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星際穿越》是2014年度上映的一部成功作品。片中大量的隱喻符號,使得這部科幻片充滿了宗教和哲學的色彩。本文以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為基礎(chǔ),對其中的一些符號加以解讀,挖掘其更深沉悠長的哲學思想,揭示其與海德格爾“存在哲學”所之間達到的共振。從文字符號,敘事角度,視覺鏡頭及聽覺聲音幾個方面分析影片如何動態(tài)的隱喻了包括“死亡的本體論”,“向死而生”等海德格爾存在哲學中的“死亡”問題。
關(guān)鍵詞:隱喻 向死而生 多模態(tài)
作為人類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1]以及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隱喻一直備受關(guān)注。它的本質(zhì)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2];是一種“概念系統(tǒng)中的跨領(lǐng)域映射”[3]。由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標域事物映射,其表征形式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圖像、聲音、動作等其它載體。Charles Forcevill進一步開拓了隱喻研究的視野,將隱喻分為單模態(tài)隱喻和多模態(tài)隱喻。前者指專門或主要由一種模態(tài)來表示目標域與始源域的隱喻,而后者則指專門或主要通過多種模態(tài)來呈現(xiàn)目標域與始源域的隱喻,它的構(gòu)建和識解涉及多種模態(tài)符號,如圖像符號、書寫符號、口頭符號、手勢、音響、音樂、氣味等,通過調(diào)動人的多重感官,實現(xiàn)符號信息之間的有效互動[4]。
影視作品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藝術(shù),且與感知密切聯(lián)系,隱喻的運用也是全方位多模態(tài)的??死锼雇懈ァぶZ蘭執(zhí)導的科幻片《星際穿越》背景設(shè)定在地球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環(huán)境的惡化程度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以主人公庫珀為首的幾位科學家駕駛宇宙飛船穿越蟲洞到太陽系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最終穿越時空,拯救人類。表面看來這是好萊塢一貫的英雄主義科幻片。事實上影片內(nèi)在敘事過程始終充滿了大量的隱喻符號,傳達著創(chuàng)作者的宗教思想和內(nèi)心哲學觀。本文嘗試從文字符號,敘事結(jié)構(gòu),視覺鏡頭和聽覺模態(tài)幾個方面對影片進行多模態(tài)的隱喻解讀,分析多種模態(tài)的協(xié)同作用下,創(chuàng)作者所傳達的深層隱喻含義,揭示其和海德格爾“存在哲學”所之間達到的共振。
一.文字符號隱喻
《星際穿越》中兩次出現(xiàn)了英國著名詩人迪蘭·托馬斯的代表作《不要溫順的走進那個良宵》。它的首次出現(xiàn),是布蘭德教授餞別庫珀時念出的第一小節(ji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yīng)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第二次是教授彌留之際最后的怒吼,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倔強與不甘,更是人類對命運的最后抗爭。詩中的良宵隱喻死亡,而在面對死亡幽暗的寧靜,意識到臨近“亡故”時,生命最本真的欲望會燃燒爆發(fā)。以庫珀為代表的絕境中人類做出了選擇,進入象征死亡的黑夜,對抗著自己的恐懼,兼具豪情和悲壯,混雜著希翼與絕望。創(chuàng)作者借由這首詩隱喻了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中此在的超越性,此在生存的意義在對死亡的超越過程中得到了揭示?!跋刃械剿乐腥ィ辞宄适г诔H酥械娜粘4嬖?,不再沉陷于操勞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籌劃種種生存的可能性,面對由畏敞開的威脅而確知它自己,因負重而激起熱情,解脫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實際,在向死存在中獲得自由”[5]。
影片中的救世計劃被命名為“拉撒路計劃”也寓意著向死而生的救贖。人物拉撒路出自于《圣經(jīng)·約翰福音》,他的死后復(fù)生證明了耶穌的神跡。影片以此任務(wù)命名整個救世計劃,暗示著死而復(fù)活的救贖希望,隱喻了死亡的在場性。死亡的在場性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人類全部文化乃至文明的根本,倘若人沒有意識到向死存在,那么,他的整個意義世界就勢必遭受覆巢之劫。人只有認識到自己是“向死而在”的,才能以死亡來限制自己,從沉淪中清醒過來,認真的面對一切選擇,最大限度實現(xiàn)可能性,才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獲得精神層面永恒的自由高度。不僅如此,“拉撒路復(fù)活”是《約翰福音》中記載的耶穌所行的最后一個神跡。也是唯一一次“耶穌哭了”,主的眼淚,伴隨著愛和救贖,復(fù)活了拉撒路。正如庫珀為代表的地球人,有著大愛,犧牲自己試圖挽救未來的人類。而當庫珀處于黑洞中孤立無助的時候,對他實行救贖的,恰是在書架后他一心想要救贖的小女兒。人類口中發(fā)出救贖信號的“他者”其實就是我們本身,或者說是未來的我們,而并非不知所蹤的第三者。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生命的救贖并不在亡故的節(jié)點,而在于每一個“此在”的體驗。只有在有限的存在中,獲得深度的精神體驗,比如愛,比如責任,才能達到最終的自由和救贖。這是創(chuàng)作者用“拉撒路”這一宗教符號意圖隱喻給觀眾的內(nèi)在體驗。
二.敘事結(jié)構(gòu)隱喻
影片伊始,便是一副陰霾重重,沙塵肆略,土地貧瘠,作物枯死的景象。氧氣日益稀薄,生態(tài)瀕臨絕境。世界充斥著安全感的喪失、焦慮感的升騰與信任感的崩塌,看不到未來的人類在焦慮中茍延殘喘,驚顫無助,生存成為頭等議題。這樣一個悲觀的開端情節(jié)設(shè)置隱喻了海德格爾所說的囚徒困境。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終結(jié),是此在本質(zhì)的完全體現(xiàn)。且死亡不可替代,不可剝奪,所以事實上此在的存在處于一種絕境當中,那就是必須面對死亡,這是人生內(nèi)在的悲劇性。面對死亡,人會產(chǎn)生“畏”,而人最大的“畏”,就是“畏死”。開片通過描述已經(jīng)無法挽救的生存絕境,刻畫了這種“畏”。而“生存總是取決于每一個此在自己可能挑選的抓緊或延誤的生存方式”[6]。面對死亡,逃離,亦或沉淪,是人類要做出的選擇。需要贅言的是,這里的逃離,并非逃避最終亡故的事實,而是先行到死,在領(lǐng)會到死亡之后,此在超越在世的存在者與日常世界中他人的限制,即超越“煩”;且不再沉淪于“畏”,面對自身有限的存在,提出無限的可能性。當庫珀被告知“你的女兒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后一代人”時,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其他幾位科學家一同穿越蟲洞,去開拓地球外的新世界。這樣人類面對絕境必須做出的選擇和努力的情節(jié)設(shè)置,暗喻了人作為必死者、有限者向永恒、向無限發(fā)出的呼喚。在“畏死”的本能所驅(qū)下,人類選擇穿越蟲洞,向五維空間尋求答案。影片中的五維空間即海德格爾所說的人的精神存在的隱喻。由此,此在的生存意義在對死亡的超越過程中昭然若揭:坦然面對自身有限的存在,承擔自身生存的無限可能性,通過自我體驗,向精神世界尋求救贖,不斷超越自我,而達到自身的無限能在,最終實現(xiàn)永恒的自由。
三.視覺鏡頭隱喻
影片一開始,創(chuàng)作者用了10秒的橫搖鏡頭特寫了墨菲臥室的書架,書架前細密的黃沙落下,書架上放著一個飛機模型。黃沙是當時瀕臨崩潰的自然環(huán)境的隱喻,飛機模型則隱喻了面對死亡,人類主動做出駕駛宇宙飛船穿越蟲洞去開拓新世界的選擇。書架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有著關(guān)鍵的作用。當庫珀墜入黑洞五維空間時,鏡頭從遠景切換到庫珀無助迷茫的表情特寫,輔助于仰拍、傾斜等鏡頭,庫珀看見了處于四維空間的女兒,他們之間隔著的,正是女兒臥室的書架。而庫珀通過書架傳遞給女兒的摩斯密碼,最終解救了人類。書架成為人類得到救贖的通道,隱喻了人類的救贖來自于教育和知識,只有教育和知識才可以慰藉個人于精神層面上的滿足,進而體會到“向死而生”的存在,獲得對抗“畏死”的能力,構(gòu)成人類文化及人類生存永不衰竭的內(nèi)驅(qū)力。如果切斷了教育和知識的渠道,就切斷了一個人向精神層面的尋求救贖的途徑。那么他將似被困于黑洞中一般,孤獨迷茫,充滿畏懼,卻又無處可逃。
另外,創(chuàng)作者選用傳統(tǒng)的2D加IMAX膠片拍攝技術(shù),來呈現(xiàn)廣博的神秘太空和宇宙飛船高速穿越的超凡畫面。片中有大量星空包圍著飛船的全景鏡頭,大面積的黑色星空背景象征著人類對即將要走向的新世界的未知與不安。接著用遠景拉伸鏡頭把宇宙飛船縮小成黑幕上的一粒白點,來呈現(xiàn)浩瀚宇宙中人類的渺小,構(gòu)圖中再無它物,仿佛人類在無盡未知籠罩中的孤獨。同時,明暗交錯的光影運用,配合著對地球全景到遠景的鏡頭轉(zhuǎn)換,好似宿命與救贖的交替,從視覺效果上強化了作者所想傳達的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人類面臨死亡的絕境,雖前途未卜,仍義無反顧走向開拓的道路,從未停止探索,從未停止救贖。
四.聽覺聲音隱喻
電影聲音元素除了人聲之外,還有音響、音樂兩個個部分[7]。其中音響包括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甚至不存在的一切聲音,如爆炸聲,動物叫聲,風聲等。它和音樂“從其產(chǎn)生起就是隱喻的”[8],他們中的概念和人類認知域中的概念相聯(lián)系,使得我們對其概念的理解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之上。
真空,無空氣介質(zhì)因而寂靜無聲的太空是《星際穿越》中最重要的敘事環(huán)境,在影片中也象征著人們?nèi)ヌ剿鞯男率澜?,“畏死”而后的“向生”。在處理飛船剛剛進入太空的聲音效果時,諾蘭未加任何音響效果,真實模擬了太空環(huán)境。音響的突然靜默效果會通過隱喻的映射機制讓人們把它與日常生活中突然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因為未及反應(yīng)并且孤立無援而茫然無措。這種沖出地球后的瞬時安靜,跨過了時間,遠離了社會。在一望無際的黑暗中航行,周圍寂靜無聲,人能把內(nèi)心的黑暗看的更清楚,看清自身的“畏”;也更看到肩負著的使命感,更要明辨“生”的方向。這里的音響處理,渲染了在求得最終自由到路途上,人的孤獨性,對“向死而生”的隱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要先脫離塵世之中的對于死亡的“煩”和“畏”,即使前方等待著的是什么仍然還未可知,也要在孤獨中不斷前行。
音樂方面,影片采用了大量由管風琴制作而成的音樂,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古老,音域最寬的樂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樂器。從處于絕境的地球鄉(xiāng)村到無垠太空的五維世界,一直伴隨著莊嚴宏大的管風琴音,濃郁的宿命和救贖氛圍由此達成。配合著銀幕的大明大暗,背景音樂音量也會隨之逼到最大,音樂元素呼應(yīng)著詩中的文字“怒斥光明的消逝”,宇宙飛船引領(lǐng)人類駛向“那個良宵”和“光明的消逝”,疾風驟雨的管風琴不斷重復(fù)旋律,重低音不停響起,氣勢磅礴的聲音仿佛不斷怒斥著,走進“良宵”,卻絕不“溫和地”。對死亡的領(lǐng)會隨著音樂不斷加速的節(jié)奏而繼續(xù)深入,“沒有任何斗爭可以像死亡那樣把人從他的日常性中拋出來,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像死亡那樣迫使人意識到他的有限性,然而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像死亡那樣提高人對實存的投入的必要性的認識”[9]。影片關(guān)鍵之處的背景音樂,吟詠著“畏死”所激發(fā)的人對生命的熱情與執(zhí)著,和其他模態(tài)共同作用,隱喻著創(chuàng)作者向死而生的哲學態(tài)度:坦然接受自身有限的存在命運,頑強且更有意義的活著。
五.結(jié)束語
死亡的存在構(gòu)成了生之意義得以展開的源始境域,它使人類警醒,克服“畏”帶來的負面影響,超越在世的存在者與日常世界中他人的限制,進而承擔自身生存的無限可能性,不斷地超出自身,顯示自己的無限能在。本文以多模態(tài)隱喻為理論基礎(chǔ),從文字符號,敘事角度,視覺鏡頭及聽覺聲音幾個模態(tài)對電影《星際穿越》中的一系列意象進行解讀,剖析隱藏其中的海德格爾存在哲學隱喻思維。在此過程中同時得出,各種多模態(tài)符號隱喻互相闡釋和影響,彼此烘托,達到共鳴,增強了影視作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C]//Ortony A.Cambridge:CUP,1993.
[4]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C]//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2009.
[5]陳嘉映.當代哲學主流[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6]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7]鄭亞冰.電影聲音與畫面的協(xié)同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
[8]王炳社.論音樂隱喻的產(chǎn)生[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3,26(4).
[9]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85.
(作者介紹:曾一軒,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批評語言學,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