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勵
“人杰地靈”的因果關(guān)系,向來是一筆糊涂賬
過去的溫州府永嘉縣是個附郭縣,縣治設(shè)在溫州城內(nèi),地跨甌江南北,包括甌江以南的今溫州市龍灣、甌海、鹿城三區(qū),不像今日的永嘉縣,只局限于以楠溪江流域為中心的江北一隅。
古邑永嘉,縣境遼闊,自東南而西北,依次劃分為一都、二都、三都,直至五十一都、五十二都。永嘉縣第一至第五都,也稱“永嘉場”,即今天的溫州市龍灣區(qū),地處江南,面朝大海,宋代以來即為遠近聞名的大鹽場,故名永嘉場,簡稱永場,又音轉(zhuǎn)為“永強”。溫州的飛機場,卜址于此,便喚作“永強機場”。
兩宋時期的永嘉場,人物未見其盛。但至明代,忽而文風大興:二都李浦王氏家族的王瓚、王健父子;英橋王氏家族的王澈、王激兄弟,王澈之子王叔果、叔杲兄弟,王叔果的從弟王德;二都七甲的項喬;三都普門的張璁。自明弘治至嘉靖年間,半個多世紀,科甲蟬聯(lián),名公輩出。
他們都是溫州歷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除了王澈是個舉人,其余均為進士出身。尤其是張璁,溫州人稱“張閣老”,更是嘉靖初年“大禮議”的核心人物,深受明世宗寵信,官至內(nèi)閣首輔,權(quán)傾一時。張璁當政期間,所作所為,影響深遠,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都知道。
二都和三都,方圓不過幾里地。我在當?shù)卣{(diào)查王瓚家廟、張璁祖祠和王叔果兄弟建造的永昌堡,往返于李浦、普門、英橋三地之間,只靠步行。這樣的小地方,幾十年間,人物繁夥如此,真是奇跡。
王叔杲,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生前頗負文名,也精通地理堪輿術(shù)。他對家鄉(xiāng)充滿了自豪感,說,永嘉場盛出顯宦巨室,都因為本地的好風水,“永嘉場雖僻在海隅,實中出之干也。北為甌江,南為飛云江,兩江夾龍,東匯于海,而島嶼環(huán)列。來龍疊嶂,從西南降,勢悉為山岡,散氣鋪陽而聚于二、三都之間雖蕞爾之區(qū),而一郡山水總攬殆盡”。
“人杰”“地靈”的因果關(guān)系,向來是一筆糊涂賬,有靈氣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杰出的人物,還是因為先有“人杰”,再有“地靈”,并不容易說清楚。我猜想,永嘉場多半是先有人物,然后才有王叔杲所賦予的山海之秀。論山川,龍灣的自然環(huán)境,無論山脈的起伏,抑或河川的流轉(zhuǎn),就今日所見,恐怕都不是楠溪江的對手。
王叔杲的哥哥王叔果,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編纂《嘉靖永嘉縣志》時,也為家鄉(xiāng)而深感自豪。他認為,一都至五都,負山瀕海,有魚鹽之利,尤其是二、三都,多出仕族,實乃“風氣所鐘”;六都至十九都,即今甌海、鹿城區(qū),河川縱橫,土沃水深,有田可耕,有山可樵,可謂“樂土”,但是好山好水未能帶來好人物。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缺了人文內(nèi)涵,山水只是枉然,自然不好跟他的家鄉(xiāng)二都攀比。
至于二十都至五十二都,約今永嘉縣境。兩宋時期,文物頗盛,名人顯宦如劉安節(jié)、劉安上、木待問、戴溪,還有寄情山水、詩文風流的“永嘉四靈”,都是楠溪江孕育的英華。但到明代,就差遠了,楠溪江很少再出大人物,越往楠溪江上游去,越靠近臺州、處州(今麗水市)的山區(qū),窮鄉(xiāng)僻壤,地曠人稀,連個有錢人都不好找了。
這與我們今天慣常想象的溫州歷史圖景很不相同。我看龍灣,高樓林立,馬路寬闊,極目四望,與全國各地的新興城市并無兩樣,竟以為是毫無歷史底蘊的新開發(fā)區(qū)呢;我看楠溪江,蒼坡、芙蓉、巖頭等明清古村落,青山綠水,粉墻黛瓦,稻美魚香,這才像個鐘靈毓秀、人文淵藪的文物之邦。
芙蓉古村落、巖頭老街區(qū),今天是旅游的熱門地點,過去則屬于永嘉縣第四十八都地,按照明代人的說法,是個偏僻的窮地方。而今我們反而以為這里是文脈悠悠的自古繁華之地,殊不知正因為其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才僥幸保留了更多的古意;而當年聚集著更多財富、更多文化精英的地方,如東海之濱的龍灣,城市建設(shè),日新月異,舊日風貌,蕩然無存,人們行走其間,即使再有想象力,也無法感受曾經(jīng)的輝煌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