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卿
摘要 結合芒市地理和氣候條件,從品種選擇、育苗、大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清園、采收等方面闡述大棚蘆筍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期為芒市蘆筍生產(chǎn)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
關鍵詞 蘆筍;大棚;高產(chǎn);栽培技術;云南芒市
中圖分類號 S644.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60-01
蘆筍又名石刁柏,屬百合科天門冬屬。蘆筍被稱為“蔬菜之王”和“世界十大名貴蔬菜之一”,其特點是質嫩味鮮,營養(yǎng)成分全面且含量豐富[1]。2013年芒市從北京和山東引進蘆筍品種京綠蘆3號和2000-3,篩選出適宜芒市大棚種植的蘆筍品種2000-3,2014—2016年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取得了較好的效益,3年累計種植面積136 hm2,平均產(chǎn)值逾15萬元/hm2?,F(xiàn)總結出一套芒市大棚蘆筍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品種選擇
蘆筍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適應性廣,品種也較多,一經(jīng)種植,可連續(xù)采收10年。在品種選用上,應選擇適宜當?shù)胤N植環(huán)境、生長速度快、嫩莖粗細均勻、頭部鱗片緊密又不易散的品種。目前,芒市種植的品種為2000-3(國產(chǎn)種子)。
2 育苗
蘆筍育苗方式有營養(yǎng)杯育苗、保護地育苗、穴盤育苗3種方式。目前,芒市主要采用保護地育苗,育苗時間在每年的4月。
2.1 浸種
由于蘆筍種皮厚,吸水較慢,在育苗前應進行浸種。將種子置于50 ℃的熱水中浸泡,待冷卻后,再用清水清洗。清洗后的種子在清水中浸泡2~3 d,注意每天更換水[2]。播種前,先用50%多菌靈300溶液浸種1 h,然后用清水洗凈、晾干后以備播種。
2.2 播種
播前將苗床地澆透水,按照墑寬1.2 m、溝深0.4 m、株行距5 cm×5 cm的規(guī)格進行點播,播后蓋上1~2 cm厚的土,然后用稻草或者遮陽網(wǎng)覆蓋。
2.3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主要以培育壯苗、防治病蟲害為中心,還要及時清除雜草。蘆筍一般在10 d左右出苗,當出苗率達到60%左右時,應及時撤掉覆蓋物[3-4]。當幼苗長到約10 cm時,噴1次代森錳鋅。應該注意的是,苗期應保持土壤濕潤。當出現(xiàn)幼苗瘦弱的情況時,應補施苗肥,將尿素稀釋成1%濃度的溶液進行追施。一般當苗齡達到2個月,每株幼苗長出3~5條嫩枝時,應及時移栽。
3 大田移栽
蘆筍適宜種植在疏松肥沃、透氣性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地下水位不會過高的砂壤土田塊。
蘆筍一經(jīng)種植不宜再進行深翻,因此種植蘆筍的田塊必須進行深翻。芒市6月定植,當年12月即可采收。
整地時,按照行距1.3 m、溝深0.4 m、墑寬1 m的規(guī)格進行開溝理墑,按照0.4 m×0.4 m的規(guī)格挖施肥溝。底肥可按照含氯的復合肥750 kg/hm2、過磷酸鈣750 kg/hm2、農家肥30 t/hm2的標準施用。施用底肥后,整平墑面,按照株距25~30 cm的規(guī)格定植,密度2.4萬~2.7萬株/hm2。定植后,澆足定根水。應該注意的是,壯苗、弱苗應分開定植。
4 水肥管理
蘆筍定植后應做好以養(yǎng)根、壯根為核心的田間管理工作,才能達到早期快速生產(chǎn)的目的。
如遇天氣干旱,應適時適量澆水。如遇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澇。蘆筍定植后,根據(jù)苗情,應及時中耕除草并追施肥料,移栽后20 d左右,施用尿素75 kg/hm2作提苗肥。進入9月,施復合肥300~450 kg/hm2、有機肥6 000~7 500 kg/hm2。進入10月,再進行1次追肥。在追施肥料時應注意,在距離植株根部20 cm處開溝條施,并適量澆水[5]。
5 病蟲害防治
蘆筍上常見的病害有根腐病、莖枯病、褐斑病等,蟲害主要有青蟲、白粉虱、薊馬、地老虎等,采取農藝措施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法。一是適時采摘,防倒伏。蘆筍植株長到1.2~1.5 m時,把細小的老弱莖桿剔除掉,及時摘心以防倒伏。有條件的可拉線確保植株不倒伏,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6-7]。二是藥劑防治,以預防為主。每月可噴施1次廣譜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等殺蟲劑。青蟲用阿維菌素類防治,薊馬、白粉虱用聯(lián)苯菊酯等防治,地老虎可用辛硫磷、毒死蜱顆粒等防治。
6 清園
進入12月,由于氣溫下降,所留母莖開始萎縮,加上很多母莖感病嚴重,為了更好地采收冬筍,應及時進行清園工作。
6.1 拔莖桿
拔出地上莖桿,將殘枝、落葉帶出田塊進行集中處理。
6.2 土壤殺菌消毒
為了來年蘆筍的生產(chǎn),清園后應及時進行土壤消毒。用75%達克寧可濕性粉劑或代森錳鋅、多菌靈等,加入農用鏈霉素對水噴霧、澆灌,主要對根盤部進行消毒。
6.3 殺蟲(地下害蟲)
結合施肥,施入辛硫磷顆粒劑30 kg/hm2,防治地老虎等害蟲。
6.4 追肥
清園后,在距離蘆筍根盤兩側20~30 cm處,開淺溝施肥,施用農家肥30 t/hm2(有機肥120袋/hm2)、45%高效復合肥600 kg/hm2、普鈣600 kg/hm2,施后灌水。采筍田塊,每個月結合采筍進行根外追肥(1~2次,尿素+復合肥對水澆施)。
6.5 留母莖
當所出蘆筍開始變細,頭散的早,應停止采筍進行母莖留養(yǎng)(選擇直徑1 cm的嫩筍,每個根盤留養(yǎng)2~4根)。
6.6 大棚溫度管理
白天當氣溫超過30 ℃時,應該通風降溫,下午再扣棚進行保溫。
7 采收
蘆筍采收的標準為長30 cm左右,頭不散,并按1級、2級分類包裝,1級直徑在1~2 cm以上,2級直徑為0.8~1.2 cm。
8 參考文獻
[1] 劉保真.蘆筍高產(chǎn)栽培新技術[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吳增軍.設施蘆筍早發(fā)高產(chǎn)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3(7):48.
[3] 史慧英,程少敏,葛華.無公害蘆筍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6):61-62.
[4] 章照停.大棚綠蘆筍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3(4):31-33.
[5] 李書華,劉保真,李少勇,等.蘆筍高產(chǎn)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4(4):34-36.
[6] 王曉紅.無公害蘆筍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yè),2009(8):69-70.
[7] 鄧送銀,廖雙源,庾志勇,等.全州縣蘆筍高產(chǎn)栽培技術[J].南方園藝,2016(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