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龍的原型是種鱗片爬行動物,這事是翻不了案的。
中國人看《權力的游戲》,很容易心頭發(fā)悶:那幾個形似蝙蝠、長脖子大尾巴、嘴里會噴火的玩意,憑什么叫龍?中國龍可蜿蜒著呢,而且隱于云霧間,沒這么招搖……習慣了西方設定的諸位則會勸解:算啦,西方龍就這樣。那么問題來了:東西方文化里,為什么同樣會有這么個疑似爬行類的虛構東西呢?
有人會說,不是虛構啊,確實有龍。中國歷史上,確有人這么相信?!蹲髠鳌氛压拍辏韩I子去問蔡墨:龍是很聰明是吧?要不然,怎么從來沒人親眼見過龍呢?蔡墨先生說:不是龍聰明,是人太無知!之后蔡墨先生還吹:古代人還養(yǎng)龍呢!有所謂豢龍氏,有御龍氏。
魏獻子問了一句我們都想問的:那,為什么現(xiàn)在沒龍了?蔡墨說:因為現(xiàn)在沒人養(yǎng)龍了。龍是水里的動物,水官荒廢,就沒有活龍了。但以前是有龍的,不然,《周易》里怎么會說龍呢?什么群龍無首、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好像古代龍到處都是,田間地頭,天上地下。
《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簡單說吧,中國龍的原型是種鱗蟲,長了鱗片的爬行動物。又和水沾親——這怎么看,都像是大蜥蜴或者大鱷魚嘛!至于后代將龍神化,那就另說了。反正再怎么將龍說得神乎其神,龍的原型是種鱗片爬行動物,這事是翻不了案的。
印度也有龍:佛教里所謂天龍八部。一天二龍三夜叉,聽著很厲害。但這其實是翻譯得好。按印度龍叫做naga,詞根是印度的眼鏡蛇Naja naja。巴比倫有所謂怒蛇,也是個四不像似的玩意:身上覆蓋鱗片,仿佛蛇;前腳是獅子腿,后腳是鷹爪;頭上生角、有冠,舌頭分叉如蛇,尾巴是蝎子??梢妬喼奕嗣裥哪恐?,龍跟蛇、蜥蜴、鱷魚是一路貨。
英語的龍是Dragon,現(xiàn)在各色魔幻小說,包括《權力的游戲》,都使這個詞。這詞的詞根,可以上溯到拉丁語draconem,這詞最早是“蛇、大海魚”的意思。
希臘神話里,科爾奇斯王國戰(zhàn)神森林里的橡木樹,有所謂金羊毛。英雄伊阿宋要過去拿金羊毛,發(fā)現(xiàn)有條不眠龍盤在樹上?!蹲冃斡洝防镎f,這龍頭冠高聳,口里舌頭分三叉,聽著就是條大眼鏡蛇。這龍不睡覺,美狄亞公主就用藥讓這貨睡著了,才拿走了金羊毛。所以,一條守護寶藏、跟條大蛇似的大龍。這就是希臘兇龍。此后,全歐洲都學這設定:護著寶、超級兇、大蛇似的盤著。
歐洲龍也并不都是四條腿。英國有個詞wyvern。跟一般歐洲龍不同的是,這玩意只有兩只翅膀與兩條腿,看上去似乎更接近一只鳥。這種龍一般不太噴火,但有毒。斯拉夫神話里,有個玩意叫zmey,也算種龍,當然,詞根也是跟蛇有關。希伯來語里的利維坦,地球人都知道:大海獸,尖牙噴火,身有鱗甲,性格好殺。
總之說來說去,世界各地文化里,都有這么個玩意:爬行動物類,詞根與蛇或水有關,神通廣大,兇猛殘暴。論其起源,則無非是蛇或大鱷魚。配合風云多變,幻想這貨能飛,自然就顯得神通廣大了。
那位說了,既然可以考證出龍是眼鏡蛇或者鱷魚,那么,直接摒除迷信,管一切龍叫鱷魚多好???這里就有詞性問題了。經過人類數(shù)千年的創(chuàng)造,龍這個字眼,已經很神圣美麗了。真龍?zhí)熳?,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聽著都很好;真鱷天子,這就不大好聽了。洪七公對郭靖說,“來我傳你降鱷十八掌”,郭靖可不得一臉晦氣,以后專門和兩棲類打交道?終南山下活死人墓里,走出一個清麗秀雅、白衣如雪的小鱷女,尹志平快步上前道:“鱷姑娘!”——感覺也不大對吧?
反過來,如果《權力的游戲》里,丹妮莉斯不是龍母,而是個鱷魚母、蜥蜴母,聽著就不霸氣,誰還認她當女主角呢?