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峰
紅山文化遺存在上個世紀初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后被發(fā)現(xiàn),1954年正式定名為紅山文化,其年代距今6000年-5000年。紅山文化分布范圍主要在內蒙古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及渤海沿岸,其南支影響達到山東半島。該文化玉器數(shù)量較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墓葬。大的墓葬可有20余件玉器隨葬,一些小墓亦有少量玉器,說明紅山人有愛玉崇玉的文化特色。
紅山文化玉器包括三大類,一類是生產工具,主要有刀、斧等。二類是裝飾用玉,主要有璧、環(huán)、箍、鐲、勾云佩、馬蹄形箍、獸面佩、丫形佩、魚、鱉、鸮、蟬、鳥、龍首璜等。三類是禮儀器,有重要的祭祀功能,主要有玉龍、玉豬龍。紅山玉器造型獨特,設計抽象奇詭,充滿神秘感。其作品有的高度抽象概括,用幾何形表達,極具震撼力,如:馬蹄形箍、勾云佩、丫形佩、長齒獸面紋佩等。有的用寫實手法,但也經過概括,充分突出其特點,形成鮮明的紅山特色,如動物形玉雕,都是基本寫實,體形、裝飾紋飾進行概括處理。紅山文化的玉豬龍、C形龍、鸮等代表作品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紅山玉器取材于當?shù)氐尼稁r玉,主要用當?shù)睾恿髦薪涍^千萬年沖刷,磨掉雜質,玉質晶瑩溫潤堅致的河磨料,其顏色以黃、綠、灰為主,還有淡綠、灰綠、淡黃、深青或碧青等色,明凈爽目。紅山玉器的加工工藝已非常先進和復雜,主要有片雕、圓雕。片雕作品大量用鏤雕工藝。玉料切割成片后,磨制成各種造型,像勾云佩,中間有孔洞,則需要鏤雕技術,圓雕則三維地表現(xiàn)出動物形體來,如玉豬龍、鸮鳥、玉龜?shù)?。玉器的粗細陰線由解玉砂磨成,鉆孔薄者為單面鉆,厚者為雙面鉆,孔中可見對鉆臺痕。紅山文化玉器琢制精細,刀法犀利,工藝規(guī)整,拋光細膩,充分發(fā)掘了玉之美感。
紅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玉文化的代表,它沿襲了查海-興隆洼文化的治玉傳統(tǒng),登上了當時北方玉治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