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鑰
根據(jù)巖石核磁共振橫向馳豫譜分布特征,采用孔隙分割原則,將核磁共振累積曲線劃分三段式,確定巖樣的小孔、中間過渡孔和大孔分布。大孔隙對巖石滲透性有貢獻,而過渡孔有部分貢獻,小孔則無貢獻,依據(jù)相關性最佳原則確定過渡孔的權重系數(shù),進而得到有效孔隙度與滲透率關系模型。利用該模型確定巖石滲透率,并與經典Coates模型對比,表明其滲透率計算精度較高。
砂巖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滲透率一、引言
巖石滲透性決定了該地層是否具有流體儲集能力,其大小用滲透率表征。巖石為多孔介質,它對流體的滲透能力取決于孔隙大小和分布特征。目前,由于核磁共振(NMR)橫向馳豫信號反映了巖石的孔隙結構特征,因此在確定巖石的滲透性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經典的SDR模型是基于T2幾何平均值與滲透率的關系,Coates模型則認為滲透率與可動流體與不可動流體的比值有關。本文以巖石核磁共振實驗為基礎,基于分段分形原理,依據(jù)核磁共振T2譜,將樣品孔隙劃分為小、中(過渡)、大孔隙三部分,設置最佳權重系數(shù)確定對滲透性有貢獻的有效孔隙,進而確定樣品的滲透率。
二、核磁實驗測量
1.樣品預處理
選取滲透性砂巖樣品30塊,對樣品進行切磨、洗油、洗鹽、烘干等預處理,利用STY-2型氣體滲透率測量儀測量樣品的滲透率,用于實驗對比。再對巖樣加壓飽和特定濃度的NaCl水溶液,將飽含水樣品放在裝有飽和用鹽溶液的容器瓶中,靜置48小時后待用。
2.實驗過程
利用紐邁生產主頻為2MHz的核磁共振信號分析儀,進行飽含水巖樣核磁共振橫向弛豫信號的測量。在恒溫25℃測量環(huán)境下,儀器標準參數(shù)設定為:等待時間為6000ms,疊加次數(shù)為128次,回波個數(shù)為4096,回波間隔為0.37ms,利用SIRT反演方法進行T2譜反演。
3.實驗結果
實驗得到巖石的核磁共振橫向馳豫T2譜如圖1,藍色方塊為巖石的橫向馳豫T2分布與孔隙度分量關系,黑色方塊為T2譜的累積曲線,其中,T2值越小,對應孔隙的尺度越小。結果顯示,本實驗巖樣的核磁共振T2譜主要呈現(xiàn)雙峰特征,如左峰偏大,預示巖樣的小孔隙較發(fā)育;核磁共振累計曲線顯示為非線性,但可以近似表示為多段線性組合分布,因此,核磁共振橫向馳豫譜具有分段分形特征。
三、巖石滲透性分析
1.基于核磁共振T2譜的孔隙度尺度劃分
以某巖樣為例,如圖2,在雙對數(shù)坐標系下,核磁共振累積曲線Sv與T2為3段線性組合關系,每段的斜率反映了孔隙的非均質性,其大小與孔隙尺度有關。分別確定三段的線性方程,聯(lián)立求得兩個交點,以交點為分界值,將T2譜劃分為三部分,分別對應小孔、中間過渡孔和大孔,分別對應圖中的S1、S2和S3。其中,S1即為不具有滲流能力的小孔隙,S2為具有部分滲流能力的中間過渡孔隙,S3則為具有滲透性的較大孔隙。
2.巖樣滲透率的確定方法
基于核磁共振T2譜對巖樣孔隙的劃分,對巖石滲透性有貢獻的有效孔隙(Se)可表示為:
Se=f·S2+S3(1)
式中,f為權重系數(shù)。其確定方法是將改變f,得到Se與滲透率(K)的關系,根據(jù)相關性最佳原則選取f。權重系數(shù)f與相關系數(shù)(R2)的關系如圖3,當f=0.4時,R2取得極大值。因此,選取0.4為最佳權重系數(shù),進而分析f與滲透率關系,如圖4,二者為冪函數(shù)關系,
K=0.01175Se2.6946(2)
3.效果分析
利用式(3)確定樣品滲透率,并將其與經典Coates模型確定的滲透率對比,如圖5,圖中縱坐標為樣品氦氣法測量滲透率。結果顯示,相對于經典Coates模型,本實驗方法確定的滲透率精度有較大提高。
四、結論
(1)根據(jù)核磁共振T2譜的分形特征,可將實驗樣品的孔隙進行尺度劃分。
(2)準確確定過渡孔隙的權重系數(shù),有助于對滲透性有貢獻的有效孔隙的確定。
(3)基于孔隙尺度分形劃分有效孔隙,進而確定核磁共振滲透率,其精度優(yōu)于經典Coates模型,為利用核磁共振研究巖石滲透性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常文會,趙永剛,華新軍.用核磁共振測井技術評價儲層滲透率特性[J].測井技術,2005,(06):528-530.
[2]肖立志.核磁共振成像測井與巖石核磁共振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