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德
茶本身就是一味中藥
不知從何時起,常常有患者問我,喝中藥期間是否需要忌飲茶;也有非??蓯鄣幕颊?,復診時為了表示對我治療的尊重與配合,專門告訴我服藥期間連茶也忌了,一口茶也沒有喝。每當聽到這些話,感動之余,我也會很奇怪,茶是常規(guī)的傳統(tǒng)飲品,普通如一日三餐的飯菜,同時也是一味使用歷史悠久的中藥??!古代就經(jīng)常用來治療感冒、頭痛頭昏、精神不振、食積、口臭、腹瀉、痢疾等病。
以茶入藥的古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治療“傷寒頭痛壯熱”的“蔥豉茶”,就是用“蔥白3莖(去須),豉半兩,荊芥1分,薄荷30葉,梔子仁5枚,石膏3兩(搗碎),茶末3錢。以水兩大盞,煎取一大盞,去滓,下茶末,更煎4-5沸,分2度服?!?/p>
宋·施發(fā)《續(xù)易簡方》中的“姜茶散”,用“生姜(和皮,切片)10片,陳臘茶末2錢。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熱服。”治療“赤白痢”。此方明代的《醫(yī)學入門》稱為“姜茶煎”、《古今醫(yī)鑒》稱“姜茶湯”、清代《醫(yī)林纂要》稱“姜茶飲”,可見歷代都在用這個小方子。
清代《經(jīng)驗奇方》一書中治療“傷風頭痛,冒暑發(fā)痧,吐瀉”的“仙傳午時茶”,組方里就用了“陳茶”,且量是最大的,是其他各藥劑量的20~30倍。
清·梅啟照《梅氏驗方新編》中的“百疾消散”,“蔥頭7根,生姜5大片,陳茶葉3錢,砂糖半酒杯,水2碗,共煎,熱服,加陳酒隨量飲。蓋被汗出。唯暑熱天氣,不宜多用生姜,天氣寒冷,生姜加重。”用來治療“胸膈飽悶,肚腹疼痛,及傷風發(fā)熱?!?/p>
從茶的藥性與人的體質看是否需要禁忌
再來看一下茶的藥性:“味苦、甘,性涼。歸心、肺、胃、腎經(jīng)?!庇小扒孱^日,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作用。(引自《中華本草》)
茶以苦味為主,故對濕、痰、食積等引起的頭目不清、頭脹痛、胸脘痞悶、口中黏、微腫、小便不利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類患者服中藥時,可以隨意飲茶,同時喝也沒有關系。
若目赤、口中熱、小便黃兼熱兼火者,建議喝綠茶;若無熱或有寒者,建議喝紅茶系列。茶的大體分類見圖1。
茶味苦。性偏燥,故對體型偏瘦、入睡難、心煩易怒、咽干、口干少津、舌體瘦小而少苔等陰虛之人不利,這些體質的人,多數(shù)原本就不喜歡茶,平時也不喝茶,所以也就不存在忌不忌的問題。
除以上兩類情況外,如體虛者在用補益的中藥、氣郁者在用理氣的中藥、瘀血者用活血的中藥等,平時有飲茶習慣的,也不用特意忌茶,只需與服中藥的時間錯開1~2 h就足夠了,兩者不相遇,也就不存在“化學反應”“解藥性”的問題了。
其實,服中藥的時候是否適合喝茶的問題,不在“化學反應”或者是“解藥性”上,而是在個體差異上。最好的辦法是關注自己本能的感受,生病以后“身體會告訴你”,想不想喝茶?想喝什么茶?放寬心,按照自己的“感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