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玲玲
摘要:2016年11月8日,筆者收到中國少數民族第十五屆年會組委會的邀請,參加了2016年11月4日,在福建省霞浦縣召開的,為期四天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五屆年會"。下文就是筆者對自己所參加的場次會議內容的總結。本次會議分別由2016年11月4日至11月5日白天的室內會議與11月5日晚和11月6日早上的田野實踐兩大部分組成。本文只總結室內會議部分。室內會議部分除了開幕式和大會主題發(fā)言外,還有五個主題構成。五個主題分別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各民族音樂的新課題研究、海峽兩岸音樂的文化互動與交融、畬族音樂研究專題與民族音樂研究,以及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實踐。其中在“各民族音樂的新課題研究”這個主題中具有相當大的篇幅。
關鍵詞:少數民族 音樂學會 年會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038-02
一、“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在這個帶有戰(zhàn)略性方針的議題中,我們首先聽到的是楊民康《從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到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該論文中首先是方法論的最先由來,從國外的新潮方法到國內的具體應用。特別在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方面,在進行整合和梳理時是十分精準的。論文重點談論的是單點單線到隱喻思維以及背后功能的研究傾向。其文章重點在于民族志的拓展至深入方面的和線索的音樂志的隱喻思維的結構及后現(xiàn)代研究觀念的轉向。特別在他所列舉的例子:孔雀舞發(fā)展歷程中包含的時空與隱喻關系簡圖中,我們可以準確、清晰的看到時間加上空間維度的文化語境,更可以看出一個現(xiàn)象在一個坐標點上發(fā)生的時間與空間的歷時與共時的變化。博士生李緯霖《中、老、緬泰撣傣族族群傳統(tǒng)樂器的跨境比較研究——以“拉弦”、“彈撥”樂器為例》中以“拉弦”“彈撥”樂器作為線索,做的跨界問題的研究。這種研究手段是民族音樂學學者應該吸收與應用的。寧穎的《中韓跨界語境下延邊朝鮮族“盤所里”傳承支脈溯源》,從她的演講表述中我們知道,她有著長時間去做田野工作的經歷,其田野工作扎實、細致、邏輯性強。從來源、脈絡以及縱向和橫向的思維緯度都很清晰,并且在同源民族的相同點上,拓展了一些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做的相當精準。劉曉偉的《粟特樂舞入華及其成因》,其論文從北朝入華粟特人墓中的樂舞圖像到“胡騰”與“胡旋”:唐代文獻中的粟特人樂舞再到粟特人入華的成因中,作者呈現(xiàn)出大量的文獻資料依據以及歷史文物資料,使得論據更加充實,更是年輕學者學習的楷模。崔玲玲的《來自伏爾加河岸邊的歌聲——記卡爾梅克民間音樂訪述》,從她介紹的不同藝人及不同流域所展現(xiàn)出來相同特征的民族民間音樂,讓我們了解到同族異域文化的探訪給我們民族音樂文化帶來的震撼。凌晨的《越南母道教“上童”儀式中執(zhí)行者性別與認同》對執(zhí)行者的社會性別與差異進行解讀,強調后現(xiàn)代主義提倡的多元性和審美寬容性,也為廣西壯族巫信仰儀式中執(zhí)行者的性別與認同問題提供參照。阿不都賽米·阿不都熱合曼的《傳統(tǒng)樂器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作用》,主要是對維吾爾木卡姆演奏過程中的樂器所承擔的角色展開議論,用實例來解釋傳統(tǒng)樂器在木卡姆演奏中的作用及其音樂本質上的特征。祖木來提·土爾共的《試論吐魯番婚禮套曲節(jié)奏型——以納格拉鼓為例》,文中列舉了婚禮套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及鼓吹樂形式予以分析,說明吐魯番婚禮歌曲集鼓點節(jié)奏的獨特性,充分闡明了婚禮套曲在維吾爾音樂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
二、各民族音樂的新課題研究
在民族音樂新課題研究的這個板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個少數民族的音樂的共通性及多樣性。何瑋婧的《嘉禾伴嫁歌文獻研究綜述(2005-2015年)》中,作者將2005年至2015年間,近十年的“嘉禾伴嫁歌”從內容和研究角度方面進行了整合和梳理。其所做目的,是為了對嘉禾伴嫁歌未來的研究做出趨勢上的預測,供研究者在資料查詢、研究方向選擇和實際工作中作為參考。趙凌的《田野的魅惑——民族音樂學者進入田野的方式及其思考》中,作者以進入田野的三種不同方式進行闡述和對比,得出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我們學者應該帶著謙虛、好學、忠誠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田野工作。賈恒存的《跨界音樂視閾下廣西京族民歌文化新探》中,作者通過對京族民歌的梳理,探究其音樂文化視像。錢善華的《阿美族豐年祭發(fā)展現(xiàn)況——以港口部落為例》,是透過對阿美族的背景資料,以及“豐年祭”的文化敘述,以歌曲節(jié)奏與舞步關系加以探析,加深大家對阿美族豐年祭祀文化的認知。方紅櫻的《推動古謠吟唱經驗分享——以阿里山鄉(xiāng)新美小學古謠對為例》中,由新美小學的校長講述自己及其丈夫是如何將自己本民族鄒族民間歌謠進行整理、發(fā)展、發(fā)揚、推廣及傳承的事件。肖文樸的《“樂器說話”新論——瑤族婚俗嗩吶樂話的空間感與功能叢》,肖老師通過對過山瑤婚俗嗩吶音樂的考察,提出“中距離樂話”的新觀點,并探究樂話的空間感知方式與多重功能。徐小明的《貴州侗族多聲部喪葬嗩吶文化初探》中,作者從侗族喪葬嗩吶的角度窺探侗族多聲部實質。朱偉芳的《廣西那坡縣坡荷鄉(xiāng)中山村“同歌節(jié)”儀式研究》中,對于“同歌節(jié)”大致的描述及提供了一些視頻資料供學者分享。劉雯的《小黃寨與巖洞寨春節(jié)期間鼓樓競歌比較研究》通過對兩個侗寨春節(jié)期間的競歌作比較研究,得出“陰陽二元多聲思維”。趙東東的《百越遺風——賀州土瑤民歌文化探析》力求對土瑤音樂審美心理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窺探古老族群的文化遺風。楚卓的《從場域和慣習中探討桂臺多聲部民歌》用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和慣習理論,解析桂臺兩地多聲部民歌“場域音聲、慣習聲境、范式秉性”等問題,為壯侗語族與南島語族的親緣關系提供了新的線索。陳坤鵬的《廣西少數民族“器”與“樂”的現(xiàn)狀思考》從民間性與藝術性、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等視角提出發(fā)展觀點,從而探究現(xiàn)代社會中民族“器”與“樂”的興衰原因。陳忠松的《侗族大歌海外傳播的特點及其原因》中,總結了侗族大歌具有海外傳播早、傳播頻度高、傳播國家多、傳播影響大等特點,因為海外傳播有共同協(xié)作的傳播者、有獨特的品質、理想的傳播場合和受眾、友好的善意傳播目的和原真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展演原則??讘c余的《論彭水苗族名額中的情歌》中作者從人類自身發(fā)展出發(fā),看著愛情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出香溢的玫瑰,自由的開放,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古代民族留下的斑駁民歌,其中的艱難曲折反映當時舊社會對于婦女一族的忽略,而作者將其搬上了學術舞臺。吳寧華的《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壯漢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以廣西壯族熬加山歌研究為例》中以南寧平話山歌“唱加”與崇左“敖家”用歌韻作為切入點進行比較分析,凸顯“平話、平話人、平話歌”在嶺南文化中的客觀影響及特色地位。
三、海峽兩岸音樂的文化互動與交融
海峽兩岸的少數民族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優(yōu)美姿態(tài)。賴靈恩的《歌謠中的部落生命史——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為例》中,從不同時期的歌謠看下賓朗部落的歷史,從其呈現(xiàn)的歌謠看其融合的音樂文化,去理解組人區(qū)辨的元素。李秀琴的《西拉雅——淹沒于漢文化中的南島語族》中講述了南島語族的西拉雅人嘗試恢復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信仰等,積極爭取社會和政府的認同,并從他們講述的故事和生活經驗中了解西拉雅人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別具一格的信仰。林珀姬的《從歷史與族群融合之視角下探討臺灣各族音樂文化交融》從臺灣的歷史與族群文化融合之視角,探討了臺灣歌族群音樂文化的交融現(xiàn)象。林清財的《臺灣布農族獵首歌Mlastabang》透過歌詞內容和文化的解讀,重新梳理這首Mlastabang的儀式歌謠和布農族內氏族之間的關系,而得出Mlastabang的定義及意義。薛羅軍的《文化研究的綜合性——以臺灣和日本的事例為基礎》中,作者是借此會議向學界朋友呼吁大家對文化現(xiàn)象做綜合研究。吳榮順的《論泰雅族的口述傳統(tǒng)與口唱史詩Lemuhu/Msgamil》中,作者從Lemuhu的名稱的由來、意義、使用場合及其吟唱方式到泰雅族社群中的文化意涵以及泰雅口述傳統(tǒng)與口唱史詩在當今社會中保存的困境做出了具體的闡釋。并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懇切希望給予一個明確的文化資產的認定。
四、結語
這個會議主題跟隨時事,并且擁有一定與時俱進的驅動形式色彩。我們從方法論上來說,研究的共性有很多,可以聽同一類型的報告,讓大家集中起來討論一些問題,更可以系統(tǒng)化的解決相同性質的專業(yè)問題。在智慧碰撞的時刻,總是能夠激起靈感的火花。其中以正確的態(tài)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帶一路”方針,從學術角度,更從實際出發(fā),在學術領域架起了跨族、跨界的新研究思路、新研究方向、新研究課題,為學術界添磚加瓦,為民族文化的欣欣向榮貢獻學者的一份力量。在兩岸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特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穎的學術理念和虔誠的學術態(tài)度是我們年輕學者不容忽視的重中之重。相信以后我們年輕的學者們將其運用到現(xiàn)在自己所學的領域中,將會產生多大的學術新思維!另外在吳榮順教授的演講下,筆者對于自己本民族音樂文化中存在相同的問題,也有了共鳴及反思。所以在會議圓滿結束之后令筆者情不自禁的記下這個具有支點意義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