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忠玉++張學軍++楊永志++李雪連++李昊++盧羽++王麗++梁軍
摘要 闡述了春小麥新品種吉春24號的選育經過,概述了其特征特性及產量表現,并簡要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春小麥;吉春24號;選育經過;特征特征;產量表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2.03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32-01
吉春24號是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于2002年在田間以(4083×遼10)F1為母本,以小冰麥33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后代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其產量構成因素合理,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具有較強的抗性,穗產性好,屬優(yōu)質強筋小麥。
1 選育經過
2002年:以(4083×遼10)F1作母本,以小冰麥33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編號H02111);2003年F1:田間點播人工雜交種子(H02111),采用系譜法,選拔真雜種單株并進行混合脫粒(編號H02111-1);2004年F2: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2005年F3: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1);2006年F4: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1-1);2007年F5: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1-1-2);2008年F6: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1-1-2-1);同時將該系群選拔優(yōu)良系統(tǒng)后的其他株系混合收獲脫粒,以備進行產比試驗;2009年F7:選拔單株(編號H02111-1-6-1-1-2-1-3);2010—2012年在院內繼續(xù)進行產比試驗;2014—2015年參加省小麥區(qū)域試驗和抗病性鑒定,2015年參加生產試驗。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春性中熟品種,莖稈強韌性好,抗倒性強。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約84 d。幼苗直立,株高約88.3 cm,分蘗力強,葉片深綠色。成穗整齊,莖稈落黃好。穗長11.5 cm,穗紡錘形,主穗粒重1.61 g,主穗小穗數15個,白殼、有芒、紅色角質粒;籽粒飽滿、橢圓形,穗粒數38粒,千粒重44.3 g,容重808 g/L。
2.2 品質
籽粒蛋白質17.10%,降落值400 S,濕面筋36.8%,沉淀值55.0 mL,吸水量62.0 mL/100 g,面團形成時間8.0 min,穩(wěn)定時間7.2 min,粉質質量指數126 mm,評價值71,延伸性194 mm[1-2]。
2.3 抗逆性
吉春24號稈銹病免疫,中抗白粉病,高抗葉銹病,抗散黑穗病,抗根腐病,其他病害未見發(fā)生[3-4]。
2.4 推廣區(qū)域
可在吉林省中、西部洼地、二洼地及沿江河低洼易澇地推廣種植。
3 產量表現
2014—2015年2年省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4 964.97 kg/hm2,較對照品種豐強7號平均增產5.45%(表1)。2015年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4 707.33 kg/hm2,較對照品種豐強7號平均增產9.02%(表2)。
4 栽培技術
4.1 適期播種
一般于3月末至4月初播種,保苗530萬株/hm2左右。
4.2 科學施肥
一般施尿素50 kg/hm2+二銨150 kg/hm2(或成分含量等同的復合肥)作種肥,可根據苗期長相情況酌情追肥[5-6]。
4.3 病蟲草害防治
播種前必須用青菌唑、粉銹寧及其他藥劑拌種防治散黑穗病。抽穗后,注意防治粘蟲。三葉期至分蘗盛期及時防除麥田雜草,可用2,4-D丁酯1 kg/hm2噴施。
5 參考文獻
[1] 申彥昌,賀山峰.眾麥1號選育報告[J].河南農業(yè),2005(6):20.
[2] 吳禹,翟德緒,孫連慶,等.小麥新品種遼春18號選育報告[J].遼寧農業(yè)科學,2006(1):49-50.
[3] 潘幸來,謝三剛,韓滿倉,等.晉麥56和晉麥61的選育[J].小麥研究,2002,23(1):1-6.
[4] 何慶祥,雷耀湖,蘇毓杰,等.春小麥新品種甘懇4號選育報告[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6(11):3-5.
[5] 劉紅欣,王佰眾,李玉發(fā),等.春小麥新品種吉春21號選育報告[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6):47.
[6] 趙廣才,常旭虹,楊玉雙,等.冬小麥高產高效應變栽培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4):69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