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進一
香港商業(yè)社會有個公開的秘密:很多重大決定都是在一杯咖啡的氤氳中做出來的——香港地窄人多,格子間擠得快要憋死人,等閑公司哪有內地這樣的闊綽會談室。于是乎,中環(huán)的金融精英們跟人談業(yè)務,通常會選擇到附近的咖啡店去。
微妙就在咖啡店的等級上。
比如,在中環(huán)交易廣場上班的年輕銀行職員,通常會約人到星巴克喝一杯,星巴克惠而不費,他們約見的也通常是不那么富貴,預計不太可能帶來驚人進賬的客戶;戴“副總裁”名牌的高級金融精英則是更貴的Classified街角咖啡屋的忠粉,其客戶也顯得更具實力;至于銀行的總裁或大老板,你想一窺他們與VIP客戶約談的場景?請移步五星級的港島香格里拉,或是文華東方酒店。
所以,如果你是客戶,被帶到什么場所喝咖啡,足見你在對方客戶名單上的重量級數。
這樣的微妙,如果你覺得令人尷尬且有分別心,那你是想多了。這就是頭腦清醒的商業(yè)社會,身處其中,你唯有自覺接受約定俗成,順流而行。
這樣的微妙,除了喝咖啡,還能給人帶來更多的聯想。
離職時的告別飯就是最能看透冷暖的一幕,只因分別在即,一切都不必再遮遮掩掩。
告別飯擺在星級酒店,說明你工作單位的絕大多數人,當然最主要是上級領導,認可你,看重你,你在他們眼中的分量絕不只是一根一口氣就能吹走的羽毛。反之,告別飯簡單潦草,找個路邊排檔匆匆吃完去上班,對不起,在對方眼中,你是個零。
如果在職時斗得死去活來,告別飯卻吃得隆重盛大,席間還有人聲情并茂訴說多年的戰(zhàn)斗情誼以至于聲淚俱下痛哭流涕,那不過是宮斗的勝者稱了王,對那個被貶至寧古塔最終死于病痛加冰凍的落敗者虛情假意地謚號加封,明眼人也只當是看了一出原創(chuàng)精神不那么強烈的年代戲。
人生從來就殘酷。能從不同的待遇中看清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什么角色,多一點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也算是有所進益。
更重要的是,盡管對人生的某個階段而言,告別飯或多或少具有里程碑式的總結意義,但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定知道,你告別的姿態(tài),比你吃的一餐或幾餐告別飯更重要。
寒冬歲末,如果你就要離職,衷心祝愿你遇見一些有暖意的情形:有人與你共事多年交往寥寥,臨別之際卻在QQ 或微博上給你留下一句驚心動魄的話,要你保重。也有人平素與你看似意見相左,此刻卻單人匹馬約你聚餐,她唏噓難言,你沉默以對,但中間必定有些什么,彼此心照不宣。
當然,如果有人除了和你吃告別飯,還肯一字一句寫下長篇文字來告別你,你中獎了,珍惜吧。
(巴山摘自《時文博覽》 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