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日蘇諾門罕沖突爆發(fā),6月,朱可夫抵達前線指揮。朱可夫是真正的坦克戰(zhàn)專家,他對日軍坦克部隊的評價很低。朱可夫認為,日本的坦克僅相當于蘇軍20世紀20年代的水平,可謂要速度沒速度,要火力沒火力。
德國軍事觀察團也特別留意了日軍的坦克部隊。在他們眼中,那些坦克的制造技術連一戰(zhàn)時的水平都不夠,整體設計非常落后,稱之為坦克,實在是恭維了。
戰(zhàn)術方面,德國人的評價也與朱可夫如出一轍,即“還停留在一戰(zhàn)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對于這種既無技術又無戰(zhàn)術的“二桿子”對手,朱可夫當然沒有任何理由手軟。7月4日中午,裝甲兵團奉命移往哈拉哈河東岸,坦克旅和裝甲旅一前一后,一里一外,向安岡正臣指揮的日軍第1戰(zhàn)車團河東兵團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攻。日本航空兵掩護河西兵團撤退都來不及,自然也顧不上為安岡提供情報,諾門罕戰(zhàn)場上又是沙丘連著沙丘,這邊看不到那邊,當哨兵發(fā)現蘇軍坦克鋪天蓋地壓過來時,雙方距離已不足1公里。
按照日軍對坦克的分類,20噸以上才為重戰(zhàn)車,而在日本陸軍里服役的一般只有輕戰(zhàn)車和中戰(zhàn)車兩種,比如第1戰(zhàn)車團的主坦克便是89式中戰(zhàn)車。
89式戰(zhàn)車全重13噸,是日軍所有坦克里面火力最強、裝甲最厚的一種型號,不過這也就是矮子里面拔將軍。
光是蘇軍當先出戰(zhàn)的第11坦克旅,就擁有近百輛坦克,其中有兩種是先前已經露過臉的,即T-26輕型坦克和T-130噴火坦克,就裝甲厚度和防護能力來說,它們就已經不比89式差多少,等到31噸重的T-28再開上火線,小小的89式就被完全淹沒了。
T-28與89式站一塊兒,簡直就是巨無霸與侏儒的關系。T-28不僅有“巨無霸”的塊頭和體量,而且火力甚猛,坦克射擊時迅速而準確,幾乎沒有臭彈。它們上來后,一輛又一輛日軍坦克被擊中后發(fā)生爆炸,癱在地上成了一堆廢零件。
中戰(zhàn)車尚且不濟事,輕戰(zhàn)車更不敢上去硬碰硬,紛紛后撤。
T-28雖是個壯漢,跑起來卻也不慢。幾輛日軍坦克逃避不及,被T-28攆上,后者連炮都懶得打,直接將日軍坦克撞翻在地,然后嘎嘎嘎地碾壓過去,那一幕,就仿佛是在上演現實版的變形金剛。
諾門罕成了蘇軍新武器的試驗場,會噴火的、塊頭大的、速度快的、火力猛的,全聚著堆上來了。當天的戰(zhàn)局,更像是數量龐大的牛群在追擊一小群羊,而那一小群羊喪于牛角或牛蹄之下只是時間問題。
第1戰(zhàn)車團原有坦克70輛,這一戰(zhàn)就去了一半。消息傳回日本國內,參謀本部受到極大震動。70輛坦克看上去夠寒酸,但以日本的國力和資源狀況,能湊齊這些寶貝已經十分不易。參謀本部命令關東軍,不得再讓第1戰(zhàn)車團與蘇軍裝甲兵團對攻。
其實就算參謀本部不表態(tài),面對自己打一輛少一輛的隊伍,安岡正臣也早就沒了正面對攻的實力和勇氣。
(摘自《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現代出版社 圖/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