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芳
“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而“谷類為主”則是平衡膳食的基礎。新版膳食指南依舊將“食物多樣,谷類為主”作為了首條,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吃”永遠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各種慢性病的發(fā)病風險不斷增加的今天,如何健康的“吃”顯得愈發(fā)重要。人類需要的基本食物一般可分為谷薯類、蔬菜水果菌藻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和純能量食物五大類。這些食物為我們提供了人體必需的40余種營養(yǎng)素。
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五大類食物的各自營養(yǎng)特點。
谷薯類 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谷類是膳食中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薯類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以及鈣、磷、鎂、鉀等。由于谷類是我國人民傳統主食,且它是提供人體所需能量的最重要、最經濟的食物來源,在保障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維持人體健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谷類為主”是中國人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平衡膳食的基礎。因此指南推薦應以“谷類為主”。
蔬菜、水果和菌藻類 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除此之外蔬果中還含有有機酸、芳香物質和色素等成分,能夠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人體健康。
魚、禽、蛋、瘦肉 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A、B族維生素、鐵、鋅等營養(yǎng)素。奶類富含鈣,也是優(yōu)質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
大豆 也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維生素E,并含有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醇等多種植物化合物。堅果富含脂類和多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等營養(yǎng)素,是膳食的有益補充。
純能量食物包括動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類等 主要提供能量。
由此可見,不同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的種類和含量不同。沒有任何一種食物(除供6月齡內嬰兒的母乳外)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能量及全部營養(yǎng)素。因此,只有做到日常飲食食物多樣化,才有可能達到平衡膳食,滿足人體對能量和各種營養(yǎng)素的需要。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基本膳食原則不能只是 “紙上談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去“操練”顯得尤為重要。
新版膳食指南中指出,除了烹調油和調味品外,中國居民平均每天應攝入12種以上,每周應攝入25種以上的食物,以達到“食物多樣”的目的。若量化一日三餐的食物“多樣”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曉光建議“谷類、薯類、雜豆類的食物品種數平均每天3種以上,每周5種以上;蔬菜、菌藻和水果類的食物品種數平均每天4種以上,每周10種以上;魚、蛋、禽肉、畜肉類的食物品種數平均每天3種以上,每周5種以上;奶、大豆、堅果類的食物品種數平均每天有2種,每周5種以上。按照一日三餐食物品種數的分配,早餐至少攝入4~5個品種,午餐攝入5~6個食物品種;晚餐4~5個食物品種;加上零食1~2個品種?!?/p>
在我們做到了膳食食物多樣化后,又應該如何實現“谷類為主”呢?
第一,要保證“總量”達標,指南推薦“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 。
第二,要做到“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雜糧(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黑米、玉米、裸麥、高粱、青稞、黃米、小米、粟米、蕎麥、薏米等)和全谷類食物(未經精細化加工或雖經碾磨/粉碎/壓片等處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胚乳、胚芽、麩皮及其天然營養(yǎng)成分的谷物)。指南推薦“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因為全谷物、薯類和雜豆與精制米面相比,含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脂肪酸較多,而血糖生成指數較低,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對于維持餐后血糖的穩(wěn)定性以及防治肥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有助于改善血脂異常,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結直腸癌等慢性病的發(fā)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粗糧占主食攝入的1/5~1/3即可,過多攝入可增加胃腸道的消化負擔,還會因植酸、膳食纖維的過量攝入阻礙礦物質的吸收,因此粗糧攝入不可過多,更不能完全替代精白米面。為做到谷類的粗細搭配可以在白米飯中加入適量的燕麥粒、小米、黑米等,平時還可采用各種不同的烹調加工方法將谷物制作成不同口味、風味的主食,這樣既可豐富谷類食物的選擇,也易于實現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
第三,日常飲食每餐都應保證有主食類的食物。如在外就餐,建議先點主食或蔬菜類,就餐時,主食和菜肴同時上桌,以免在就餐時主食吃得很少或不吃主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