一番面貌:橫空倒掛一二瘦枝,枝上超然聚散八九朵清瓣。居中右題詩一首: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冰華化水月添白,一日東風一日香。詩畫和諧,質(zhì)樸而有韻致。
汪士慎愛梅愛得癲癡,五十四歲那年他左目失明,仍畫梅不止,且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乾隆十九年秋天,花甲之年的汪士慎在揚州城郊購置一處蓬窗小屋,春賞竹,夏賞蘭,秋賞菊,冬賞梅,每日品茗讀書,賦詩作畫,日子安寧而恬靜??上萁堑拿坊▋H開數(shù)度,汪士慎的右眼也失去了光明。家人和朋友為他擔擾,他卻頗為豁達:“衰齡忽而喪明,然無所痛惜,從此不復(fù)見碌碌尋常人,覺可喜也?!彪p目俱瞽,但仍能以意運腕作狂草,可謂“盲于目,不盲于心”。為梅花寫盡目力,為藝術(shù)至死不渝,這樣的事,似乎只有在古代才能發(fā)生。1759年的那一天,孤寂凄涼的汪士慎伴隨一縷暗香西去,再也沒有回來。我們只能從他留下的詩畫中去懷念他梅一樣疏淡高傲的笑容,只能從他留下的《巢林集》中追尋他詩一樣孤獨朦朧的身影。
最寫意的梅生長在揚州,最抒情的梅生長在宋代。北宋詩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終日種梅養(yǎng)鶴,世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道盡了梅之神韻。王安石寫梅,更強調(diào)五官與內(nèi)心的呼應(yīng):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一般清高自負的李清照作梅詞云:“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墨跡未干,就后悔說:“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边z憾的是這位絕代女詞人至死也沒有讀到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聽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悠遠的笛聲來自晉朝。那是被《晉書》津津樂道的一段故事:東晉大將桓伊與狂士王徽之萍水相逢,徽之耳聞桓伊善吹笛,令人請桓伊為自己奏一曲?;敢辽矸葙F顯,但素聞徽之大名,便演奏一曲《三調(diào)》,然后登車而去,客主不交一言。一個謙素曠達,一個不拘形跡,好一個魏晉風神。千年之后,聽梅花古曲,仿佛置身于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月下,多少驚心的情感都遺落在驛外斷橋邊,多少寂寞往事都已隨黃昏消散。急促的笛音中,看桓伊的馬車轔轔遠去;舒緩的旋律里,看徽之軟底布鞋漸行漸遠。一詠三嘆中,世上只獨立一個你。
什么叫似是而非?臘梅非梅是也。古今很多事,若深究,你我都會掉進坑兒里,文一些說,我們會愈發(fā)迷惘。盡管如此,我還是愿意張開心目,明辨是非。
萱草的味道
草根族似乎總有無邊際的憂愁,其實富貴人也有數(shù)不盡的煩惱,人活著,都逃脫不開憂煩。
比起揚州八怪之李鱓,我們的煩惱就不算什么了。鄭燮的《飲李復(fù)堂宅賦贈》詩中勾畫出李鱓坎坷仕途:26歲中舉人,而立之年以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可謂平步青云。因不愿受正統(tǒng)畫風束縛,又遭到妒嫉排擠,33歲時被迫離開京城。浪跡江湖多年后,出任臨淄、滕縣縣令,為政清簡,因得罪上司而去官?!皟筛锟泼毁H官”,從少年得志,到老來賣畫為生,如此起伏跌宕的人生境遇,放在誰身上都夠受的,李鱓的心中難免積淤些不平氣、憂憤氣。何以解“憂”?誰能銷“恨”?古往今來文人的自我消解郁悶的辦法無外乎寫詩作畫,李鱓是文人,當然也不例外。他在一幅花卉上題識:不獨萱草可以忘憂,此花亦能銷恨。嵇康《養(yǎng)生論》說,神農(nóng)經(jīng)言中藥養(yǎng)性,故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據(jù)我所知,李鱓借合歡泄忿的時候不多,他還是喜歡畫萱草解憂。比如他畫《萱草》、《萱草蘭花》、《蕉石萱草》等等。李鱓還作《萱草》詩:自塒萱草小院東,潛消怨語與愁風。爾能使我無憂忘,愿許畦頭補幾叢。
何謂萱草?一棵草能有何功效?中國人喜歡追根溯源,古人的話似乎更有說服力。兩千多年前,諸侯小國林立,就像后來軍閥混戰(zhàn)的樣子,當時的戰(zhàn)事是很多的:丈夫到遠方征伐去了,美麗而年少的妻子日夜想念自己的親密愛人,想得特別的心苦,想念得頭都疼了。怎么排解這尖銳刻骨的孤獨和憂思,“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女人想,哪里有忘憂草,找來一棵栽在后院,好一解相思之苦。這位多愁善感的女人生活在《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中。諼是忘的意思,諼草就是萱草?!墩f文解字》說“萱”是“令人忘憂草也”。原來萱草就是忘憂草,怪不得李鱓用它解憂。
一個人遭遇不公,如果不能求得自我平衡,也不能自我解脫,每天陷入憤懣與悲涼之中,倒不如游走紅塵,放任自我性情,另尋一條生路。李鱓仕途失意后,一邊游山玩水,一邊在水墨上“自立門戶”,通過繪畫寄予思想,寄托情懷。他放開手腳,大膽地將莊稼院的種種用具器皿、五谷雜糧都搬到畫上,求大俗大雅,耳目一新,從而開拓了花鳥畫表現(xiàn)的新領(lǐng)域。他畫大蔥、生姜,荸薺,他畫蠶桑、稻穗、麥穗,他畫扇子,滿紙土腥氣、煙火味,俗中有禪味,雅中有寄托。他畫的扇子都是破的,不知道是扇暑氣扇的還是扇心中悶氣搖的。李鱓的《時新佳品》把農(nóng)桑稼穡的平民與玫瑰花的高貴融在一起,真是別出心裁。畫上櫻桃色彩鮮艷,甜汁欲流。桑綠蠶肥,桑葚可人。中間的麥稈堅韌高挑,麥葉伸展舒張,曲線柔美,麥穗籽粒飽滿。玫瑰花面色嬌羞,香氣四射。仔細端詳,玫瑰葉上長著尖刺,如仙人掌,不經(jīng)意中透露畫家有怨氣未消。畫上題長款,參差侵入畫面,卻不覺突兀:“麥黃蠶老櫻桃熟,正是黃梅四月時。更添玫瑰一枝,亦時新佳品也?!毙吕想s陳,春華秋實,和諧田園,體現(xiàn)畫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心。此畫線條勁挺有力,行筆迅疾,赤、黃、綠、青、紫五彩,干、濕、濃、淡、焦五色齊聚畫面,墨色協(xié)調(diào)又有變化,色彩豐富而不失淡雅,不乏文人畫高妙境界。
古代文化傳統(tǒng)是耕讀傳家,書讀好了出去當官,讀不好安居田園勞作,因此許多文人當官并不職業(yè),大不了回家種地。而今官人為什么急功近利,迷戀官場,文人為什么大多心浮氣躁,少見大家氣象?主要是文化底蘊淺薄、缺少獨立人格的支撐,或者說,身后沒有一片開闊邈遠的田園可供依托。
李鱓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他種植在庭院的的萱草早已枯萎,再談萱草能否解憂還有意義嗎?當然有。當代人的壓力比古人要大得多,這個世界需要憂慮的問題更多,因此我們有必要遠離自身的抑郁,心情舒暢地去關(guān)心整個宇宙的憂思。也就是說,要想解放全人類,必須先解放我們自己。從心理學角度看,說萱草解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板锊綄し疾?,忘憂自結(jié)叢。葉舒春夏綠,花吐淺深紅。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边@是初唐詩人李嶠詠萱的句子。如此姣妍花容,馥郁花香,自然會愉悅?cè)说木?,調(diào)節(jié)人的情緒,使人身心得到一絲慰藉,暫時忘記憂愁。萱草的花葉梗根都是中藥,從中醫(yī)角度講,萱草有安神、解熱、寬胸等多方面功效,說萱草解憂也不是空穴來風。《本草求真》就說:“萱草味甘而氣微涼,能去濕利水,除熱通淋,止渴消煩,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郁?!笨傊?,我們還有救。
萱草還有其他別名,《農(nóng)政全書》卷之四十六荒政草部:萱草花,俗名川草花,一名鹿蔥,又名宜男。其葉就地叢生,兩邊分垂,葉似菖蒲而柔弱,又似粉條兒菜葉而肥大。葉間躥莛,開金黃花,味甘無毒。根涼,亦無毒。葉味甘。徐光啟說他親口嘗過,不但能救饑,而且味道相當不錯。
名字的容顏
都說名字只是個符號,對人并不重要,然古往今來,貧富貴賤,哪個曾掉以輕心?古人凡有些身份的,往往有名有字,有別號有雅號,而且不止一個?!皳P州八怪”之金農(nóng)怕是古代文人中名號最多的一個。金農(nóng)字壽門,又字司農(nóng),又字吉金,號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別號金牛、老丁、竹泉、稽梅主、恥春翁、壽道士、之江釣師、三朝老民、蓮身居士、龍梭仙客、仙壇掃花人、金二十六郎、百二硯田富翁、蘇伐羅吉蘇伐羅、心出家盦粥飯僧……金農(nóng)到底有多少個別號?有人說是二十五個,我看不止。揚州八怪這一群活躍在清代中期揚州地界的傳奇畫家,他們以逾規(guī)破矩的畫風為藝壇注入激情,他們以卓爾不群的思想為社會注入一股活水,他們以孤傲清高的行為方式為國人張揚了人性。金農(nóng)之怪,怪在何處?《清史稿》言其“性逋峭,世以迂怪目之。”我以為還怪在他的字號太多。
金農(nóng)為什么用那么多名字?我猜想,他是嫌自己的畫不好,怕玷污了他的本名。當年魯迅先生入南京水師學堂時,他的本家親戚還是覺得子弟進學堂“當兵”不大好,不宜拿出家譜上的本名來,因此給魯迅改名為“樹人”。金農(nóng)五十歲才開始畫畫,當時他書法的名氣和鑒賞的名氣要比他的畫名大得多。他的書法創(chuàng)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號稱“漆書”,《書學史》有小傳。他精于鑒賞,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日常開銷也靠古董店維持。他畫名的確立,應(yīng)該在老年。他的作品汲取漢代畫像石刻養(yǎng)分,古雅拙樸,富有金石氣。《桐蔭論畫》言:“金壽門農(nóng)襟懷高曠,目空古人,展其遺墨,另有一種奇古之氣出人意表——真大家筆墨也?!?/p>
世人看重金農(nóng)墨梅佛像,我獨喜冬心山水人物。他的山水人物畫意境幽僻,筆法稚拙,設(shè)色淡雅,富有筆墨趣味。讀《揚州八怪畫集》中收錄的畫,可體會他的一貫作風。《觀山圖》:遠處群峰獨立,恍若仙境;中景山巒起伏,云聚霧漫;近處斷崖古松,畫中二人一束發(fā),一草帽,倚欄扶柵,相對而言,細究神情,所言一定在山水之外。旁有一童子手握一桿細木,似在低頭觀崖下深澗跳蕩,聽猿猴兩廂對話?!肚锪止苍拡D》:秋木林立,而無西風騷擾。一高人正面仰臉,雙目沉靜;一名士側(cè)身背手,踱步款款,相對共語寥寥,各有所思。秋木以淡墨勾勒,不著皴法;雙勾描畫石綠小葉,新如春發(fā);人物衣紋取法漢像,本質(zhì)古拙。整個畫面作淺絳色,溫暖而祥和,筆墨淡雅疏簡,有童稚畫意味。依金農(nóng)習慣,畫右側(cè)題八十字長款,記述緣由:前有馬和之畫《秋林共話圖》,此畫后進了內(nèi)府,金農(nóng)“追想其意畫于紙冊”。前日在網(wǎng)上見金農(nóng)另一幅《秋林共話圖》,題款內(nèi)容基本一致,筆墨技法如一,畫面色彩內(nèi)容相近,只是人物形態(tài)有所變化,秋林樹木也空疏了許多。不知馬和之是何許人,其畫有多妙,讓金農(nóng)如此傾心流連,連連默寫兩幅。
人一生中可能有多少種稱呼?呱呱墜地,父母會給起個利于養(yǎng)活、便于招呼的小名,然后再鄭重其事地取名、字、號,要上學的,或許還要起個學名;長大成人,自己做主了,便給自己命名若干個別號;隱姓埋名時有化名,出家有法號;不小心被別人開玩笑送個諢名綽號,青史留名或許皇帝封你個謚號。近代人寫文章有筆名、從藝有藝名。當代人不喜歡字了、號了,偏偏又添了網(wǎng)名博客名。其實,你有多少名都不要緊,關(guān)鍵是大丈夫何時何地都要勇于通名報姓,而且是身份證上的那個。
鄭板橋在《靳秋田索畫》中說:“石濤的畫比八大山人的要好,但八大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揚州,其中一個原因是八大無二名,而石濤別號太多,不易記識?!庇幸幻驺~鏡,是歷史的容顏;有一條河流,名字叫時間。石濤沒有因為名字多而被遺忘,金農(nóng)也沒有。所有的虛名都會被一只看不見的大手抹去,留下的,一定是最美麗的容顏。
指尖的禪意
忽然想起小時候被父親彈腦殼的事。我猜想,中國的孩子不會有哪個不曾被父親彈過腦殼,那是父親對孩子最親昵的表示,當然,有時也是一種威嚇。彈指,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詞,是由東行的菩提達摩禪師還是西行的玄奘法師攜帶,不得而知。佛家常用彈指表示許諾、歡喜或告誡?!对鲆话⒑?jīng)》曰:“如來許請,或默然,或儼頭,或彈指?!薄斗ㄈA義疏》云:“為令覺悟,是故彈指?!备赣H不信佛,可他知道用彈指表示對孩子的喜愛之情或是訓誡之意,真是奇怪。
彈指也是時間單位,佛經(jīng)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翻譯名義集·時分》)。我們常說的一閃念、一瞬間、彈指間、其實說的都是佛教用語。一九六五年,毛澤東作《重上井岡山》詞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那一年,我們家沒有掛鐘,也沒有座鐘,更沒有電子表,父親仰頭觀日算上班的時間,扳著指頭算發(fā)工資的日子,喜與憂都在他的手指上。而今又一個三十八年過去了,倏忽間,世界早變了模樣。
這日讀《揚州八怪畫集》中高翔的山水,不太合我意,以為自己與西唐無緣,即將放下畫冊的一瞬間,一幀園林圖景撲面而來,令我驚喜不已。畫集收錄高翔九幅作品,此畫居最后,我想是編者有意為之,如一場大戲,沒有壓軸的怎成呢。吸引我的不單是畫,還有題名:《彈指閣》。又是彈指!這些日子我雖未參禪,但心存禪意。據(jù)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載,彈指閣在揚州天寧寺下院的枝上村,“南筑彈指閣三楹,三間五架,制極規(guī)矩。閣中貯圖書玩好,皆希世珍。閣外竹樹疏密相間,鶴二,往來閑逸。閣后竹籬,籬外修竹參天,斷絕人路?!睋?jù)說,彈指閣原為文思和尚的居址,后來成為高翔的書齋。高翔就地取材,臨摹寫生,以俊秀潔靜的筆風,清明地描摹了極富江南特色的園林小景,觀之如入禪境。畫面主角是庭前五株參天古樹,虬根老干,用皴擦勾勒,葉茂枝繁,用濃淡點染。樹上藤蘿垂掛,更增添了生命的堅韌與倔強。樹下倆人,一年輕者躬身求教,年長者拄杖而答。畫面右邊是一座二層樓閣,樓上懸掛佛像,像前設(shè)一張供桌,似有香煙繚繞;樓下置一空榻,主人恐是那院中儒雅又散淡的老者。畫面從左至右竹籬橫斜,直隱于屋后芭蕉叢中;左偏有柴扉直通院外,有清風徐徐吹來。更為奇妙的是,畫上不見鳥雀,樹端倒畫一鳥巢,使整個庭院愈發(fā)靜謐清涼如禪林。正如畫上所題:“登樓清聽市聲遠,倚檻潛窺鳥夢閑”。閣名“彈指”,是否寓意時間悠長而易逝,頓悟成佛如彈指?
高翔是地道的揚州人,號西唐,終生布衣。他性情乖僻,清高孤傲,所作山水梅竹透露出孤芳自賞、雅韻欲流的品格。高翔是揚州八怪中唯一與石濤過從密切,情誼深重而結(jié)為忘年交的一位畫家?!稉P州畫舫錄》云“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石濤身后無嗣,唯有高翔年年為其掃墓,足見高翔對這位藝術(shù)前輩的敬重。高翔晚年右手殘廢后,以左手寫字作畫,書風畫法愈加樸拙老到,指間禪意依然。《廣陵詩事》說:西唐工八分書,字奇古,為世寶之。亦善詩歌,著有《西唐詩抄》。
由《彈指閣》不由得讓人想起韶州的大梵寺,也就是今天的韶關(guān)大鑒禪寺。六祖慧能大師曾多次應(yīng)邀在大梵寺開壇講法,弟子法海集記慧能語錄成《壇經(jīng)》。在佛教中,中國佛教徒的著作被稱做“經(jīng)”的,只此一部。六祖慧能創(chuàng)立的禪宗,徑直倡導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無須背誦佛經(jīng),歷經(jīng)諸多階級累世修行,只要認識本心,“但行直心,到如彈指”,頓悟成佛。
佛禪對中國畫的影響更是深遠,可以說,沒有宗教繪畫,就沒有畫圣吳道子;沒有佛教禪宗人物畫,就沒有獨立于宋代的梁楷(他的《六祖斫竹圖》以簡練而極富節(jié)奏感的線描,表現(xiàn)六祖慧能悠然自得劈削竹子的情態(tài),讓人過目難忘)。再譬如清初“四僧”的世外山水,譬如高翔的禪意之作《彈指閣》。
在老家,彈腦殼又叫“彈腦嘣”,可能是彈指的形聲,也可能是彈指的會意,誰知道呢。我懷念被父親彈指的遙遠歲月,我留戀彈我女兒小小腦殼的舊日時光。我會因為我們終究都會老去而平靜。這算不算“頓悟”呢?
〔責任編輯 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