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威,王 瓊,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
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探析
——基于公眾“風險-收益”感知視角的因子分析
朱正威,王 瓊,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簡稱“穩(wěn)評”)在評估內容、評估主體、風險溝通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是影響其有效治理風險的問題所在;為了更好推進和完善現(xiàn)有的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從公眾“風險-收益”感知視角,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對工程項目的穩(wěn)評進行因子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是基于其對個體的“風險-收益”影響、地方的“風險-收益”影響以及國家的“風險-收益”影響的綜合感知,并進一步影響其對工程項目的態(tài)度;提出在評估風險的同時應重視公眾對風險和利益感知的評估,通過靈活的風險溝通,更好地提高工程項目穩(wěn)評的有效性。
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風險-收益”感知
發(fā)展經濟和控制風險的雙重任務使得轉型期中國的社會治理更為嚴峻[1]。工程項目在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因為風險與收益的分配與再分配問題,在利益主體——工程項目附近公眾、地方政府和項目方之間極易引發(fā)矛盾與沖突,嚴重影響當?shù)氐纳鐣€(wěn)定與發(fā)展。如何通過工程項目的“穩(wěn)評”工作,協(xié)調利益群體間的矛盾,將工程項目可能引發(fā)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降到最低,是維護群眾切身權益、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多重需要。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涉及群眾利益的改革要建社會穩(wěn)定評估機制”。近年來,隨著“穩(wěn)評”在各省市的積極展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與此同時,“穩(wěn)評”往往是地方政府和評估機構對風險概論推算和等級評估的結果,群眾和社會公眾在有效參與不足的情況下,評估機構的權威性、當?shù)厝罕姷拇硇詥栴}往往導致“穩(wěn)評”報告往往不為公眾接受,“穩(wěn)評”流于形式,追求政績工程背后的工程項目“穩(wěn)評”反之增加了風險,成為影響當?shù)厣鐣€(wěn)定的原因所在。
因此,如何從公眾的風險與收益感知視角出發(fā),分析其對工程項目的風險擔憂和利益訴求,探索緩解群眾風險感知,提高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進而推動工程項目順利實施,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是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研究中亟需解決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
(一)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感知屬性
作為工程項目“穩(wěn)評”的核心概念,風險內涵的正確理解是全面把握工程項目“穩(wěn)評”理論的前提。作為“穩(wěn)評”的重要主體之一,全面審視公眾對工程項目的風險感知,也應該是工程項目“穩(wěn)評”的重要內容。因而,只有重視公眾的風險感知與態(tài)度,才能與專家的客觀風險評估加以比較,形成比較科學的、全面的、有效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理論。
風險在自然事件中可以理解為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危害或損失的可能性[2];然而,對于社會建構的風險決策,往往因為決策人的理性有限,會加入自身的價值與偏好,而非獨立于現(xiàn)實的客觀存在[3]。基于此,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奇(P.Slovic)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對個體風險感知特征,如可控性、后果嚴重性、對子孫后代的影響等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是基于主觀感知、經驗總結和認識的復雜結果[4,5]。謝曉非認為,個體風險感知可能與真正的事實相去甚遠,這和基于各種風險事件、風險活動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有著明顯的差異[6]。此外,里納特·舍貝里(L.Sj?berg)等運用心理測量問卷對風險感知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其風險感知并非是基于直覺的偏見,而是基于日常生活經驗和當?shù)乇尘芭袛嗟慕Y果[7]。此外,珍妮·羅維(G Rowe)等通過比較專家和外行公眾的風險感知差異發(fā)現(xiàn),很少有經驗證明,專家的風險判斷比公眾更為客觀真實,也無法證明專家在風險評估中是更接近于現(xiàn)實[8]。
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會給國家、社區(qū)和個體帶來收益與風險[9],如果公眾是傾向于贊許的,那么他們會認為該工程項目是“高收益-低風險”;反之亦然[10],其風險判斷也往往是基于對工程項目的收益與風險權衡的社會理性結果。風險通過專家、公眾、大眾媒體以及政府部門的信息傳播與溝通放大,并反過來強化風險感知,進一步延生次級風險,導致實際風險增加、對公共機構喪失信心以及財政損失等影響[11]。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工程項目建設運營中的風險與收益分配不均[12],形成潛在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群體性事件、社會沖突、社會失范等風險[13]。
(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專家客觀評估模式
本文認為工程項目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是對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工程項目[14],在組織實施或審批審核前,對其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開展系統(tǒng)的調查,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有效規(guī)避、預防、控制重大工程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更好的確保其順利推行[15,16,]。本文認為,學界現(xiàn)有的“穩(wěn)評”研究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1.客觀的風險評估是“穩(wěn)評”的基本內容。從評估程序、評估方法到評估內容、等級確定,再到評估主體、評估模式,客觀的風險評估是當前“穩(wěn)評”的基本內容。其中,“穩(wěn)評”程序包括:充分聽取意見——全面分析論證——確定風險等級——提出評估報告[17]。如果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經濟安全預警評估的辦法,當前的“穩(wěn)評”方法則包括風險定性評估方法、風險定量評估方法和風險綜合評估方法[18];其中,定性的風險評估方法是針對工程項目與利益群體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對主體的風險行為加以闡述;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則是應用風險概率計算,對風險發(fā)生的概率、后果嚴重性,以及程度加以統(tǒng)計分析[19]。
就“穩(wěn)評”的主要內容而言,主要是基于對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與可控性等指標的評估內容[20]。其中,在工程項目的“穩(wěn)評”中[21],合法性主要是評估對象在內容、程序、方法上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yè)政策;合理性即評估對象是否兼顧各方利益;可行性則決策是否符合大多數(shù)群體的現(xiàn)實和長遠利益或者是否超出在其承受范圍之內;可行性主要為是否影響生態(tài)、資源環(huán)境,以及是否存在可能引起群體性事件等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隱患;而可控性即是否存在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22]。
2.責任主體是“穩(wěn)評”的評估主體。本著“誰決策,誰評估,誰負責”的穩(wěn)評原則[23],工程項目的“穩(wěn)評”主體往往是在“穩(wěn)評”中擁有一定權力,并承擔一定職能和相應責任的組織領導主體、責任主體、監(jiān)督主體和民主參與主體組成[24]。其中,責任主體則是具體牽頭負責進行“穩(wěn)評”的重大工程項目的承建部門、牽頭部門等組成[25]。然而,當“穩(wěn)評”的決策主體與制定主體、實施主體相統(tǒng)一,或者各主體間存在特殊利益關系時,“穩(wěn)評”報告就引起公眾的質疑,甚至不為公眾所接受。而評估的公正性依賴于評估主體的中立性,權利與責任的統(tǒng)一在提高社會穩(wěn)定風險意識的同時,卻無法保障評估的中立性[26]。與此同時,作為與工程項目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受影響主體,當風險分配與利益分配的失去動態(tài)平衡時,一方面容易出現(xiàn)分歧和爭議,成為影響當?shù)厣鐣€(wěn)定的潛在風險因素;另一方面,工程項目的“穩(wěn)評”也將受到負面影響,導致評估結論出現(xiàn)偏差與失真的問題[27]。
綜述所述,以往的公眾風險感知研究專注于個體風險感知,以及對不同主體的風險感知差異比較,缺乏對公眾風險感知、項目態(tài)度以及接受度的深入研究;“穩(wěn)評”的主體研究則針對于政策規(guī)定與學理探析,缺乏對工程項目的利益群體——公眾這一重要穩(wěn)評主體的實證研究。工程項目的重要利益群體——公眾參與的不足和代表性問題,加之現(xiàn)有理論數(shù)據(jù)的局限性,也將導致政府的“穩(wěn)評”具有不確定性,公眾反對工程項目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一)問卷開發(fā)
本文所用問卷包括工程項目的風險感知、收益感知、項目態(tài)度以及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四個部分。其中,工程項目的風險感知、收益感知和項目態(tài)度是借鑒國外較成熟的風險感知相應量表[28,29,]的基礎上,與中國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反復翻譯修正的基礎上適當修改,并征求相關專家的修改意見,形成初始問卷,共29個條目,除去反向題的設置,共20個條目。此外,本文問卷采取李克特五級量表法進行設計,1、2、3、4、5分別代表“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除了常規(guī)性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根據(jù)研究需要還設置了家庭常住人數(shù)、家庭平均月收入、對項目的了解程度、工程項目的信息來源等特征變量,在預調研的基礎上,對問卷的信效度初步檢驗,剔除不可靠的指標,形成本文的最終問卷。
(二)數(shù)據(jù)收集
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本文在正式調研中選取工程項目周邊的A村、B村、C村三個村莊展開,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共發(fā)放281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81份,其中有效問卷269份,有效回收率95.7%。樣本基本信息進行整合歸類后,如表1所示。
(一)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采用Win Excel和SPSS20.0對公眾的工程項目“風險-收益”感知問卷進行信效度分析。其中,利用克郎巴哈(Cronbach Alphaα)系數(shù)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得出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0,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本文通過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KMO適當性檢驗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檢驗,得出問卷KMO的檢驗值為0.826,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較多;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近似值(χ2統(tǒng)計值)為2 239.756(自由度為210),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表示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因子分析,調查問卷達到有效水平。
(二)公眾的“風險-收益”感知與項目態(tài)度分析
1.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共列出16個關于附近公眾關于工程項目“風險-收益”感知方面的問題,并通過SPSS 20.0軟件對調查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2所示。從標準差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大多數(shù)統(tǒng)計量的標準差都在1以下,最高值達到1.154,說明被調查的公眾對項目的“風險-收益”的感知相似。本文認為,同一區(qū)域相似的生活水平、經驗總結,同一群體的風險與收益感知傾向于相似的水平,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結果“基于相同的利益訴求和風險感知背景,個體的風險感知與該群體的風險感知是不同的”[30]。
從均值來看,公眾認為工程項目的實施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公共利益,并增加當?shù)刎斦杖?;但是,工程項目對當?shù)毓姷氖找嫜a償與其期望的收益補償差距較大,工程項目因為土地征用給當?shù)毓姷氖找嫜a償不一,分配不均等問題會導致公眾對工程項目的建設不滿。然而,公眾就工程項目的收益感知與風險感知并非是純粹的利己體現(xiàn),而是地方“收益-風險”感知與國家“收益-風險”感知并重的結果。在訪談中也證實,公眾的補償與其期望中的補償差距太大時,通過法律渠道,如上訪尋求解決,是其通過其他渠道無法解決的被動選擇。
表1 附近公眾樣本的基本信息
表2 “風險-收益”量表測量題項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此外,從對該工程項目的接受度調查數(shù)據(jù)中來看,群眾“完全不支持”的態(tài)度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1.97%,其次為持“無所謂”和“不支持”態(tài)度的被調查居民,所占比例分別為30.48%和25.65%;而持“支持”態(tài)度和“完全支持”態(tài)度的被調查者只分別占11.15%和0.74%。這表明,周邊公眾對于這些工程項目多數(shù)持反對的態(tài)度(見表3)。
2.附近公眾項目接受度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以上統(tǒng)計分析了工程項目附近公眾的“收益-風險”感知和項目態(tài)度情況。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影響工程項目附近公眾的接受度的主要原因,本文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從眾多變量中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因子,進而為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提供實證數(shù)據(jù)。
表3 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
表4 主因子的總方差分析 (%)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轉。
(1)因子數(shù)的確定。經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選取了12個觀測變量作為潛在因子,解釋80.314%以上的方差貢獻率,以便更加充分地了解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接受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各因子方差貢獻率及標準化四分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如表4所示。
(2)碎石檢驗。根據(jù)提取因子的順序,得出因子特征值隨因子數(shù)變化的碎石圖,如圖1所示。曲線平緩開始的前3個提取因子之間有明顯的拐點,表明其差距較大;從第3個因子開始,曲線變得逐漸平坦,表明各因子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且保留3個主因子比較合適。
圖1 碎石檢驗
(3)因子負載分析。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的系數(shù)所得到的因子模型加以轉換,使得公共因子的貢獻分散,即第一個公共因子代表一部分變量,第二個公共因子代表一部分變量,以此類推,使得各個公共因子具有明顯的實際含義,以便于分析和解釋。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詳見表5。
本文在對原有變量分組[31],共得到12個因子,并進一步提取公因子,得出國家收益感知、地方“收益-風險”感知以及個體“收益-風險”感知三個公因子。公因子F1在因子1和因子2這兩個變量上有較大載荷,它反映的是公眾對國家收益感知情況,因此將這兩個因子歸為國家收益感知因子。公因子F2在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7上具體較大載荷,反映出公眾對地方“收益-風險”感知的情況,因此,將這5個因子歸為地方“收益-風險”感知因子。公因子F3在因子8、因子9、因子10、因子11、因子12上具有較大載荷,反映出公眾對個體“收益-風險”感知的情況,因此,將這5個因子歸為個體“收益-風險”感知因子。
表5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本文通過分析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國家、地方和個體“風險-收益”的感知,以及綜合“風險-收益”感知下的項目接受度,通過實證數(shù)據(jù)對其加以驗證,形成以下主要結論。
(一)個體“風險-收益”感知是影響附近公眾的工程項目可接受度的最重要因素
從附近公眾工程項目接受度影響因素分類表可以看出,個體“風險-收益”感知是影響其對工程項目接受度的重要因素。附近公眾認為,一方面,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會因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生活習慣的改變等給部分公眾帶來潛在的風險;另一方面,工程項目因建設運營征地、區(qū)域資源占用等牽涉到不同群體的利益補償問題。工程項目的風險和利益問題在附近公眾的不同感知和解讀下,進一步影響其對工程項目的可接受度。
(二)地方“風險-收益”感知是影響附近居民工程項目可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除了對工程項目對個體潛在的“風險-收益”感知,附近公眾基于工程項目對當?shù)貪撛陲L險與收益的感知,也是影響其對工程項目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由實證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在附近公眾看來,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一方面通過增加當?shù)氐呢斦杖?,促進當?shù)氐慕洕蜕鐣l(fā)展;另一方面,卻因為工程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掠奪當?shù)刭Y源和污染附近環(huán)境。所以,工程項目建設運營帶來的地方利益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與此同時,工程項目帶來的地方風險感知又會降低其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而且,較之于工程項目的收益感知,附近公眾的地方風險感知水平更高,是影響其對工程項目接受度更重要的因素。
(三)國家“風險-收益”感知是影響附近居民工程項目可接受度的因素之一
此外,工程項目對國家的潛在風險和收益影響也是附近公眾感知的重要內容。在附近公眾看來,工程項目可以給國家?guī)斫洕找妫磺疫M一步推動社會效益,這些因素是降低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風險感知。因此,提高其對工程項目的國家收益感知,是提高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接受度的重要內容。
本文從附近公眾的“風險-收益”感知視角出發(fā),以工程項目為研究對象,探討并研究影響附近公眾對公眾項目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并基于實證數(shù)據(jù)的驗證,從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研究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利益補償方案,提高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
當附近公眾感知到的風險承擔與利益補償不平衡時,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就會下降,且訴求不能反映和解決時,就會采取體制外的表達方式,成為影響當?shù)厣鐣€(wěn)定的潛在風險。此外,利益補償問題將是導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爭議產生,影響當?shù)厣鐣€(wěn)定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作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牽頭部門,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統(tǒng)一、合理、合法、公平、透明的工程項目利益補償標準,并通過問卷調研、入戶訪談等深度溝通,通過解決其利益訴求,提高其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同時,地方政府和項目方應該通過加強就業(yè)指導,提供就業(yè)崗位,解決項目周邊居民的就業(yè)和再就業(yè)問題,實現(xiàn)工程項目與附近公眾的協(xié)調發(fā)展,并通過工程項目帶動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促進當?shù)厣鐣姆€(wěn)定與發(fā)展。
(二)完善對附近公眾工程項目風險感知的評估
健全利益補償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但并不能降低其風險感知。所以,要在對附近公眾個體“風險-收益”、地方“風險-收益”與國家收益感知因素識別與評估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影響附近公眾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并對這些因素根據(jù)重要程度歸類、分析、判斷與排序,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化解措施與收益補償方案。此外,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接受度不單單取決于工程項目的技術風險,還取決于對風險分配公平問題的解讀,因此,工程項目“穩(wěn)評”要重視風險感知評估。
(三)加強地方政府和附近公眾的有效風險溝通與信任構建
當利益群體間缺乏溝通時,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風險感知大大增加,將是導致附近公眾反對工程項目,引發(fā)當?shù)夭环€(wěn)定的社會風險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地方政府的牽頭下,與項目方搭建溝通平臺,一方面,自上而下宣傳工程項目給個體、地方和國家?guī)淼臐撛谑找?,普及工程項目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征地補償政策和環(huán)保就業(yè)措施;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客觀公正地解決公眾的利益訴求。此外,重點推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工程項目“穩(wěn)評”工作,保障附近其參與有效性與合理性。而且,要發(fā)揮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團體的作用,通過輿論介入?yún)⑴c,彌補項目周邊居民專業(yè)技術知識不足或信息有限及污名化的問題。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附近公眾對工程項目的態(tài)度不但是基于對工程項目給個體的“風險-收益”感知,還受對地方“風險-收益”和國家收益感知的影響。因此,從附近公眾工程項目“風險-收益”感知視角出發(fā),為工程項目“穩(wěn)評”研究提高新的思路與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仍存在以下不足:(1)數(shù)據(jù)的局限性導致,未考慮具體的風險情境,對附近公眾的工程項目可接受度的度量可能存在偏差;(2)后續(xù)研究將進一步比較分析工程項目中多元主體的“風險-收益”感知差異,為工程項目“穩(wěn)評”提供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改善建議。
[1] KRIMSKY S,Golding D.Social Theories of Risk[J].Westport CT:Praeger.1992(8):10-32.
[2] RENN O, ROHRMANN B.Cross-cultural risk perception: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M].Springer,2000:3.
[3] BRADBURY J A.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J].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1989,14(4):380-399.
[4]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17):280-285.
[5]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 from radiation[J].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1996,68(3-4):165-180.
[6] 謝曉非,徐聯(lián)倉.公眾在風險認知中的偏差[J].心理學動態(tài),1996(2):23-26.
[7] SJ?BERG L,DROTTZ-SJOBERG B M.Public risk perception of nuclear was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09,11(3):248-280.
[8] ROWE G,WRIGHT G.Differences in expert and lay judgments of risk:myth or reality?[J].Risk Analysis,2001,21(2):341-356.
[9] MILLER B,SINCLAIR J.Risk perceptions in a resource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mplications:emotion,stigma,and identity[J].Risk Analysis,2012,32(3):483-495.
[10] SLOVIC P,PETERS E.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5(6):322-325.[11] Nick Pidgeon.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79-110.
[12] 徐亞文,伍德志.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構[J].政治與法律,2012(1):71-79.
[13] 陳靜.建立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探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0(3):97-102.
[14] 楊雄,劉程.加強重大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刻不容緩[J].探索與爭鳴,2010(10):32-36.
[15] 陳曦.積極穩(wěn)妥地推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工作[J].中國行政管理,2011(8):121-124.
[16] 張小明.我國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經驗、問題與對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4(6):65-70.
[17] 張玉磊,徐貴權.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制度研究——“淮安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1-105.
[18] 許傳璽,成協(xié)中.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制度反思與理論建構[J].北京社會科學,2013(3):87-88.
[19] 汪大海,張玉磊.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運行框架與政策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13(12):35-39.
[20] 徐成彬,李開孟,彭振武.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投資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新框架[J].技術經濟,2014,33(1):83-91.
[21] 常健,許堯,張春顏.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中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13(4):028.
[22] 楊雄,劉程.加強重大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刻不容緩[J].探索與爭鳴,2010(10):32-36.
[23] 董幼鴻.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實踐與完善[J].中國行政管理,2012 (12):80-83.
[24] 王宏偉.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的五大轉變[J].云南社會科學,2013(2):113-118.
[25] 汪大海,張玉磊.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運行框架與政策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12(12):35-39.[26] 陳靜.建立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探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0(3):97-102.
[27] 張玉磊.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中的第三方參與:意義、困境與對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1):167-172.
[28] 陳靜.建立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探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0(3):97-102.
[29] 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4799):280-285.
[30] SJ?BERG L.Factors in risk perception[J].Risk analysis,2000,20(01):1-12.
[31] ROWE G,WRIGHT G.Differences in expert and lay judgments of risk:myth or reality[J].Risk Analysis,2001,21(2):341-356.
[32] SIOVIC P,FINUCANE M L,PETERS E.The affect heuristic[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7(3):1333-1352.
[33] 郭建,王洪禮,郭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學科科研水平綜合評價[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1):34-37.
(責任編輯:馮 蓉)
Research on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s—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the Public"Risk-Benefit" Perception Perspective
ZHU Zhengwei,WANG Qiong,GUO Xuesong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referred to as "stability assessment"),has limits in the assessment content,assessment body,and risk communication,which will affect its effectiveness of governance of risk.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s,this paper has made factor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perception "risk-benefit",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eptance of nearby public to projects is comprehensive based on their perception from "risk-benefit" of individual, of the lolal and the country and their perception further affect the attitude to the project.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besides the risk assessment, the importance to the assessment of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risks and benefits should also be attached, thu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project may be improved through a flexible risk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risk-benefit" perception
10.15896/j.xjtuskxb.201603009
2015-04-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034)
朱正威(1960- ),男,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執(zhí)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D035.29
A
1008-245X(2016)03-0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