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拴軍
(渤海大學(xué) 國際交流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13)
?
再議《中原音韻》及相關(guān)韻書中宕江攝知莊章組陽聲韻字的開合*
安拴軍
(渤海大學(xué) 國際交流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13)
《中原音韻》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的擬音存在分歧。從覺藥鐸韻的去向看,《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應(yīng)該限定在冀魯和北京官話內(nèi),而在這兩大方言區(qū)中很難看到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讀開口的情況。從文獻(xiàn)看,早在宋朝的《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就有明顯的證據(jù)證明江開二知莊先于宕開三莊變?yōu)榱撕峡诤簟!睹晒抛猪崱贰豆沤耥崟e要》中仍有區(qū)別,說明宕開三莊仍處于“變合”過程中。明清時期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五方元音》《李氏音鑒》等韻書或韻圖則多已合流且讀合口呼。因此,《中原音韻》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合流,也變?yōu)榱撕峡诤簟?/p>
《中原音韻》;宕江攝知莊章組陽聲韻字;開合
在《中原音韻》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合流,宕開三知章組字與之對立。關(guān)于知莊章三組聲母的分合,楊耐思、李新魁、寧繼福三位先生都認(rèn)為已合流為一套聲母,只是音值略有差異,關(guān)于韻母的擬音,三位先生差別較大,李新魁、寧繼福將宕開三知章組陽聲韻字如“張、章”擬為ia,楊耐思擬為a;楊耐思、李新魁將宕開三莊和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如“莊、撞、窗”擬為ua,寧繼福擬為a[1-3]。
關(guān)于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的擬音,主要分歧在于有無合口介音u。楊耐思[1]82-87、李新魁[2]98-102認(rèn)為有,寧繼福[3]18-26認(rèn)為無。
(一)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看
關(guān)于《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目前還無定論,李新魁認(rèn)為是以洛陽音為主體的河南音[2]17-23。耿振生、劉勛寧以“入派三聲”和“古代通、江、宕諸攝入聲字有文白異讀,通攝入聲字兩見于蕭豪韻和歌戈韻”兩個特點(diǎn)為鑒別標(biāo)記,認(rèn)為《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不是洛陽音[4-5]。桑宇紅從中古知莊章聲母的音類分合及演變走向也證明了《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不是洛陽音[6]。劉淑學(xué)從入聲演變模式,包括入聲消變軌跡以及清入歸上的特征,證明洛陽話和膠遼官話不是《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并進(jìn)一步指出可能是河北中西部順平一代方音[7]。如果從入聲韻的去向看,《中原音韻》的覺藥鐸三韻存在文白疊置,除了與果攝合流外,藥鐸韻中的一部分字還歸入了效攝,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這種現(xiàn)象僅存于冀魯官話和北京官話中。從筆者收集的材料看,中原官話、膠遼官話的確鮮見藥韻歸效攝的例證,即使有個別字讀同效攝,也無規(guī)律可言,不像《中原音韻》那樣成系統(tǒng)。因此《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應(yīng)該限定在冀魯官話和北京官話內(nèi)。而在這兩個官話區(qū)內(nèi),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多已合流且有合口介音u。
縱觀整個現(xiàn)代漢語方言,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讀開口主要分布在東南諸方言,北方方言僅見于河南南部的中原官話、湖北北部的江淮官話及山西、內(nèi)蒙古個別晉語方言點(diǎn),而在冀魯官話和北京官話中很難看到,由此可見,三組字在《中原音韻》中讀開口沒有時音基礎(chǔ)。
(二)從文獻(xiàn)看
上溯到宋朝,《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已經(jīng)率先孳生出了合口介音。江開二知莊列于合口圖內(nèi),宕開三莊列于開口圖內(nèi),說明江開二知莊先于宕開三莊完成了“變合”過程。唐作藩、竺家寧、麥耘均持此說[8-10]。下延至明清,反映北方方言或古官話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合并字學(xué)集韻》《五方元音》《拙庵韻悟》《李氏音鑒》等韻書或韻圖中,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均已合流,變?yōu)榱撕峡诤?。再看同時期的相關(guān)韻書,《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有別,宕開三莊的開合雖無從判定,但江開二知莊已經(jīng)明顯變?yōu)楹峡诤袅耍睹晒抛猪崱方_二知莊(八思巴文轉(zhuǎn)寫為 )用 做韻頭,《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將江開二知莊列于第二圖,標(biāo)為“合口呼”?!袄皇?,不立法”,宋末《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元代《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中的江開二知莊均已孳生出了合口介音,這一現(xiàn)象絕非偶然,而作為同時期尤其是演變速度較快的北方韻書中的一員,《中原音韻》中的江開二知莊沒有理由還停留在“開口”,只是與《蒙古字韻》等韻書不同,《中原音韻》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合流了,那勢必也變?yōu)榱撕峡诤?,與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部分情況相同了。
寧繼福先生將這組字?jǐn)M為開口,根據(jù)是:“《起例》第21條‘臟有粧’‘倉有窗’‘桑有雙’等六組辨似是分辨聲母、h、s和、h、?的,它們的韻母相同。”[3]222唐作藩認(rèn)為這一條理由不夠充分,因為《起例》第21條的辨似,雖然大多數(shù)有的是分辨聲母,有的是分辨韻母,但未排除同時有分辨聲母和韻母的情況,如支思部的“絲有師”“死有史”,不僅聲母不同,韻母也不一樣。同樣,關(guān)于“贓有粧”“倉有窗”“桑有雙”的辯似可理解為:“‘賬倉?!xa、ha、sa,而‘粧窗雙’讀ua、hua、?ua?!碧葡壬€指出,如果把江開二知莊組字?jǐn)M為a的話,那在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就會發(fā)生—ua—a—ua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演變,這種現(xiàn)象難以置信[11]。
《蒙古字韻》中,從各家的擬音看,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宕開三莊的擬音上,主要有二:第一,是否有腭介音i。第二,主要元音是否與宕開三知章或江開二知莊相同。通過與其他韻類字的比較,楊征祥分析說:“由于本韻字的八思巴字對音符號,與合口洪音‘陽三類’不同,亦與開口細(xì)音的‘陽二類’有異,因此或可推擬作[-i],以存其音韻系統(tǒng),至于國語本類韻字所以讀為合口者,當(dāng)以知(照)逐漸轉(zhuǎn)入卷舌音聲母而丟失介音[-i-]之故也?!盵12]“莊”韻類字的韻母既不同于有i介音的“薑”韻類字,也不像“光”韻類字那樣變?yōu)榱撕峡诤?,鑒于此,楊征祥認(rèn)為宕開三莊存古,保留腭介音。他又指出,如果按照竺家寧、李立成把主要元音擬為o、,就會與本韻主要元音[-a]相去甚遠(yuǎn),所以他將其擬為舌位稍后的[12]234。中野美代子、李立成、耿軍等學(xué)者的觀點(diǎn)與此不同[13-15],他們均認(rèn)為“莊”類字沒有了腭介音,但對主要元音的擬音稍有差異,中野美代子擬為,舌位比“光”韻類字稍后,李立成擬為,舌位比“光”韻類字稍后、稍高,耿軍擬為a,舌位與“光”韻類字一樣。
古漢語的后頭向不同的路線上去演變:
古漢語的后頭被它前邊的顎音聲母所吞沒,在現(xiàn)代“官話”方言里這個顎音聲母已變成齒上音或舌尖前音了。
這可以用表1說明:
表1 和ts后-iɑ的兩條演變路線
表1 和ts后-iɑ的兩條演變路線
古漢語古官話 八思巴現(xiàn)代北京音>>
張衛(wèi)東通過分析《蒙古字韻》所有冠h韻母的分布后認(rèn)為,h是洪音的標(biāo)志,冠h韻母是跟本韻內(nèi)部非冠h韻母細(xì)音韻相對應(yīng)的洪音韻,冠h韻母跟非冠h韻母的對立就是洪音韻跟細(xì)音韻的對立[17]39-42。他對“三陽”韻的擬音如下:
依照張衛(wèi)東的觀點(diǎn),莊組所配的都是洪音韻,章組所配的是細(xì)音韻,雖然宕開三知章的韻母轉(zhuǎn)寫為a,但實際相當(dāng)于 。張衛(wèi)東發(fā)現(xiàn),三陽韻(中古宕、江二攝)的聲韻配合有個特點(diǎn):
1.凡是沒有一等跟三等對立的聲紐(幫組、端組合泥母只有一等,知組、章組和娘母只有三等,喻母只有四等),無論一、二等還是三、四等,都配-a韻。
2.凡有一等跟三等對立的聲紐(見組、曉組、精組和來、影二母),都是一等作-a韻,三等作 。
他解釋說:“這里顯然體現(xiàn)了一種按音位系統(tǒng)制定的拼寫規(guī)則:-a跟沒有一、三等對立的聲紐配合時,聲母條件不同,其音值便不同。具體地說,這個-a跟只有一等的幫組等聲紐相配時是洪音(-a),跟只有三等的知組等聲紐相配時是個相應(yīng)的細(xì)音,擬作 。-ha韻只與原中古宕攝開口三等陽韻的莊組聲母(假二等)相配。依下文第(5)點(diǎn)的分析,元代莊組聲母當(dāng)已演變?yōu)樯嗉夂笠?,陽韻莊組字的韻母則相應(yīng)地變?yōu)殚_口洪音。中古陽韻是三等細(xì)音,所以《蒙古字韻》的-ha本應(yīng)作 ,代表洪音(-a),這里只是依例寫作-ha,即在洪細(xì)兩可(視聲類條件而定)的-a上冠以-h-,以便跟知三章組的細(xì)音-a相區(qū)別?!盵17]39-42
在《古今韻會舉要》中,宕江攝知莊章組字所在的韻有岡、光、江、黃、莊五個字母韻,其中宕開三知章合流,屬岡字母韻,對應(yīng)于《蒙古字韻》的“岡”韻類字;江開二知莊合流屬光字母韻,對應(yīng)于《蒙古字韻》的“光”韻類字;宕開三莊屬莊字母韻,對應(yīng)于《蒙古字韻》的“莊”韻類字。岡字母韻因與江字母韻有別,所以沒有i介音,這類字與《蒙古字韻》相同,沒有異議。光字母韻大都屬于中古的合口字,當(dāng)擬為合口洪音,江開二知莊置于此韻,說明已變?yōu)楹峡?。這類字亦與《蒙古字韻》相對應(yīng),也沒有問題。與《蒙古字韻》一樣,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莊字母韻上。如竺家寧擬為o[23],耿軍擬為a[15]211-217,楊征祥擬為i[12]233-236。竺家寧主張將其擬為o,理由有三:
在《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中,知莊章聲母已經(jīng)合流為一套聲母,擬音為舌尖后音類。江開二知莊沿襲《四聲等子》《切韻指南》的特點(diǎn),變?yōu)榱撕峡诤?。宕開三莊的韻母(ha)與江開二知莊 不同,說明兩組字還沒有合流。宕開三莊不宜理解為“存古”,而是與稍前的《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等韻書一樣丟失了腭介音i。李新魁也曾指出:“江韻字早在宋代就分化為開口與合口二類(見《四聲等子》及《切韻指南》),‘憃樁’等字念為[ua],是早成定局的事。在江韻字念為[ua]的時候,陽韻‘莊’組字還沒有變?nèi)隱ua],《蒙古字韻》時大概正是‘莊’等字與‘憃’等字處于欲合未合的年代。”[22]475關(guān)于它的主要元音,筆者認(rèn)為擬為比較合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第一,如前所述,h“出現(xiàn)在聲母和韻母之間,表示元音開口度增大(即偏低)、舌位后移(即偏后)、本身不表示獨(dú)立的音質(zhì)音位,而是和后面的元音字母共同表示一個音質(zhì)音位。”[20]24比較符合這個條件,如擬為a的話,一是不能突顯h的作用,二是與“岡”類字(a)相同了,而《蒙古字韻》中的“岡”類字(a)和“莊”類字(ha)并不相同,這就產(chǎn)生了矛盾。第二,如果將宕開三莊的韻腹擬為的話,可以解釋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由開變合的先后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比擬為o合適。江開二知莊在《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時期,韻母由變成了ua,由于是個圓唇元音,舌位也比較靠后,在與舌尖后音(或)相拼時,中間易產(chǎn)生一個合口介音u,推測剛開始的介音可能是。為了方便論述,暫稱這個變化過程為“變合過程”。在這個時期,知組有并入照組的趨勢,但只是個開始。這就在“”這個位置上留下了一個空位。到了《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的成書年代雖晚于《蒙古字韻》等韻書,但據(jù)該書序言,該書與“韓道昭的《五音集韻》互為體用,《五音集韻》成書時間在1208年,因此該書記錄的可能是13世紀(jì)初的語音。時期,“”這個空位無人問津,宕開三莊仍讀為a,這一期間,知組完全并入照組,江開二知莊完全合流。直到《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時期,“”這個位置才被宕開三莊補(bǔ)充,完成了一次拉鏈過程,到了《中原音韻》時期,宕開三莊也發(fā)生了一次“變合過程”,宕開三莊變?yōu)榱撕峡诤?,與江開二知莊徹底合流。
總之,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看,覺藥鐸三韻在冀魯官話和北京官話的表現(xiàn)和《中原音韻》一致,所以《中原音韻》的基礎(chǔ)方言應(yīng)限定在這兩個官話區(qū)內(nèi),而在這兩大方言區(qū)中很難看到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讀開口的情況,因此三組字在《中原音韻》中讀開口沒有時音基礎(chǔ)。從文獻(xiàn)看,早在宋朝的《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就有明顯的證據(jù)證明江開二知莊先于宕開三莊變?yōu)榱撕峡诤?,而且主要元音也存在差別?!睹晒抛猪崱贰豆沤耥崟e要》中這兩大類字仍有區(qū)別,說明宕開三莊還處于“變合”過程中。直到《中原音韻》時,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才合流,說明宕開三莊趕上了江開二知莊的腳步,也變?yōu)榱撕峡诤?。反映北方方言或古官話的明清時期文獻(xiàn)如《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合并字學(xué)集韻》《五方元音》《拙庵韻悟》《李氏音鑒》等韻書或韻圖也都已合流且讀為了合口呼。
[1]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1:82-87.
[2]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98-102.
[3]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18-26.
[4]耿振生.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J].古漢語研究,1993(4):44-52.
[5]劉勛寧.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qū)[J].中國語文,1995(6):447-454.
[6]桑宇紅.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近代漢語的演變[D].南京:南京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4:56-60.
[7]劉淑學(xué).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0:84-140.
[8]唐作藩.《四聲等子》研究[C]//漢語史學(xué)習(xí)與研究.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190-216.
[9]竺家寧.《四聲等子》之音位系統(tǒng)[C]//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94:1-26.
[10]麥耘.音韻學(xué)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67-80.
[11]唐作藩.《中原音韻》的開合口[C]//《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171.
[12]楊征祥.元代標(biāo)準(zhǔn)韻書音韻系統(tǒng)研究[D].臺南:國立成功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6:234.
[13]中野美代子.八思巴字和《蒙古字韻》音韻研究[M].堪培拉:亞洲研究學(xué)會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xué)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971:109-171.
[14]李立成.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8-109.
[15]耿軍.元代漢語音系研究——以《中原音韻》音系為中心[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3:211-217.
[16]龍果夫.八思巴字與古漢語[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9:29-31.
[17]張衛(wèi)東.試論八思巴字的冠h韻母[J].民族語文,1983(6):39-42.
[18]鄭張尚芳.《蒙古字韻》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zhuǎn)寫問題[C]//李新魁教授紀(jì)念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8:164-181.
[19]沈鐘偉.論對《蒙古字韻》中元音性h的解釋——對一個老問題的新看法[J].清華學(xué)報第31卷,第4期(新竹),2001:460-487.
[20]陳鑫海.《蒙古字韻》韻母系統(tǒng)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8:24.
[21]高本漢.中國音韻學(xué)研究[M].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7:496-500.
[22]李新魁.近代漢語介音的發(fā)展[C]//音韻學(xué)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475.
[23]竺家寧.《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tǒng)[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6:77.
(責(zé)任編輯:楊燕萍)
On Kaihe of ZhiZhuangZhang Groups Yangsheng Rhyme Characters of Dangjiang She inZhongyuanYinyunand Relevant Rhyme Books
An Shuanju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China)
Reconstraction of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and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Yangsheng rhyme characters inZhongyuanYinyunhave differences. The basis dialect ofZhongyuanYinyunshould be limited within Jilu and Beijing Mandarin from the pronunciation of JveYaoDuo rhyme. It’s hard to see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and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characters read Hekou in these two Mandarins. View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become HekouHubefore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inSishengDengziandQieyunZhizhangTuof the Song Dynasty. They were still different inMengguZiyunandGujinYunhuiJvyao, which indicate that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still in changing processes.ChongdingSimaWengongDengyunTujing,WufangYuanyin,LishiYinjianand so 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ve interflowed and changed into Hekou Hu. Therefore, the article propose that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and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characters inZhongyuanYinyunhave interflowed and changed into Hekou Hu.
ZhongyuanYinyun; ZhiZhuangZhang groups Yangsheng rhyme characters of Dangjiang She; kaihe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4.01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宕江攝知莊章組字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研究”(16YJC740001);遼寧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基金項目“官話方言日母與知莊章組聲母的不平衡發(fā)展關(guān)系研究”(L16CYY003);遼寧省教育廳項目“宕江攝知莊章組字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研究”(W2015011);渤海大學(xué)博士啟動項目(05156S004)。
2016-10-22;
2016-11-12
安拴軍(1982- ),男,河北省無極縣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漢語音韻學(xué)、漢語方言學(xué)研究。
H114
A
1672-7991(2016)04-00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