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輝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nèi)涵與深度,即稱“用典?!庇玫溆玫们擅?、恰當(dāng),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zhuǎn),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下面,我們談?wù)勗娫~用典的主要作用和用典的主要形式。
[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借用前人的典故入詩,借古論今,在不便直抒胸臆時顯得尤為重要。如: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tǒng)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后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xùn)。
[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句引用了一個典故。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6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fā)了他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用了4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后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重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dāng)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頗“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頗老矣,終于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tǒng)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
典故意蘊豐厚,綜合運用可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如:
破陣子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鞍税倮锺g”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chuàng)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zhàn)爭爆發(fā)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zhàn)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簡潔精練,內(nèi)涵豐富]
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zhì)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fā)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14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fù)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jié)構(gòu)嚴謹。在增加詩歌內(nèi)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
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如: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fēng)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
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shè)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像當(dāng)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zhàn)!但他羞愧難當(dāng),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拔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不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就是把歷史故事濃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茍活的崇高氣節(jié),從側(cè)面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化用前人詩句]
也叫用句。也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xiàn)成詩句,如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最后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也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睔W陽修《減字花木蘭》中“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蓖瑯佑眠^。
用句的另一種是在原句基礎(chǔ)上改動一字或數(shù)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李白著名的《行路難》其一中之名句:“拔劍四顧心茫然!”實是化自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中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便是有名的模仿詩句之水平過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為著名的《將進酒》中的“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仍化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中“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以上兩例則可明顯看出詩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
蘇子最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用典之處便頗多。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乃用太白詩《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意; “千里共嬋娟”句化用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贝颂庍€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變化,不含原賦愁苦頹喪之意味。
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方為佳境。上述兩例正是達到了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