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品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這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寶貴經(jīng)驗?!缎W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谶@一教學理念,我在小學高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研究實踐中探索適合我和學生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探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有效融合的立體閱讀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引導探究性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改變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fā)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
1、妙設話題,激發(fā)探究欲望。閱讀教學強調(diào)實效性,而探究性學習正是組織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達成“認知”、“發(fā)展”雙重目標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這一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探究話題的設定上。探究話題應當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才能最具有針對性,可以發(fā)揮最佳效益。所以,由學生提出探究話題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教師若能從學生的話題中加以提煉、升華,實為最佳策略。如研讀《公儀休拒收禮物時》,在深讀階段,教師問學生你有哪些疑問希望在深讀課文時解決嗎?學生提了不少,如,管家送魚給公儀休到底想干什么?明明喜歡吃魚,公儀休為什么說“自己聞到魚腥味就嘔吐”?公儀休最后和子明的對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了這些疑問都與“公儀休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關,便自然提升出研讀的課題是:“公儀休是一個( )的人?”學生填寫了“廉潔公正”、“聰明機智”、“不貪小利”……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研讀課文中與反映人物性格有關的重點詞句并交流研讀體會。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
2、親歷過程,體驗探究快樂。首先,閱讀教學,“讀”占鰲頭?!白x”是學生體驗探究之樂的前提。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孰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背誦等方式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其次,角式扮演,動手操作,體驗明理。學生閱讀的文本,相當部分是文學作品,往往有著生動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對這些角色進行扮演、體驗,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二、追求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1、鼓勵自主選擇,誘發(fā)個性體驗的獨特性。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自主取舍學習對象。在教一篇課文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從課文中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讀,談談讀后有什么感受。例如,《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筑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例子。課堂上,我就請學生從自己最感興趣的方面入手進行研究,討論:這一部分所講的人類的“老師”是誰?人類向它學習到了什么,結果怎樣呢?這樣,學生學起來不但沒有感到吃力,反而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打破了以前那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學生也因為尊重了他們的意愿,更加樂意去學習。
除了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nèi)容外,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如教《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時,孩子們普遍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現(xiàn)場表演這個戲劇,于是我便讓學生扮演各自喜歡的角色,使情境直接訴諸于學生的感官,以探問引導他們輕松進入課文情境。這樣,學生以進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學習探究,在角色體驗驅(qū)動下,產(chǎn)生一種巨大的導引效益,學習效果自然會好。
2、增強內(nèi)外結合,促發(fā)個性閱讀的有效性。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教師不但要扎根課內(nèi)的范文導讀,還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比如,我在教《鳥語》這篇課文時,講到“這樣無拘無束地一問一答,有趣極了”這句話時,我問孩子:“無拘無束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什么時候會感到了無拘無束?你還在哪兒見過這個詞,能給大家講講嗎?”教室里的小手馬上就高舉如云。小強說 “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旅游時無拘無束”,張麗說“老師很和藹,和老師說話時無拘無束”,還有更多的孩子談到在一篇文章里讀到了這個詞,并津津有味地把讀過的文章講給大家聽。從學生喜形于色的回答中,我知道學生已經(jīng)理解“無拘無束”一詞,不僅從文本中理解,從自己的生活中理解,還從課外閱讀中理解。課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把“無拘無束”運用得十分貼切、巧妙。
3、求同和求異雙管齊下,提高個性閱讀的深刻性。求同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價值觀,追尋文本意義的過程。在求同階段,我們首先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借助語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其次在理解到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去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獨特的語言、構思、手法來表現(xiàn)思想的。比如在《莫高窟》一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不難理解到課文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等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我國勞動人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體會作者如何運用他獨特的藝術去表現(xiàn)主題思想,是閱讀教學著力點,教師應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體會感悟。文章運用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重點突出,主題鮮明;點面結合,詳略得當?shù)匕才艑懽魉夭?;文中細膩的細?jié)描寫;作者獨具匠心的結尾藝術特色等。在體會到這些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對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或作者表達的思想,作個性化的解讀,那么則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