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娟
在2016年的高考試題中,除北京卷、江蘇卷、上海卷外,其它試卷都設置了文言文斷句題,且都是以客觀題型出現(xiàn)(浙江卷除外)。下面以4道高考題為例,從句子結構的角度談一下斷句方法。
例1 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山東卷)
A. 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D. 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分析 “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結構相似,“不務其飾”“不務其美”結構相同,“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結構相仿,可知這是一個并列性的句子,如《寡人之于國也》中:“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句子結構。據(jù)此即可正確斷句。值得注意的一個詞語“御寒”,在句中似乎多余,也打破了句子的整齊對稱。答案:A。
例2 選出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天津卷)
A.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B.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C.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D.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分析 此句中,三個標志性的詞語“失母”“求母”和“母存”,其構成三個語義層次,這是斷句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標志;“而……而……”“或……或……”是斷句的重要形式標志,此結構類似《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依照結構類比,可得答案:B。
以上是客觀題,用選擇的形式體現(xiàn)。其實,文言文斷句的考查有些省份用的是主觀題,這類題一樣可以依據(jù)句子結構斷句。
例3 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 (2013年江蘇卷)
齊醒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yè),以朝諸侯,用區(qū)區(qū)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其地,為強君。自是之后,天下爭于戰(zhàn)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后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
分析 在這一段話中,“貴……而賤……;先……而后……”是一組很整齊的對稱句式。后面的幾句話雖然沒有這種整齊的對稱結構,但兩兩成正反對比,例如,“庶人之富者……,而貧者……”“國強者……而弱國……”,這些對稱或正反對比的結構,有利于我們尋找斷句的節(jié)點。
例4 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卷八》)
分析 “孔子曰”當是“總”,后面是“分”,“分”部分為并列關系,且“分”中亦有“分—總”,“益矣”“損矣”是很重要標志。有“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點撥 文言文的斷句有多種方法,以上依據(jù)結構斷句只是其中一種,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希望同學們用好句式結構,把它變成解決斷句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