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奕
如果說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形容不同小說的底色,那么《荊棘鳥》的底色無疑是玫瑰灰色的。這是梅吉情有獨(dú)鐘的顏色,就如其字面的含義——大火過后,玫瑰焚為灰燼的顏色。這種奇特的色澤,讓觀者悲涼不盡,但骨子里始終張揚(yáng)著的那份極致的艷麗卻灼燒著觀看者的眼眸?!肚G棘鳥》自始至終的哀傷凄婉中掩不盡的滿卷風(fēng)流亦如焚為灰燼的玫瑰,讓人悲涼,讓人心痛,也讓人驚艷。
有人認(rèn)為《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版的《飄》,這評價自然有其道理,但我認(rèn)為,在瑪格麗特的筆下,斯嘉麗即便在最落魄的時候,也始終是塔拉莊園里飛揚(yáng)跋扈的大小姐,行動舉止間始終流露著可遠(yuǎn)觀不可褻玩的貴族派頭。她堅強(qiáng)、勇敢、拼搏、自強(qiáng),確實(shí)令人嘆為觀止,讓讀者充滿敬佩之情,但始終有一層薄薄的隔膜,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反觀《荊棘鳥》,恰如一支家常點(diǎn)著的舊燭,溫暖融融的觸手可及,再樸素再簡單不過的文字,卻總讓人歡喜著梅吉的歡喜,悲傷著拉爾夫的悲傷。
因?yàn)椤肚G棘鳥》,愛上澳大利亞??傁胗H自去那個遠(yuǎn)離塵囂的地方,看浩然成海的甘蔗林、渺遠(yuǎn)遼闊的沙漠以及那些或許卑微或許渺小但淳樸達(dá)觀的人們。也希望像梅吉那樣,剪起利落的短發(fā),穿上素雅的玫瑰灰長裙,在點(diǎn)著通明火把的帳篷里,跳一曲華爾茲,衣袂翩翩,眼波流轉(zhuǎn),舞動著生命最原始而單純的青春的快樂??墒俏液兔芳K究是不一樣的,我的生活,我的快樂總可以繼續(xù),梅吉的快樂卻有“盛筵難繼”的灰燼味道,千辛萬苦得到想得到的,萬苦千辛守護(hù)想守護(hù)的,但頃刻間卻什么都沒了,空了。無論是那個被叫做艾格尼絲的洋娃娃,還是最疼愛她的父親和弗蘭克哥哥,又或是今生今世最刻骨銘心的拉爾夫,都是如此。他們一個個來了,又一個個驟然離開,留下她一個人用稚嫩的雙肩扛起一份過于龐大的痛苦,默默成長,面對下一份失去。上帝似乎從未打算讓這個過于美麗聰穎的女孩過上完完整整的一天平凡簡單的幸福日子,匆匆?guī)资f字的人生故事里沒有“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中國式的皆大歡喜的情節(jié)與結(jié)局,有的只是短暫歡欣后更長久的涼薄。
這樣的故事,讀起來總讓人滿心凄惶,不知道下一頁又會有怎樣的波折。所以當(dāng)我終于翻到最后一頁時,心里竟有些如釋重負(fù)的感覺,想不到,偏偏被最后一段話刺中心房:“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qū)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jìn)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dāng)我們把荊棘扎進(jìn)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棘扎進(jìn)胸膛?!逼綄?shí)得幾近僵俗的語言,可當(dāng)我讀至“明明白白”這幾個字時,落淚了,一如看到黛玉仙去前焚帕斷情,嘶喊那聲“寶玉,你好……”的情景。如出一轍的苦澀,萬般無奈的心酸,或許也極好地證明了梅吉與拉爾夫之間的愛情與木石前盟相似的凄婉悲劇。是的,不妨讓我改編一下《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幸福的故事各自有各自的幸福,而不幸的故事總是相似”,縱然是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前世盟約,縱然是10歲女孩與27歲俊朗牧師超越世俗目光的一見傾心,卻都應(yīng)了納蘭那句“情深緣淺”的讖語,到底還是“心事終虛化”,還是天各一方,生死兩茫茫了。
艾米莉·希金森寫過這樣一句詩“如果我沒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這或許也是很多人的心聲,得到后又匆匆失去的痛苦遠(yuǎn)遠(yuǎn)勝過單純的求而不得。從古至今,由中到外,書中金風(fēng)玉露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相逢,往往最后是湘江水去楚云飛。
這玫瑰灰色的文字,我總是抑制不住一讀再讀,但每一次總是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不僅是對梅吉與拉爾夫命中注定的有緣無份的同情,更多地是被梅吉那顆明知得不到,明知會失去,仍執(zhí)著地去擁抱片刻歡樂的渺小但絕不卑微的靈魂打動了。她從不過多地幻想未來,只是安靜地活好現(xiàn)在的每分每秒。
我們都像是梅吉,不過蕓蕓普羅里一枚小小芥子,總有太多自然和人事橫亙在面前,即便怎么努力,有些事總是力不從心。但我們又遠(yuǎn)比梅吉幸運(yùn),她一生五十多年里的悲歡離合早已被考琳手中的筆注定,而我們卻有選擇繼續(xù)向前的權(quán)利,全力以赴,走向理想的萬水千山。
這幾十萬字的旅途,無數(shù)人游歷過,欣賞過。每個人眼中的《荊棘鳥》不盡相同,但這一抹濃郁瑰麗的玫瑰灰定會長長久久地駐足在眼底,沉淀在心間,揮之不去。
教師點(diǎn)評
長篇小說《荊棘鳥》,能讓作者淚流滿面的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這篇讀后感,作者在字里行間中把內(nèi)心的痛楚和無奈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但更可貴的卻是對自己人生的啟示。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作者閱讀廣泛、寫作功力深厚。
(指導(dǎo)老師: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