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民以食為天。千百年的人類歷史,說到底也是一個吃的歷史。
又會吃、又會寫的人,古往今來并不鮮見。遠有袁枚、曹雪芹、吳敬梓,近有梁實秋、陸文夫、汪曾祺,今有蔡瀾、沈宏非,殳俏,而以“掃街嘴”著稱于世的本書作者陳曉卿,對美食的那種愛與選擇,正如沈宏非所言,“醞釀于丹田,厚積于舌根,薄發(fā)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夸張地說,這是史上最接地氣的一本美食地圖。書中的至味,不是星級飯店里那些離我們太遠太縹緲的珍饈佳肴,而多近在咫尺、性價比奇高、出于飯莊食肆或巷陌鍋灶的人間美味。
北京最家常的湘菜,也許藏匿在一家旅店中,一對小夫妻,一個買菜一個做菜,只為熟人開伙;最正宗的重慶小面,可能藏匿在重慶人開遍全國的足浴連鎖店里,“清一色都是重慶師傅”;還有十分像閱覽室的飯館,等菜時每人都會拿一本書看,跑堂的師傅剛剛才從話劇舞臺上下來……
美食似乎也是人情冷暖和味覺智商的象征,能吃、會吃也變成了一門“手藝”,需要領(lǐng)路人的指引,不止吃在嘴上,而是吃到心里,在大飽口福之余給腸胃和心靈添加一個獨特的密碼。
吃,其實很簡單,因為美食本身并沒有那么多道理,道理都是愛它的人賦予它的。也只有深愛美食的人,才能“知其美而美”,不僅用心吃,還會用心一樣樣寫下來,鼓勵和號召更多的人,用心去吃。
當你遍嘗人間美味,總有一天會同意:真正的至味,不是對食物過分挑剔的結(jié)果,也不在于你在哪里吃、吃什么,最重要的是,和誰吃,因為,“最好吃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