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烈
塵封二百載 秘籍顯新容
——《陳昌齊詩文集》影印出版簡述
陳海烈
2016年10月,塵封二百載的《陳昌齊詩文集》由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被列入《嶺南文庫》,交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此書的影印、編校、整理、出版中參與其事?,F(xiàn)將出版始末作一簡述。
一
陳昌齊(1743—1820),字賓臣,號觀樓,又署噉荔居士,廣東??担ń窭字菔姓{(diào)風鎮(zhèn)南田村)人。天資聰穎,少有神童之稱。乾隆三十年(1765)膺拔貢,乾隆三十六年(1771)成進士,入翰林,充三通、四庫館纂修官。乾隆三十七年(1772)“為編纂《四庫全書》,大學士劉統(tǒng)勛等建議清理《永樂大典》,并從中輯集佚書。陳昌齊充任纂修兼分校官之一,他與其他官員一起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出三百八十五種佚書收入《四庫全書》,另一百二十七種佚書作為‘存目’,此為《四庫全書》編纂之始?!盵1]乾隆三十九年(1774)擔任湖北典試主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分校禮闈,所拔多知名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中允職。乾隆五十年(1785)以廷試三等降至編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轉河南道御史補兵科給事中,巡視中西二城,風規(guī)肅然,奸宄屏跡。旋丁外艱服闋,改刑科給事中。昌齊生長海邦,洞悉邊要,上疏切言洋匪會匪情形,請設法剿捕。明年,復條陳防海剿盜事宜,疏入,召對稱旨。嘉慶九年(1804)上幸翰林院,昌齊以舊詞臣與宴,蒙賜味馀書室全集、九家集注杜詩、筆硯、緞絹各種。是年外補浙江溫處道。”[2]嘉慶十四年(1809)以審案延遲而被部議降職歸里。
陳昌齊為官任上,勵精圖治,清正廉明,勤政愛民。他初到溫州時,海寇蔡牽騷擾閩浙,他主持“修戰(zhàn)艦,簡軍伍,細繪諸洋全圖,昕夕披覽,了如指掌。每接見武弁,必加意禮待,而關報稍有不實,輒指斥之。雖百里外,事如親睹”,[3]盡職盡責,有效地遏制了??艿尿}擾。他為官近四十載,“不媚上官,不罔私利,遇民生國計事,必侃侃而談。初在翰林時,大學士和珅欲羅致之,昌齊以為非掌院無晉謁禮,卒不往”。[4]在溫處道時,皇帝命令巴圖魯一等侯德楞泰視察閩浙,“風采威厲,人皆震悚。昌齊怡然進謁,侯諭以嚴設海禁,盜可自斃。昌齊曰:‘閩浙民多以漁為業(yè),海禁出則漁戶百萬無聊生,患且不測,非策也?!罡娜莘Q善。當解組時,大吏欲為奏留,昌齊謝之,蕭然歸里”。[5]陳昌齊在溫處道任職五年,民眾擁戴,離任時,民眾排長隊送行,政聲良好。
他歸里之后,“歷主雷陽、粵秀講席,論文課士,娓娓不倦,尤諄諄誨人立品,敦行為先,學者宗之,稱觀樓先生”。[6]他在《戒雷陽書院諸生書》中以“四戒”“二預防”與諸生自勵:一戒驕傲;二戒輕?。蝗浞夼?;四戒強酒。預防近賭;預防近色。還講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他在《與諸生講實學書》中說:“于君臣,則無論在朝在國在草野,皆有一腔忠愛蘊蓄于寢食之間;于父子,則無論為富為貴為貧賤,皆有無窮孺慕流溢于形色之表;于昆弟,則以愛以睦無刻薄鄙吝之偶萌;于夫婦,則以肅以雍無脫輻反目之貽患;于朋友,則以勸以規(guī)無便僻善柔之招損。而又各以其類推之。凡在我之上我之下我之前后左右者,莫不使之各得其分。愿盡倫以造道,造道以希圣,無虛假無間斷爾?!盵7]反映了陳昌齊的人生觀和教書育人的主張。他主持雷陽、粵秀書院期間,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對廣東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嘉慶二十五年(1820)在家辭世。道光二年(1822)九月,“縉紳合詞請祀于先賢堂”。[8]
陳昌齊先后主持修纂了《雷州府志》、《??悼h志》,受阮元聘請修纂《廣東通志》,擔任首位總纂。《粵秀書院志》卷之十五中說:“志既開局,門目燦然,按條采訪,即可薈萃編輯。然時積事雜,體例頗繁。當時稱簡明完備,不漏不冗,皆先生與為商榷及分手排撰,各視所長,而全編悉歸總纂,稿粗定,不及見?!盵9]說明了陳昌齊為《廣東通志》的編纂嘔心瀝血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辭世前沒有親眼看到《廣東通志》的面世,實在可惜!
二
陳昌齊不但精于考據(jù)之學,參訂經(jīng)籍,多所辨正,而且對地理學、天文學、方志學、數(shù)學、文學、書法等,均具有很深的造詣。他著作等身,除《陳子遺書》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刊行外,還有不少書稿不但沒有出版過,而且這批書稿至今不知所蹤,(據(jù)說因鄰家失火殃及被燒毀)。這批散失的書稿計有《歷代音韻流變考》、《〈大戴禮記〉正誤》、《〈老子〉正誤》、《二十子正誤》、《〈荀子〉考證》、《天學脞說》、《天學纂要》、《地理書鈔》、《營兆約旨》、《囊玉秘旨別傳》等,這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陳昌齊的著作涉及多門學科,學術價值很高,博得了當時學林俊彥和后來學界名家的贊譽。茲舉數(shù)例,以之佐證:
著名學者王念孫在《賜書堂集鈔序》(“賜書堂”是陳昌齊的書齋名)中是這樣評價陳昌齊及其著作的:
陳觀樓先生,粵東碩儒也。生平于書,無所不讀。自經(jīng)、史、子、集以及乾象、坤輿之奧,六書、四聲、九賦、五刑之屬,星算、醫(yī)卜、百家眾技之流,靡不貫穿于其胸中。故所著書如《<經(jīng)典釋文>附錄》、《天學脞說》、《測天約術》及《大戴禮記》、《老子》、《荀子》、《楚詞》、《呂覽》、《淮南》諸書考證,皆有以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先生為余詞館先輩,后又同值諫垣,公事之暇,屢以古義相告語,其學旁推交通之中,加以正訛糾繆。每發(fā)一論,皆得古人之意義而動合自然。故余所著《廣雅疏證》、《淮南內(nèi)篇雜志》,輒引先生之說以為楷式。蓋余宦游數(shù)十年,所見綴學之士,既精且博如先生者,不數(shù)人也。[10]
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乾隆三十年(1765)詔賜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庫全書》館篆隸校對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補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與陳昌齊過從甚密,是陳昌齊的至交。他學問淵博,在文獻學、語言學、音韻學、文字學、??睂W等方面有重大貢獻,在學術上不輕易贊許人,他對陳昌齊評價如此之高,陳昌齊的學識“既深且博”就可想而知了。
清代皖派著名經(jīng)學家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一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四十年(1775)賜同進士出身,改庶吉士。學問淵博,樸學皖派創(chuàng)始人,《四庫全書》纂修官。在四庫館,士大夫言“經(jīng)學推戴氏”。他很自負,絕少服人,而對陳昌齊卻是心悅誠服,對陳昌齊為其指出《水經(jīng)注》中的錯誤因限于官書而未能改正深感遺憾。支偉成在他的《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中說,“戴東原應詔至京,一見輒心折,所校《水經(jīng)注》,為指正其訛舛,緣限于官書,未能更正,東原每引為憾”。[11]這段記載,講的就是戴震折服陳昌齊學問的故事。
清代著名史學家邵晉涵(1743—1796),字二云,又字與桐,自號南江,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端膸烊珪纷胄薰?,學問淵博,博聞強記。他“在館時,總裁問以某事,答曰‘在某冊第幾葉中,’不失一字,咸訝以為神”。[12]他對陳昌齊的為人和學問很推崇。支偉成在他的《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諸子學家列傳》說:“邵二云編修著《爾雅正義》,取以相質(zhì),亦為駁正三十余條。”[13]講的就是邵晉涵請陳昌齊審改書稿、陳昌齊為其書稿改正三十多條的史事。
擔任廣州學海堂學長的曾釗,是陳昌齊的后學,也是一位知名學者。他在《面城樓集鈔》卷四·陳觀樓先生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懷祖有子曰伯申,博學負氣,不肯下人,懷祖患之,命謁先生,論《大戴禮記》,往返十余,遂屈。”[14]說的是清代學者王念孫命令長子王引之上門拜陳昌齊為師、討教學問的佳話。王引之(1766—1834),字曼卿,又字伯申,學識淵博,頗為自負,不肯服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王念孫為了改變王引之自恃有才而驕傲自滿、看不起人的不良習氣,命令王引之拜陳昌齊為師,同陳昌齊討論《大戴禮記》,前后往返十幾次,王引之受益良多,深為陳昌齊的人品和學問所折服他。
清代著名學者桂文燦,字子白,廣東南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學問深博,著作繁富,“論者其所著書精湛處,陳蘭甫或不逮云”。[15]他在《經(jīng)學博采錄》中說:“舉乾隆博學鴻詞科,若夫博通群書,以漢儒訓詁說經(jīng)者,以文燦所聞,蓋自海康陳觀樓觀察始?!盵16]稱陳昌齊為廣東“博通群書”、“訓詁說經(jīng)”的第一人。
國學大師梁啟超在《近代學風之地理分布》一文中說:
吾粵自明之中葉,陳白沙、湛甘泉以理學倡,時稱新會學派,與姚江并名,厥后寖衰矣。明清之交,士多仗節(jié)死國,其遺逸則半遁空門,或以詩文顯,而學者無聞焉。惟新會胡金竹(大靈),力學自得,時以比白沙??滴跄莅朕r(nóng)督廣東學政,始以樸學厲士,其秀者有惠門四君子之目,然仍皆文士,于學無足述者?;浿械谝粚W者,推嘉慶間之??店愑^樓(昌齊),觀樓學甚博,于《大戴記》、《老子》、《荀子》、《呂覽》、《淮南》皆有校注,又善算學,今著述存者甚希。然大儒王石臞為其文集序,稱其考證為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石臞不輕譽人,則觀樓之學可想也。[15]
梁啟超是大名鼎鼎的大學者,他推崇陳昌齊是“粵中第一學者”,可見陳昌齊在學術界的顯著地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術名家,他的著作《陳子遺書》自清代嘉慶年間刊行至今,已經(jīng)塵封二百載沒有重版過,學界也沒有研究人員對《陳子遺書》進行點校箋注。因此,陳昌齊的著作知者不多,流傳不廣,對陳昌齊及其著作的研究幾乎處于“無人問津”的境況,實在是愧對了這位“粵中第一學者”。
三
2012年9月22日,由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和廣東省雷州商會主辦的第二期“雷州文化專題講座”在廣州舉行。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研究館員林子雄作《清代學術名家陳昌齊》的演講,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引起了學術界和文化界的關注。與會人士、尤其是專家學者都認為陳昌齊是清代一位名副其實的學術名家,很有必要設立研究機構開展對陳昌齊的研究。同時,也深感陳昌齊研究史料明顯不足,研究起來有較大的難度,紛紛呼吁社會各界、尤其是雷州文化研究會對陳昌齊的著作、史料的收集和出版。
專家學者的提議、呼吁,引起了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領導、顧問和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研究,決定安排有關人員首先對陳昌齊的著作情況開展調(diào)研。經(jīng)過幾年時間的摸底調(diào)研,獲悉陳昌齊“著述存者甚?!薄3龔V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特藏善本部藏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陳子遺書》外,據(jù)林子雄先生說,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籍總目》中有清刊本陳昌齊《賜書堂全集》,分別藏于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還有清抄本《賜書堂全集》藏于中科院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的《陳子遺書》原刊本分為六冊,第一冊前面有前言:“陳觀樓遺書六冊,凡九種,校之阮通志卷數(shù)為多,如《臨池瑣語》、《〈新論〉正誤》二種則阮志未著錄也。”原刊本第一、二、三冊含《賜書堂集鈔》六卷,《賜書堂詩鈔》一卷;第四、五、六冊含《〈淮南子〉正誤》十二卷,《臨池瑣語》一卷,《測天約術》一卷,《〈呂氏春秋〉正誤》一卷,《〈楚辭〉音義》一卷,《〈新論〉正誤》一卷,《〈經(jīng)典釋文〉附錄》一卷,凡二十五卷。其中(《〈楚辭〉音義》,阮元主持纂修的《廣東通志·藝文志》作《〈楚辭〉韻辨》)。
《陳子遺書》是由自稱為陳昌齊“后學”的嘉應吳蘭修、南海曾釗、番禺林伯桐,自稱為陳昌齊“年侄”的海豐林光紱、電白康景平,自稱為陳昌齊“受業(yè)”的南海陳昌運、番禺儀克中、海康官元勛、徐聞李梓瑤等九人共同校刊,至今沒有重印再版過。
為了搶救陳昌齊的學術文獻,發(fā)揚光大陳昌齊的治學精神,推動學界對陳昌齊及其著作的深入研究,現(xiàn)由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以《陳子遺書》原刊本為底本,整理編校影印,名為《陳昌齊詩文集》,作為《嶺南文庫》叢書之一種,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應廣大讀者閱讀和專家學者研究之急需。
為了讀者和研究者查找方便,現(xiàn)將原刊本六冊編為上下兩冊,上冊含原刊本《賜書堂集鈔》和《賜書堂詩鈔》;下冊含《〈淮南子〉正誤》、《臨池瑣語》、《測天約術》、《〈呂氏春秋〉正誤》、《〈楚辭〉音義》、《〈新論〉正誤》、《〈經(jīng)典釋文〉附錄》等,凡九種。各卷編排的順序均按原刊本。
上冊原刊本《賜書堂集鈔》和《賜書堂詩鈔》有目錄,但《賜書堂詩鈔》的目錄排在《賜書堂集鈔》正文之后,均沒有標明頁碼;下冊既沒有目錄也沒有標明頁碼,查找使用極不方便?,F(xiàn)全書統(tǒng)一按原刊本內(nèi)文每篇的題目編了目錄和標明頁碼排在上冊,上下冊目錄與正文的頁碼連排。
在編校時,發(fā)現(xiàn)上冊原刊本《賜書堂集鈔》卷一第二十二面《龍應宮天后神功頌有序》一文的題目在目錄中沒有標出,且此文與卷五第十五面《龍應宮天后神功頌有序》一文重復,故刪去卷一中的那一篇;上冊原刊本《賜書堂集鈔》卷四第十二面《測天約術序》一文與下冊《測天約術》前面的《測天約術序》一文重復,故刪去上冊卷四中的那一篇。原刊本目錄和內(nèi)文題目有脫字或衍文或用字簡繁不一的,一律按內(nèi)文的題目不作改動(如《賜書堂詩鈔》中有15首詩題目不用“韻”而用“韻”字,為保原貌,不改“韻”為“韻”。);目錄與內(nèi)文題目不一致的,用以內(nèi)容題目為準,“按”的方式加以說明。
上冊《賜書堂集鈔》卷一內(nèi)文中的“《圣駕四詣盛京恭謁祖陵禮成恭賦》”。按:原刊本目錄作“《圣駕四詣盛京恭謁祖陵禮成賦》”,脫“恭”字。《賜書堂集鈔》卷一內(nèi)文中的“《圣駕四詣盛京恭謁祖陵禮成恭頌謹序代》”。按:原刊本目錄作“《圣駕四詣盛京恭謁祖陵禮成頌謹序代》”,脫“恭”字。《賜書堂集鈔》卷一內(nèi)文中的“《圣駕六巡江浙恭頌謹序》”。按:原刊本目錄作“《圣駕六巡江浙頌》”,脫“恭”“謹序”三字?!顿n書堂集鈔》卷二內(nèi)文中的“《報恩精舍記擬作》”。按:原刊本目錄作“《報恩精舍記》”,脫“擬作”二字。《賜書堂集鈔》卷五內(nèi)文中的“《再復曾勉士書》”。按:原刊本目錄作“《再復勉士書》”,脫“曾”字?!顿n書堂集鈔》卷六內(nèi)文中的“《黃雨堂明府之母楊太宜人墓志銘》”。按:原刊本目錄作“《黃母楊太宜人墓志銘》”,脫“雨堂明府之”五字?!顿n書堂集鈔》卷六內(nèi)文中的“《臨高縣儒學教諭蔡君墓志銘》”。按:原刊本目錄作“《臨高學教諭蔡君墓志銘》”,脫“縣儒”二字?!顿n書堂集鈔》卷六內(nèi)文中的“《新會縣教諭前署福建寧洋縣知縣吳君墓志銘》”。按:原刊本目錄作“《新會學教諭前署寧陽縣知縣吳君墓志銘》”,“縣”字作“學”字;脫“福建”二字;“寧洋”作“寧陽”?!顿n書堂集鈔》卷六內(nèi)文中的“《誥贈太宜人旌表節(jié)孝李母趙太宜人墓志》”。按:原刊本目錄作“《李母趙太宜人墓誌銘》”,前脫“誥贈太宜人旌表節(jié)孝”九字,“志”作“誌”,后衍“銘”字。
上冊《賜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楊警齋太守兆鶴竹林圖》”。按:原刊本目錄作“《題楊警齋太守竹林圖》”,脫“兆鶴”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溫遂之汝遂畫尹君遺照》”。按:原刊本目錄作“《題溫遂之畫尹君遺照》”,脫“汝遂”二字。《賜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李西巖軍門長庚連夜追剿有作勖諸同事原韻》”。按:原刊本目錄作“《和李西巖軍門連夜追剿有作勖諸同事原韻》”,脫“長庚”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余偶患瘧蔡壻蘭臞寵侍藥見凈瓶供蕙成逃禪詩七首即其韻和之時余正閱內(nèi)典故多用彼家語》”。按:原刊本目錄作“《余偶患瘧蔡壻蘭臞侍藥見凈瓶供蕙成逃禪詩七首即其韻和之時余正閱內(nèi)典故多用彼家語》”,脫“寵”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寄馮魚山編修敏昌四首時主講粵秀》”。按:原刊本目錄作“《寄馮魚山編修四首時主講粵秀書院》”,脫“敏昌”二字;“粵秀”后面衍“書院”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贈勞莪野同年潼用魚山比部韻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贈勞莪野同年用魚山比部韻二首》”,脫“潼”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謝明府邦基浚元書院落成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和謝明府浚元書院落成二首》”,脫“邦基”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謝明府邦基雷陽試院落成原韻》”。按:原刊本目錄作“《和謝明府雷陽試院落成原韻》”,脫“邦基”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謝明府邦基復城南官渡原韻》”。按:原刊本目錄作“《和謝明府復城南官渡原韻》”,脫“邦基”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玉達齋制軍德督緝洋匪行次寧波禱雨原韻》”。按:原刊本目錄作“《和玉達齋制軍督緝洋匪行次寧波禱雨原韻》”,脫“德”字。《賜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葉皆山參軍萬楷清溪滌硯圖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題葉皆山參軍清溪滌硯圖二首》”,脫“萬楷”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邱滋畬太守先德椿庭余蔭圖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題邱滋畬太守椿庭余蔭圖二首》”,脫“先德”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何相文太守南鈺羅浮面壁圖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題何相文太守羅浮面壁圖二首》”,脫“南鈺”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和葉花溪先生廷勛新柳詩原韻三首》”。按:原刊本目錄作“《和葉花溪先生新柳詩原韻三首》”,脫“廷勛”二字?!顿n書堂詩鈔》內(nèi)文中的“《題國石民學士柱小照二首》”。按:原刊本目錄作“《題國石民學士小照二首》”,脫“柱”字。
上下冊所載詩文內(nèi)容擇要簡述如下:
上冊《賜書堂集鈔》收載文章八十六篇,首篇是王念孫寫的《賜書堂集鈔序》。其余八十五篇大體分為五類:一是賦類,寫陳昌齊隨從皇帝恭謁祖陵、巡視江浙的情況;二是記類,記述修建廣東各地書院、儒學、祠堂、寺院、精舍、會館及溫州譙樓、學宮的情況;三是序類,為《雷州府志》、《??悼h志》及屬下分志、詩文集、族譜所寫的序言;四是寫給書院諸生的勸誡、論實學、論時藝書以及與其后學曾釗的通信少;五是寫給長官、朋友及其親人的墓志銘。《賜書堂詩鈔》是陳昌齊的詩集,收詩八十八首。內(nèi)容有抒寫陳昌齊隨從皇帝出巡江浙的,有為太守題畫的,有寫朋友登山、賞花的,有題他人詩冊、遺照的,有寫朋友連夜剿匪的,有寫與女婿唱和的,有寫友人探訪的,有鼓勵兒子上進的,有粵秀書院抒懷的,有寫與友交游和家人親情的,等等。內(nèi)容相當豐富,反映了陳昌齊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
下冊收錄《〈淮南子〉正誤》十二卷,是陳昌齊對《淮南子》辨正糾謬的學術成果。他將《淮南子》二十一卷的原文進行分析,將他認為有錯誤的字、詞或有脫字、衍字的句子,校以《左傳》、《莊子》、《老子》、《韓非子》、《楚辭》、《說文》、《太平御覽》、《文選》、《初學記》、《藝文類聚》等古籍,用《廣韻》等韻書來訓詁辨義,又引前人解釋作為佐證,用按語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原道訓》一百二十條,《俶真訓》六十五條,《天文訓》六十四條,《地形訓》四十七條,《時則訓》四十一條,《覽冥訓》四十六條,《精神訓》四十一條,《本經(jīng)訓》五十五條,《主術訓》一百二十六條,《繆稱訓》四十五條,《齊俗訓》七十一條,《道應訓》六十一條,《泛論訓》五十九條,《詮言訓》五十二條,《兵略訓》五十六條,《說山訓》五十九條,《說林訓》六十八條,《人間訓》八十七條,《修務訓》五十一條,《泰族訓》七十五條,《要略》十三條。凡九百三十四條。陳昌齊對《淮南子》的正誤,得到王念孫等不少學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89年5月中華書局出版劉文典教授撰馮逸、華僑一校的《淮南鴻烈集解》一書,收進了姚范、劉績、桂馥、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李賡蕓、陶方琦、孫詒讓、莊逵吉、俞樾等學者對《淮南子》文字的引證和解釋,其中也收入了陳昌齊《〈淮南子〉正誤》不少內(nèi)容,茲把所在的卷數(shù)和引的條數(shù)列于如下:《淮南鴻烈集解》卷二兩條,卷四一條,卷六兩條,卷八兩條,卷九一條,卷十一五條,卷十二兩條,卷十三兩條,卷十四一條,卷十五一條,卷十七四條,卷十八一條,卷二十一條。分布在十二卷,凡二十五條。可見,陳昌齊研究《淮南子》的成果,學界是十分看重的。
唐代陸德明撰的《經(jīng)典釋文》,匯集了漢魏六朝二百多家對《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以及《春秋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榖梁》、《孝經(jīng)》、《論語》、《老子》、《莊子》、《爾雅》等經(jīng)學典籍文字的音義訓詁,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工具書”(見《經(jīng)典釋文·前言》)。陳昌齊在他的《重輯〈經(jīng)典釋文〉附錄自序》中說,唐氏《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誠為稽古秘籍,余向者讀而愛之,因仿其意,凡注疏《史》《漢》《說文》諸書。所引經(jīng)傳,與今所傳本異而未為陸氏所采者,錄之為《〈經(jīng)典釋文〉附錄》”??梢娛菍﹃懯稀督?jīng)典釋文》的補充,其中包括《周易》三十條,《尚書》二百五十七條,《毛詩》四百零三條,凡六百九十條。在對《周易》、《尚書》、《毛詩》幾百條的注釋中,陳昌齊征引了《史記》、《說文解字》、《左傳》、《漢書》、《后漢書》、《說苑》、《爾雅》、《文選》、《呂覽》、《楚辭》、《初學記》、《論衡》、《資治通鑒》等幾十種古籍。
陳昌齊的《〈楚辭〉音義》和《〈呂氏春秋〉正誤》,前者對《楚辭》進行注音,考證某字在古音歸屬何部,指出錯誤三十三條。后者多以《淮南子》與《呂氏春秋》互校,從音讀、文義、聲韻等角度加以考證,指出《呂氏春秋》文字錯誤一百六十二處。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不言而喻。
《臨池瑣語》是陳昌齊一部關于書法的著述,比較系統(tǒng)詳細地論述關于書法的方方面面,是陳氏書法理論和實踐的集中體現(xiàn)。其在天算方面的研究,比鄒伯奇早了二十多年,其在數(shù)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戴震的高度好評。
陳昌齊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學術名家,雷州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陳昌齊詩文集》的出版,對人們了解陳昌齊及其著作和學術成就,推動對陳昌齊的研究,弘揚陳昌齊的優(yōu)秀品德,傳承陳昌齊的治學精神,激勵我們的子孫后代分發(fā)論書,潛心治學,造福社會、服務人民,為國奉獻,縣有深遠歷史意義和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1]林子雄:《陳昌齊及其著作》,見《陳昌齊詩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頁。
[2][3][4][5][6]阮元主修:《廣東通志》卷三百·列傳三十三,廣州出版社,《廣州大典》第三十五輯·史部方志類第十九冊,第138-139頁。
[7]陳昌齊:《陳昌齊詩文集·與諸生講實學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206頁。
[8][9]梁廷枬:《粵秀書院志》卷之十五·傳二,見《廣州大典》第三十四輯·史部方志地理類第二十一冊,第601頁。
[10]陳昌齊:《陳昌齊詩文集·賜書堂集鈔序》,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
[11][13]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551頁。
[12]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359頁。
[14]曾釗:《面城樓集鈔》卷四,見《廣州大典》第十輯·學海堂叢刊,第287頁。
[15]支偉成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8頁。
[16]桂文燦:《經(jīng)學博采錄》,廣州出版社,《廣州大典》第十四輯·自著叢書第十五冊第4頁。
[17]陳其泰:陸樹慶徐蜀編:《梁啟超論著選粹》,廣東人民出版1996年4月版,第228頁。
(作者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