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宋朝時期,洛陽城里有一位特別喜歡玉石雕刻的年輕人,可他換了很多師父,做了很多練習(xí),但雕刻技巧卻總是平平。
終于有一天,他聽說洛陽城里來了一位聞名遐邇的雕刻大師,連忙收拾東西去拜師。
聽了年輕人的訴說,雕刻大師問年輕人:“平時你可是用石頭練習(xí)?”年輕人說:“不是正式雕刻的作品我就用石頭,只有正式雕刻作品的時候,我才舍得用玉!”
“那從今天起,用玉石練習(xí)試試!”大師說。
“只是平時練習(xí),用玉豈不是太可惜了!”年輕人很是不解。
雕刻大師笑了笑說:“依你所說,你已經(jīng)掌握了雕刻技巧,卻還雕刻不出滿意的作品,那就是態(tài)度問題了!用石頭作練習(xí)材料,固然便宜,可也正因為它便宜,你每下一刀,便少了一分謹慎的考量。用玉作雕刻材料,雖然貴許多,可是也正因為貴,你下刀之前,都會冥思苦想,做到最好。這兩種練習(xí)材料,哪種會使你精進呢?”
雕刻大師一席話,讓年輕人恍然大悟。
其實,有些事我們做得不夠好,并不是我們不勤奮,也不是因為我們不執(zhí)著,而是我們忽略了那份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
純陽摘自《生命時報》
(做事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能否成功。本文適用于人生態(tài)度方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