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莽
收到你的來信
已是中秋后的十月
你說你在病中寫信
你說你坐在伴自己
渡過了半生的大江邊凝望
記起了少女時代的勇氣和向往
秋風(fēng)蕭瑟 穿透了夾衣
我這里同樣已是秋天
窗外云淡天高
一支熟悉的大提琴曲
在我的書房里回蕩
那聲音仿佛是從心中淌出
江水平緩 開闊 閃動著波光
是的 我們已面臨生命的秋天
感知了歲月帶來的凝重與憂傷
那沉郁的琴聲
讓我想起了蒼茫的原野
秋日的河灘 叢林和草原
牛鈴聲聲
消失于牧欄后的霧靄
你的來信還讓我記起
在異國他鄉(xiāng)
晨光中寂靜的街道
在鮮花裝點(diǎn)的陽臺上
一位老者呆呆地仰望著樹冠
他面容蒼白憔悴
生命猶如油燈閃爍的微弱火焰
而在那一刻
油然而生的感觸
讓我記起了許多的往事與親人
李壯點(diǎn)評:就本質(zhì)而論,世間所有的藝術(shù)作品,最終可能只與兩樣?xùn)|西相關(guān),那便是時間與空間。因?yàn)闀r間與空間二者集中顯示了人之為人的有限性,同時,正是這種有限性的存在,使得人類對自身的超越成為可能,并使我們對永恒和無限的渴望顯得那樣充滿悲劇性而又震撼人心。當(dāng)原始人類在巖畫與符咒般的象形文字中試圖從死亡的手中奪回一點(diǎn)什么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開啟了一種生命的自覺。這首詩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是有關(guān)時間的,這也是處理“秋日”題材的經(jīng)典方式?!吧倥畷r代”與衰老的病身、異國老者不為人知的回憶(而這一畫面本身又是在“我”的回憶之中)、母親的皺紋和永逝的故人……外在的秋天于是幻化為內(nèi)在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同時,本詩也涉及到對空間的隱形想象:“你”的遠(yuǎn)方來信和我屋里的大提琴(不管這里的“你”“我”是否本是同一個人)、“我”失落的木欄原野和異國老者的鮮花陽臺……這一切都與時間的主題構(gòu)成了某種二重唱般的效果。有趣的是把這首詩同里爾克《秋日》里的名句“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dú),就永遠(yuǎn)孤獨(dú)”作一比較。后者是把無限的時空凝固為瞬間的狀態(tài),本詩則是把瞬息的場景延綿成無盡的時空。二者殊途同歸。
作者創(chuàng)作談:這是寫于2011年秋天的一首詩,那是我退休后的第二年。初秋,我從歐洲探親歸來,收到詩友從北方城市哈爾濱發(fā)來的問候信。她在信中講到了秋天的到來,講到了逝去的歲月,那條伴她度過了半生的大江,以及逝去了的少年時的希求與向往,秋風(fēng)蕭瑟,吹拂著生命的秋天,也吹拂著我們這些步入耳順之年的人。
經(jīng)歷了眾多的歲月,人生的秋天,應(yīng)已是天高云談,原野寂靜、蒼茫,江水也變得平緩而開闊,生命的琴聲在惆悵中流淌,一切都變得自然而舒緩起來。
友人在信中提到的病情,讓我想起了在異國他鄉(xiāng)銘記于心的一個畫面:一位老者,一位生命猶如殘燈般的老者,他瘦弱和憔悴,讓我心生憐憫和愛,他讓我想到了生命臨終前的母親和許多位已經(jīng)離開我們的師長和親人。
一首詩,有時就是瞬間的感觸與聯(lián)想,生命的經(jīng)驗(yàn)和生活中的場景,構(gòu)成了一首詩的背景和畫面。
一首詩,需要一種內(nèi)在的生命的旋律,一種統(tǒng)一的情調(diào),這也是它潛在于語言之中的音樂性。
在秋天的上午,在一首熟悉的大提曲的訴說之中,當(dāng)我看到那封充滿了生命感慨的信,一種無法抑制的情緒便油然而生,于是在自然的秋天,也在生命的秋天,便有了這首詩——《秋日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