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含
摘 要: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部凝聚了曹雪芹一生心血的著作,不僅見證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也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部清朝的社會生活史?!都t樓夢》人物眾多,但是曹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角色的特點,在此過程中,詩詞的恰當運用功不可沒。本文以林黛玉的詩詞為例,試從整體風格、經典詞句和情感背景三方面入手,賞析《紅樓夢》中凄美的黛玉詩詞。
關鍵詞:《紅樓夢》;林黛玉;詩詞;《葬花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2-0-01
一、黛玉詩詞的整體風格
林黛玉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研習詩書,她與薛寶釵并居“金陵十二釵”之首,可以說是大觀園眾位小姐中才華最出眾的。在《紅樓夢》的前八十回中,曹公賦予林黛玉的主要作品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題帕三絕》等,此外,大觀園的每次詩社活動,林黛玉都參與其中,作出了《詠白海棠》、《柳絮詞》等一系列詩篇。這十余首詩形成了完整的風格和統(tǒng)一的格調,為后人品讀《紅樓夢》并且深入研究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
林黛玉的詩詞多托物自傷,感慨自己的命運和未來無所依托,海棠、桃花、柳絮、秋雨,這些事物在林黛玉的筆下獲得了靈性,找到了歸宿。在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情節(jié)中,十二金釵的判詞紛紛出現(xiàn),其中評價林黛玉“堪憐詠絮才”,這是用南朝才女謝道韞的典故比喻林黛玉,肯定了林黛玉在詩詞方面的才華。同時,“柳絮”這個意象出現(xiàn),讓人極易產生漂泊無依之感,這種孤獨貫穿了林黛玉的一生,也處處體現(xiàn)在她的詩句間?!对峄ㄒ鳌分小凹t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慨;《柳絮詞》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哀嘆;《秋窗風雨夕》中“牽愁照恨動離情”的思念,紛紛表達出這一點。
此外,林黛玉曾說不喜李商隱,但她的詩風恰恰有一些義山風骨,但是將李詩中的迷蒙轉化為了清愁。她的幾首應制之作充分體現(xiàn)了這點?!对伆缀L摹芬辉娭械摹霸驴呦扇丝p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等聯(lián),充分調動了想象力,構造出豐富的意象,同時保持了風格上的統(tǒng)一,整首詩清愁凄美,不愧為折桂之作。
二、黛玉詩詞的經典名句
對于一首詩而言,宏觀上的結構完整、風格統(tǒng)一固然重要,假如缺少了點睛之筆,詩則不能成詩,充其量是一些零散句子的拼湊,令人讀來索然無味。曹公將最有靈性的詩句盡數(shù)贈予了顰兒,借她之手留下了許多《紅樓夢》中的經典名句。
當本書的前八十回即將結束,賈家已經初現(xiàn)敗落之勢,林黛玉和史湘云深深感受到了這種無法挽回的趨勢,在中秋夜的大觀園即景聯(lián)局中,詩句的氣氛越來越冷清,最終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結尾。一句“冷月葬花魂”,成就了林黛玉最凄美的一幅寫照。她總以“花魂”自比,又有中秋夜的明月映襯,這一句既應景,又對仗工巧嚴整,最為重要的是完美地展現(xiàn)出了黛玉此時孤獨凄涼的心境。她對自己的病情有所預感,漸漸明白在賈家目前的局勢下,自己的愛情和未來是一種不可能的奢望,只能寄希望于在如水的月色中,平靜的與世界告別。
黛玉的另一佳句出自《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一句繼承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風格,將想象與現(xiàn)實結合在一起,巧妙地運用了反問,黛玉知道自己難以改變寄人籬下的現(xiàn)狀,因此將希望寄托于無法實現(xiàn)的愛情,這種摻雜著迷茫與虛無的心情,讓她在孤獨中堅持著內心的清高,“質本潔來還潔去”成為了黛玉的最終愿望。敏感的她預知了自己最后的結局,因此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可以看作一種哀怨的抒發(fā),更是林黛玉的自嘲自解。
三、黛玉詩詞的情感背景
林黛玉的詩詞之所以風格凄美,與她一生的遭際是密不可分的。與很多詩人一樣,她的字字句句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常?;頌榛ɑ辏栏皆诖笥^園的草木上,從林黛玉的詩詞中,我們可以追溯到她情感變化的蹤跡。
在賈家的繁盛時期,即黛玉入賈府之初,盡管母親賈敏、父親林如海接連去世,她也感傷自己的命運,但是寶玉、紫鵑、三春姐妹和賈母等人從各方面為她帶來了快樂與希望,因此這一時期的總體基調是比較向上的,詩風也偏向清麗,哀而不傷。這一時期的《問菊》、《菊夢》、《秋窗風雨夕》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點。此時的黛玉與寶玉漸生情愫,愛情的到來讓黛玉從長期的愁苦中短暫解脫,父母離世、寄人籬下的痛苦得到了安慰。隨著賈家的運勢急轉直下,敏感的她意識到了過去的富貴榮華即將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抄家的宿命,與寶玉的愛情成了她最后一絲希望,然而“木石前盟”注定是一場悲劇。《五美吟》和《柳絮詞》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林黛玉通過對虞姬、西施、昭君等五位歷史上著名的紅顏進行描寫,尋找一種紅顏薄命的共鳴。《柳絮詞》更是直抒胸臆,“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在江河日下的賈府,連植物都被染上了哀傷的氣氛,下人們各自謀劃未來,而她卻束手無策,只能默默服從命運的安排,最終在賈府眾人的欺騙中決然離世。林黛玉一生的漂泊在這首詞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以柳絮自比,楊花自古為離人淚,它飄零的姿態(tài),正是林黛玉含恨魂歸離恨天的宿命。
結語:
紅顏已逝,空留嗟嘆。林黛玉是一位以淚寫詩的才女,不同于薛寶釵詩的工巧、史湘云詩的嬌艷,她的詩作一如出水芙蓉,風露清愁。林黛玉詩凄清哀婉,想象豐富,同時擅于借物抒情,顰兒在大觀園的一草一木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將她一生的漂泊流離,付諸于繾綣筆墨,為后人賞析林黛玉角色形象和研究《紅樓夢》真實結局提供了豐富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鄒自振.從林黛玉詩詞看其心理流程[J].南都學壇.2006年05期.
[2]羅紅偉.從林黛玉詩詞看其性格特征[J].甘肅農業(yè).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