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周志清 孫淵
近年來,美國積極推進由預警衛(wèi)星、預警雷達、遠程制導雷達、攔截彈等組成的導彈防御系統(tǒng)建設,謀求其在全球戰(zhàn)略部署。韓國宣布在星州郡部署的薩德反導系統(tǒng),就是美在亞太地區(qū)部署的一個節(jié)點,也是推行所謂“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需要。
隨著防御“盾”的不斷加強,應運而生的“矛”——突防技術也在快速發(fā)展,其主要技術手段包括隱身技術、誘餌技術、電子對抗技術等。
隱身——降低敵方探測能力
隱身技術,是指可隱藏或改變目標本體的真實特征信息,降低敵方探測設備偵測能力的技術。隱身技術可分為雷達隱身技術、紅外隱身技術和再入光電特征控制技術等。
美國是最早開展現(xiàn)代雷達隱身技術研究的國家。最初是采用木頭等低散射材料代替金屬,隨后以外形設計為主,輔助一些材料或吸波涂層等技術,以降低目標的雷達散射量值。
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F-117為應用背景,美國提出“黑色計劃”,飛機本體采用外形設計和吸波涂層技術,在海灣戰(zhàn)爭中其隱身設計獲得成功驗證。AGM-129A是美國新一代遠程空對地戰(zhàn)略巡航導彈,其隱身設計是采用光滑大曲率半徑流線型彈體和外表光滑尺寸較小的翼身結合體,此形狀可避免直角反射體引起的強散射,減小側向散射強度,具有極高的隱身性能。法國于1989年開發(fā)了阿帕奇隱身巡航導彈,頭部采用尖點棱錐形,由4個共點的大后掠面組成。伊拉克戰(zhàn)爭中,英國空軍首次使用該型導彈,其隱身效果顯著。
模擬——引誘防御系統(tǒng)犯錯
誘餌技術,可產生與威脅目標的身份特征相似或更強的信號特征,并與威脅目標共同行進,引誘防御系統(tǒng)的探測與識別,也稱假目標技術。誘餌技術可分為雷達假目標、紅外假目標、雷達/紅外復合假目標等。據(jù)了解,目前國外已研制的彈頭誘餌主要包括以下3類。
模型誘餌,此誘餌與彈頭形狀相仿,具有與彈頭相似的雷達截面,能夠模擬彈頭的動態(tài)特征。同時,為了有效應對低軌天基紅外偵察系統(tǒng),模型誘餌與彈頭保持了相近的溫度,發(fā)射大致同等的紅外能量。
多特征誘餌是模型誘餌的改良型。在真彈頭與誘餌之間制造一定的差別,以避免彈頭成為能唯一區(qū)別于其它誘餌的物體。例如,使各誘餌長度和曲率半徑有所差異,采取產生不同溫度的表層,以此達成各種誘餌雷達截面、紅外特征、慣性運動的多樣化。
反模擬誘餌是通過對彈頭本身進行偽裝,以提高防御系統(tǒng)識別難度。主要有:包絡球技術,即氣球將彈頭包起來,并釋放多個同類氣球,雷達無法判別每只氣球里是什么;多層絕熱防護罩技術,即利用多層金屬包裹的塑料偽裝彈頭,使雷達無法穿透;誘餌云技術,此種方法是用一團雷達反射誘餌云替代金屬氣球或絕熱層,由于雷達無法探測到其中的彈頭,可以起到隱蔽效果。
干擾——對輻射源進行“圍獵”
電子對抗技術,可在威脅目標周圍產生噪聲背景或構建多個虛假信號源,以降低探測設備的作用距離或識別能力。俄羅斯目前在役的最為先進和成熟的陸基機動洲際白楊-M導彈,就配有相當數(shù)量的箔條、大功率電子干擾機等電子對抗設備。
“矛”與“盾”的對抗態(tài)勢總是水漲船高,先進的突防技術是破擊防御體系、奪取戰(zhàn)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力圖將雷達、通信、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集中于一套平臺之中,目前已經發(fā)展到第4代。21世紀初,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狼群計劃”,開始了網(wǎng)絡化電子戰(zhàn)技術的研究,通過使用大量相互協(xié)作的小型干擾機,像狼群圍攻獵物一樣對敵方的輻射源進行“圍獵”。
(摘自《解放軍報》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