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雪
歷史上,無數(shù)風流人物,像閃閃發(fā)光的明珠,點綴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時光流逝,依然熠熠生輝。在我心目中,杜甫,是這些明珠中最亮的一顆。
閑來無事,隨手取一本唐詩,注目良久。突然,從扉頁步出一位眉宇滿含憂憤的老者,赫然正是杜甫,只見他用破竹杖翻開了《詩圣人生四部曲》,我凝神聚氣,細細品讀起來。
壯志篇
杜甫青年時登泰山,站在山腳下仰望泰山,“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這壯闊之景,讓他頓生豪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彼時,他胸懷壯志,意氣風發(fā)。他那蓬勃的青春朝氣和豪邁的氣概,在詩詞中體現(xiàn)無遺。這種氣概,激勵了多少華夏兒女!
柔情篇
大自然奇幻的美景和唐王朝盛世的繁榮賦予了豪情萬丈的杜甫另一面性格:柔情和細膩?!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緩緩的抒情,這柔柔的詩句,是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謳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多么清爽的畫面,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
憂憤篇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憂思是他詩歌的主色調,他的很多詩都充滿了憂憤之情。安史之亂徹底打破他青春年少時的夢想與激情。看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涼與頹廢,他由衷地發(fā)出凄楚的吶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此,杜甫開始將視線由美好的山川轉向唐王朝的興衰。他關注社會,關注民眾的疾苦,他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憂天下之憂的杜甫振臂高呼,然而應者寥寥,他激憤萬分,慨然寫下“三吏”“三別”,將“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的黑暗現(xiàn)實血淋淋地剝離出來,指出盛世王朝滅亡的根源!憂思,是詩圣思想的精髓!激憤,是他的詩歌的靈魂!
無奈篇
雖然才情萬丈,但杜甫也很無奈。古來圣賢皆寂寞,作為一代風流人物,他的命運才情,必然和歷史家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孤獨的杜甫在千百年后用文字震撼了世界,在當時卻無力扭轉李氏王朝日益走向頹敗的結局。無奈的杜甫,只能借物自比:“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只能借諸葛亮自喻:“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老死他鄉(xiāng)之際,他借諸葛亮的身世發(fā)出了悲涼的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代風流人物就這樣留下了千古遺恨!
杜甫的一生,有很多無奈,然而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命運,又豈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只能隨國家命運沉浮罷了。
合上書,掩面而思,朦朧中,我看到杜甫那根破竹杖直指著一個方向,一番審視之后,我覺得我該毅然地朝那個方向走……
(指導老師 牛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