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萍
【摘 要】國學熱的興起,傳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提高。但是目前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國學,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學的感情,還是值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和思考的。
【關鍵詞】小學;國學閱讀;思考
習總書記曾這樣深有感觸地說:“古詩文經(jīng)典已經(jīng)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xiàn)在一說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jīng)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F(xiàn)在,人們都掀起了國學熱,國學教育也在各地小學蓬勃發(fā)展。國學閱讀能夠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文化,培養(yǎng)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夠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品德素質(zhì);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語文修養(yǎng),增加語文積累尤其是古文積累。可以這樣說,國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有促進作用。
一、精心挑選,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國學閱讀之樂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毕胱寣W生特別是小學生喜歡上國學的閱讀,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國學閱讀之樂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是學生進行國學閱讀的第一階段。事實上國學中的很多故事能夠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任。比如國學故事中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母熊護子”“舜的故事”“老漢粘蟬”“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鹿乳奉親”等等,這些故事有的生動有趣;有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有的則富有童話色彩,兒童閱讀興趣濃厚。教師能夠在國學閱讀課上,先進行生動有趣的故事演講,然后讓學生再讀一讀國學經(jīng)典原文,一定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國學,喜愛國學閱讀的興趣,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師不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顧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只是讓學生進行枯燥的國學閱讀和背誦,學生是不會樂于接受這些國學經(jīng)典的。所以教師一定要精心選擇國學經(jīng)典閱讀的內(nèi)容,重視學生國學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二、精準誦讀,走進國學經(jīng)典,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
國學中有很多的字要么是我們小學生從來沒有見過的生僻字,要么是多音多義字。小學生由于知識積累的缺乏,往往是不能夠做到發(fā)音準確、正確流利地閱讀的。更不要說有感情地閱讀了。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勤查工具書來弄懂這些字的讀音,教師也要通過通俗易懂的解釋來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從而體會人物的感情,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在此基礎上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
比如:“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圣?!?/p>
這是“孟母斷機”的原文。其中部分文字對于小學生來說正確地朗讀出來是比較難的,比如生僻字“仉”“吾”,多音字“教”“長”等,這些文字就要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弄清它們的正確讀音和意義。還有些句子雖然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但涉及到了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知識,這些知識又沒有必要對學生們進行傳授,教師就可以通過淺顯易懂地講授,讓學生明白大意,然后理解全文的意思,體會孟母和孟子的感情變化,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如果教師不注意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傳授,那么學生的朗讀一開始就是錯的,或者對于文意一知半解,根本談不上體會人物的感情了,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也成了一句空話。
三、精確理解,閱讀敘事性國學作品,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閱讀敘事性國學作品中,要重視歸納故事的梗概。所謂歸納就是去粗存精的一個分析綜合過程。這對于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所以教師在進行國學閱讀教學指導中一定要高度重視。例如“舜的故事”全文很長,但是可以通過歸納概括為下面的故事梗概:
舜是黃帝的后代,自幼在歷山一帶以耕田、打漁為生,因其勤勞智慧,孝名遠播,深受當?shù)厝嗣駩鄞?。舜的家世非常不幸,多次受到親人的迫害,但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舜即帝位后,懲罰奸佞,舉賢任能。任用被他處死的鯀的兒子禹治水,禹治理洪水不辭勞苦,兢兢業(yè)業(yè)。最后舜將帝位禪讓給了禹。他的一生,是仁孝開明的一生,對中華民族淳厚民風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通過分析人物行為理清人物關系,把一篇幾千字的長篇文章指導學生歸納成不足兩百字的故事梗概,雖然生動性不如前者,但是很好地訓練了學生對敘事性國學作品的綜合概括能力,從未為學生整體理解全文奠定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國學經(jīng)典的感受力。教師在上述概括故事梗概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師可以精心設置一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小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節(jié)談感受。例如:
(1)當舜小時候受到盲父、繼母、弟弟的迫害時,你的心理充滿了什么感情?(同情)
(2)當舜不計前嫌,依然孝順雙親、愛護弟弟的時候,你又涌現(xiàn)了什么感情?(崇敬)
(3)對于舜的父母的所作所為你覺得應該嗎?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憎惡)
(4)舜作為一個偉大的君主,在他的管理下,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你對那樣的社會充滿了什么之情呢?(向往)
(5)總的來說,你對舜這個人物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喜歡)
教師通過一個又一個前后相連的小問題,既讓學生溫習了“舜的故事”,理解了故事里面包含的思想感情,又豐富了孩子的感情,達到了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
四、精化語言,抓住關鍵詞句,在誦讀中體味作品內(nèi)容和情感
詩歌是國學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學習優(yōu)秀的國學詩歌,應該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和流露的感情,而不能單靠老師的講解。為了讀通讀順,教師要引導學生大體理解一些詞語的意思。然后抓住關鍵詞語,想象情景或感受人物形象,欣賞詩歌的藝術魅力。
例如《清平樂村居》,讀上闋,可以通過“茅檐”、“溪上”、“青草”等詞語,想象江南農(nóng)村景象的清新秀麗;讀下闋,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大兒子在溪東的豆地里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他們又會想些什么呢?詩人著力于“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占全詞四分之一篇幅。讓學生通過朗讀談談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形象:從“喜”字中感受到對調(diào)皮的小兒子不是討厭,而是喜歡;一個“臥”字用得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饒有情趣。
在誦讀國學詩歌的時候,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重視提示學生讀好每句的節(jié)奏:如本詞中的節(jié)奏應該是這樣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描繪著自己所想象的美景和人物形象,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悟詞的意境美,最后再通過有節(jié)奏的誦讀把自己所感悟到的意境表現(xiàn)出來。
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文化育人,提升素養(yǎng),古往今來,國學經(jīng)典都承擔著社會教化的重要使命,發(fā)揮著重要的價值導向功能。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善思考,勤思考,充分發(fā)揮國學的重要使命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